书城医学经方合方辨治疑难杂病
41245800000042

第42章 《伤寒杂病论》方(41)

【用方提示】根据情绪不佳辨为气郁,再据舌质略暗、脉沉略涩辨为瘀血,因疲倦乏力辨为气虚,又因口淡不渴辨为寒,以此辨为郁瘀夹寒证。方以四逆散疏肝解郁、调理气机;以理中丸温中健脾;以桂枝茯苓丸活血化瘀、消肿散结;加王不留行通络消肿。方药相互为用,以取其效。

急性心包炎

急性心包炎是指心包脏层和壁层的急性炎症病变。

【导读】根据急性心包炎的病变证机有气郁,治当选用四逆散;又因病变证机有瘀血,治当桂枝茯苓丸;更因病变证机有痰热,故又与小陷胸汤合方治之。

马某,男,53岁。在3个月前出现发热、恶寒、心前区及上腹部闷胀、呼吸浅速、面色苍白、倦怠乏力,先从感冒治疗无效,后经某省级医院检查,诊断为急性心包炎,即住院治疗20日,病情虽然稳定,但症状改善不明显,出院后经中西药治疗,仍未取得预期治疗效果。刻诊:心前区牵引疼痛如针刺,因咳嗽、深呼吸、变换体位、吞咽及情绪异常加重疼痛,胸中紧缩,舌质暗红夹瘀紫,苔黄厚腻,脉沉涩。辨为瘀郁痰热证,治当行气化瘀、燥湿化痰,给予四逆散、桂枝茯苓丸与小陷胸汤合方加味:柴胡12g,枳实12g,白芍12g,桂枝12g,炙甘草12g,茯苓12g,桃仁12g,牡丹皮12g,黄连10g,姜半夏12g,全栝楼15g,竹叶15g。6剂,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3服。二诊:疼痛略有减轻,以前方6剂。三诊:胸中紧缩好转,以前方6剂。四诊:苔黄厚腻基本消退,以前方6剂。五诊:诸症大减,又以前方治疗30余剂,诸症悉除。随访半年,一切尚好。

【用方提示】根据心前区牵引疼痛如针刺、舌质暗红夹瘀紫辨为瘀阻,又根据因情绪异常加重辨为气郁,因苔黄厚腻辨为痰热,以此辨为瘀郁痰热证。方以四逆散行气解郁、降泄浊逆;桂枝茯苓丸活血化瘀、通经止痛;小陷胸汤清热化痰、行气开宽;加竹叶清泻郁热。方药相互为用,以奏其效。

人格障碍

人格障碍是指在内在和外在因素影响下,个体情感、认知、行为模式或待人接物方式等明显偏离正常的一种疾病。

【导读】根据人格障碍的病变证机是肝气郁滞,治以四逆散;又因正气虚弱,故与四君子汤合方;更因病变证机有痰扰,故又与温胆汤合方治之。

田某,男,25岁。在5年前出现孤独、内向,其症状表现且渐渐加重,多次检查未发现器质性病变,虽多次服用抗抑郁等西药,但未能取得预期治疗效果,之后又配合心理疏导、中药治疗等,也未取得治疗效果,近因病情加重前来诊治。刻诊:孤独,内向,害羞,胆怯,不爱交往,爱独自玩电脑,表情沉默,构思幻想,倦怠乏力,口淡,手足不温,遇事畏缩,舌质淡,苔白厚腻,脉弦细。辨为心肝气郁、胆虚痰扰证,治当疏肝宽胸、益气化痰、安神定志。给予四逆散、四君子汤与温胆汤合方加味:柴胡12g,枳实12g,白芍12g,红参12g,白术12g,茯苓12g,半夏12g,竹茹12g,陈皮18g,炙甘草12g,酸枣仁(一半研末冲服,一半煎)45g,琥珀(研末冲服)3g。6剂,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3服。二诊:倦怠乏力略有好转,手足转温,以前方6剂。三诊:情绪略有好转,以前方6剂。四诊:苔厚腻基本消除,以前方6剂。五诊:胆怯明显好转,以前方6剂。之后,以前方因病症变化适当加减用药治疗120余剂,诸症基本恢复正常。为了巩固疗效,以前方变汤剂为丸剂,每次6g,每日3服,治疗8个月。随访1年,一切尚好。

【用方提示】根据孤独、内向、表情沉默辨为心肝气郁,再根据害羞、胆怯、遇事畏缩、倦怠乏力辨为胆虚,因苔白厚腻辨为痰扰,以此辨为心肝气郁、胆虚痰扰证。方以四逆散疏肝理气解郁;以四君子汤健脾益气、生化气血;温胆汤醒脾安神、燥湿化痰;加酸枣仁养心安神,琥珀重镇安神。方药相互为用,以奏其效。

神经性厌食

神经性厌食属于心理障碍范畴,是指以反常的摄食行为和心理紊乱为特征,且无明显精神活动或行为障碍而伴有显著体重改变和(或)生理功能紊乱的一组临床综合征。神经性厌食是临床中常见病、多发病,亦是非常难治疾病之一。

【导读】根据神经性厌食的病变证机是肝郁,治以四逆散疏肝解郁;又因病变证机有脾肾虚寒、中气不固,故与真人养脏汤合方治之。

谢某,男,41岁。3年前至今不思饮食,经常大便滑脱不禁,多次检查均未发现器质性病变,也没有查明致病原因,虽多次服用中西药,但治疗效果不明显。在省级某医院诊断为神经性厌食,服用抗精神药也未能取得明显治疗效果,近因病情加重前来诊治。刻诊:不思饮食,脘腹疼痛,大便经常滑脱不禁,因劳累或情绪异常加重,皮肤干燥,面色不荣,形体消瘦,急躁易怒,畏寒怕冷,阳痿,口淡,舌质淡,苔薄白,脉虚弱。辨为肝气郁滞、脾肾虚寒证,治当疏肝理气、温阳散寒、补益脾肾。给予四逆散与真人养脏汤合方加味:柴胡12g,枳实12g,白芍24g,炙甘草12g,人参10g,当归10g,白术10g,肉豆蔻10g,肉桂12g,木香20g,诃子18g,罂粟壳12g,山楂24g。6剂,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3服。二诊:饮食好转,以前方6剂。三诊:大便未再出现滑脱,以前方6剂。四诊:饮食知味,以前方6剂。五诊:畏寒怕冷基本解除,阳痿明显好转,以前方6剂。之后,以前方治疗30余剂,诸症悉除。随访半年,一切尚好。

【用方提示】根据不思饮食、急躁易怒,因情绪异常加重辨为肝郁,再根据脘腹疼痛、大便滑脱不禁、因劳累加重辨为脾肾虚弱,因畏寒怕冷、舌质淡辨为虚寒,以此辨为肝气郁滞、脾肾虚寒证。方以四逆散疏肝理气、调理气机;以真人养脏汤温暖脾肾、固涩止泻;加山楂消食和胃。方药相互为用,以奏其效。

同心圆性硬化

同心圆性硬化是指大脑白质脱髓鞘病理改变的一种疾病。

【导读】根据同心圆性硬化的病变证机是气郁,治以四逆散;又因病变证机有痰热阻滞,故与小陷胸汤合方;更因筋脉挛急比较重,故又与牵正散合方治之。

徐某,男,48岁。2年前出现沉默寡言、眼外肌麻痹、无故发笑,经省市级多家医院检查,诊断为同心圆性硬化,曾3次住院治疗,多次门诊诊治,均因治疗效果不明显而更医。刻诊:沉默寡言,淡漠人生,眼外肌麻痹,因情绪异常加重,口渴,急躁,反应迟钝,无故发笑,半身偏瘫,肌张力增高,舌质红,苔黄厚腻,脉弦略数。辨为肝热化风、痰阻心窍证,治当疏肝理气、化痰开窍。给予四逆散、小陷胸汤与牵正散合方加味:柴胡12g,炙甘草12g,枳实12g,白芍12g,黄连3g,姜半夏12g,全栝楼30g,全蝎6g,白附子6g,白僵蚕6g,胆南星12g,贝母10g,远志12g,冰片(冲服)3g。6剂,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3服。二诊:眼外肌麻痹略有减轻,以前方6剂。三诊:口渴减轻,急躁好转,以前方6剂。四诊:表情沉默略有改善,以前方6剂。五诊:心情较前舒服,以前方6剂。六诊:眼外肌麻痹又有好转,以前方6剂。之后,以前方因病症变化酌情加减用药治疗80余剂,诸症得到明显控制。为了巩固疗效,将前方变汤剂为丸,每次6g,每日3服,继续巩固治疗。随访1年,一切尚好。

【用方提示】根据眼外肌麻痹辨为肝风,再根据因情绪异常加重辨为肝郁,因口渴辨为热,又因无故发笑、苔黄厚腻辨为痰阻心窍,以此辨为肝郁化热、痰阻心窍证。方以四逆散疏肝理气、降泄浊逆;以小陷胸汤清热燥湿化痰;以牵正散祛风化痰止痉;加胆南星、贝母清热化痰,远志开窍化痰,冰片开窍醒神。方药相互为用,以奏其效。

淋巴瘤

淋巴瘤是原发于淋巴结和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与免疫应答过程中淋巴细胞增殖分化产生的某种免疫细胞恶变有关,是免疫系统的恶性肿瘤。

【导读】根据淋巴瘤的病变证机是肝气郁滞,治以四逆散疏肝解郁;又因病变证机有阴虚,故与一贯煎合方;更因病变证机有瘀血,故又与下瘀血汤合方治之。

韩某,男,43岁。在2年前发现无痛性进行性淋巴结肿大,只是在饮酒后出现淋巴结疼痛,当时未引起重视,3个月后发现淋巴结肿大未消除,经检查,诊断为淋巴瘤,可在化疗期间自觉症状加重,欲配合中药治疗。刻诊:无痛性进行性淋巴结肿大,饮酒后淋巴结疼痛,胸胁胀痛,因情绪异常加重,急躁易怒,略有头晕目眩,皮肤硬节红斑,五心烦热,大便干结,口干咽燥,舌质暗红瘀紫少苔,脉细涩。辨为肝郁阴亏、瘀热蕴结证,治当疏肝解郁、滋补肝阴、清热活血。给予四逆散、一贯煎与下瘀血汤合方:柴胡12g,白芍12g,枳实12g,炙甘草12g,北沙参10g,麦门冬10g,当归身10g,生地黄30g,川楝子5g,枸杞子15g,大黄6g,桃仁4g,虫10g。6剂,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3服。二诊:大便基本正常,减大黄为3g,以前方6剂。三诊:五心烦热减轻,以前方6剂。四诊:胸胁胀痛好转,以前方6剂。五诊:情绪好转,以前方6剂。六诊:诸症基本解除,以前方6剂。之后,为了巩固疗效,以前方变汤剂为丸剂,每次6g,每日分3服,治疗半年。随访半年,一切尚好。

【用方提示】根据因情绪异常加重、急躁易怒辨为肝郁,再根据舌质暗红瘀紫、脉细涩辨为瘀,因五心烦热、少苔辨为阴虚,以此辨为肝郁阴亏、瘀热蕴结证。方以四逆散疏肝理气,以一贯煎滋补阴津,以下瘀血汤泻热祛瘀。方药相互为用,以奏其效。

皮质醇症

皮质醇症又称库欣综合征,是由各种原因造成肾上腺分泌过多糖皮质激素(主要是皮质醇)所致的一种临床综合征。

【导读】根据皮质醇症的病变证机是气郁,治以四逆散;又因病变证机有水气,故与猪苓汤合方;更因病变证机有瘀热蕴结,故又与失笑散和大黄甘遂汤合方治之。

洪某,女,59岁。有34年皮质醇症病史,25岁时因剖宫产后出现向心性肥胖,当时未引起重视,曾多次服用中西药,均未取得预期治疗效果,近因肥胖不能下蹲,动则气喘加重前来诊治。刻诊:向心性肥胖,满月脸,肌肉颤动,下肢水肿,精神抑郁,头晕目眩,急躁易怒,因情绪异常加重,舌质暗红瘀紫,苔黄腻,脉沉涩。辨为肝气郁滞、水气瘀热证,治当疏肝解郁、渗利水气、活血化瘀。给予四逆散、猪苓汤、失笑散与大黄甘遂汤合方:白芍12g,柴胡12g,枳实12g,炙甘草12g,猪苓15g,泽泻15g,茯苓15g,滑石15g,五灵脂12g,蒲黄12g,阿胶15g,大黄12g,甘遂6g。12剂,阿胶10g烊化,冲服;食后服用散剂(阿胶6g,大黄12g,甘遂6g,研末冲服),每次1g,每日3服;食前服用汤剂,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3服。二诊:急躁易怒好转,大便溏泄,每日2次,以前方12剂。三诊:肌肉颤动减轻,下肢水肿有减轻,以前方12剂。四诊:抑郁好转,以前方12剂。五诊:自觉肥胖减轻,以前方12剂。之后,以前方治疗30余剂,肥胖较前减轻。为了巩固疗效,以前方变汤剂为丸剂,每次6g,每日2次,中午仍服用原来散剂,治疗约半年,诸症基本恢复正常。随访1年,一切尚好。

【用方提示】根据急躁易怒、因情绪异常加重辨为肝郁,再根据向心性肥胖、肌肉颤动、下肢水肿辨为水气浸淫,因舌质暗红瘀紫、脉沉涩辨为瘀血,又因苔黄腻辨为热,以此辨为肝气郁滞,水气瘀热证。方以四逆散疏肝解郁,猪苓汤渗利水湿,失笑散活血化瘀,以大黄甘遂汤攻逐瘀热水气。方药相互为用,以奏其效。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是由肾上腺皮质病变致醛固酮分泌增多所致,属于不依赖肾素—血管紧张素的盐皮质激素过多症。

【导读】根据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病变证机有气郁,治以四逆散行气解郁;又因病变证机有郁热生风,故与天麻钩藤饮合方治之。

袁某,男,29岁。在1年前由工作及情绪等因素引起手足抽搐,夜间尿多,口渴,多饮,当时疑为糖尿病,服用中西药治疗虽有一定作用,但疗效不够理想,经多次检查,诊断为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近因病症加重前来诊治。刻诊:口渴欲饮水,头晕目眩,手足麻木,胸胁胀闷,急躁易怒,因情绪异常加重抽搐,口苦,舌质红,苔薄黄,脉弦细。辨为肝郁生风证,治当清肝解郁、潜阳息风。给予四逆散与天麻钩藤饮合方:柴胡15g,枳实15g,白芍15g,炙甘草15g,天麻12g,钩藤12g,石决明12g,山栀子12g,黄芩12g,川牛膝12g,杜仲12g,益母草12g,桑寄生12g,夜交藤12g,朱茯神12g。6剂,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3服。二诊:口渴缓解,口苦减轻,以前方6剂。三诊:胸胁胀闷好转,以前方6剂。四诊:近1周未再出现手足麻木,以前方6剂。五诊:头晕目眩止,以前方6剂。之后,以前方治疗60余剂,诸症悉除。为了巩固疗效,以前方变汤剂为散剂,每次6g,每日3次,治疗约6个月。随访1年,病情稳定,一切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