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方提示】根据手足不温、舌质淡、苔薄白辨为寒,又根据倦怠乏力、脉沉弱辨为气虚,因活动、受凉及夜间加重辨为寒夹虚,以此辨为阳虚寒凝证。方以乌头赤石脂丸温阳逐散、通经止痛;以桂枝汤调和阴阳、补益气血;加人参补益宗气。方药相互为用,以奏其效。
冠心病、心肌缺血
【导读】根据冠心病、心肌缺血的病变证机是寒凝,治以乌头赤石脂丸;又因病变证机有气虚,故与桂枝人参汤合方治之。
谢某,男,68岁。有多年冠心病、心肌缺血病史,近因心痛加重前来诊治。刻诊:心痛及背,因寒及劳累加重或诱发,心中恶寒(自觉寒气直入心中),舌质淡,苔薄白,脉沉弱。辨为寒凝夹气虚证,治当温阳散寒、益气通脉。给予乌头赤石脂丸与当归四逆汤合方加味:花椒6g,生川乌2g,附子3g,干姜10g,赤石脂6g,桂枝12g,白术10g,通草6g,大枣12枚,红参10g,炙甘草12g。6剂,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3服。二诊:心痛减轻,以前方6剂。三诊:心中恶寒好转,以前方6剂。四诊:心痛较前又减轻,以前方6剂。五诊:心痛基本解除,以前方6剂。六诊:未再出现心痛,以前方6剂。之后,为了巩固疗效,又以前方变汤剂为散剂,每次3g,每日3服,治疗5个月。随访1年,一切尚好。
【用方提示】根据心痛及背、因寒加重辨为寒,再根据心痛及背、因劳累加重辨为气虚,因舌质淡、脉沉弱辨为虚寒,以此辨为寒凝夹气虚证。方以乌头赤石脂丸温阳逐寒止痛;以桂枝人参汤益气温阳;加大枣补益心气,通草通利血脉;兼制温热药燥化。方药相互为用,以奏其效。
五苓散合方
五苓散由“猪苓去皮、十八铢(2.3g),泽泻一两六铢(3.8g),白术十八铢(2.3g),茯苓十八铢(2.3g),桂枝去皮、半两(1.5g)”组成,是健脾利水、温阳化气,兼以解表的重要治病方,主治太阳中风证与三焦水气证相兼,或三焦水气证。
慢性胃炎
【导读】根据慢性胃炎的病变证机是胃脘水气,治以五苓散;又因病变证机有痰湿,故与小半夏加茯苓汤合方治之。
薛某,女,51岁。有多年慢性胃炎病史,近因病症加重前来诊治。刻诊:胃脘痞满,不思饮食,脘腹中有水声,大便溏泄,口干舌燥,舌质淡红,苔略黄滑腻,脉浮。辨为胃脘水气证,治当健脾利水、温阳化气。给予五苓散与小半夏加茯苓汤合方:猪苓10g,泽泻15g,白术10g,茯苓10g,桂枝8g,姜半夏24g,生姜24g,苍术15g,厚朴15g,黄连10g。6剂,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3服。二诊:胃脘痞满减轻,以前方6剂。三诊:脘腹中有水声减轻,以前方6剂。四诊:大便基本恢复正常,以前方6剂。五诊:口干舌燥基本解除,以前方6剂。六诊:诸症解除,以前方12剂。七诊:为了巩固疗效,又以前方治疗12剂。随访1年,一切尚好。
【用方提示】根据胃脘痞满、脘腹中有水辨为水气,再根据口干舌燥辨为水遏津行,因苔黄腻辨为水气夹热,以此辨为胃脘水气证。方以五苓散健脾益气、清热利水,兼以温化;小半夏加茯苓汤醒脾燥湿降逆;加苍术芳香化湿,厚朴行气化湿,黄连清泻郁热。方药相互为用,以奏其效。
下瘀血汤合方
下瘀血汤由“大黄二两(6g),桃仁二十枚(4g),虫熬、去足、二十枚(10g)”所组成,是泻热逐瘀的重要治病方,主治瘀热蕴结证。
产后腹痛
产后腹痛是指女子分娩后出现以腹痛为主的表现。
【导读】根据产后腹痛的病变证机是瘀热,治以下瘀血汤;又因病变证机有气郁,故与枳实芍药散合方治之。
许某,女,34岁。在5年前因产后引起少腹胀痛,曾多次治疗,可未能有效控制少腹胀痛,近因胀痛加重前来诊治。刻诊:少腹拘急胀痛,固定不移,情绪异常加重,舌质暗红夹瘀紫,苔薄黄,脉沉略涩。辨为瘀热气滞证,治当清热活血、行气化滞,给予下瘀血汤与枳实芍药散合方加味:大黄6g,桃仁4g,虫10g,枳实15g,白芍15g,炙甘草15g。6剂,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3服。二诊:少腹拘急胀痛减轻,以前方6剂。三诊:少腹拘急胀痛基本解除,以前方6剂。四诊:诸症悉除,又以前方12剂。随访1年,一切尚好。
【用方提示】根据舌质暗红夹瘀紫、苔薄黄辨为瘀热,再根据少腹拘急胀痛、因情绪异常加重辨为气滞,以此辨为瘀热气滞证。方以下瘀血汤泻热祛瘀;以枳实芍药散行气补血、缓急止痛。方药相互为用,以奏其效。
小半夏加茯苓汤合方
小半夏加茯苓汤由“半夏一升(24g),生姜半斤(24g),茯苓三两(9g)”所组成,是温胃降逆、利湿化饮的重要治病方,主治脾胃寒饮重证。
支气管哮喘
【导读】根据支气管哮喘的病变证机是寒痰,治以小半夏加茯苓汤散寒燥湿化痰;又因病变证机有痰郁,故与橘枳姜汤合方治之。
夏某,女,51岁。有多年支气管哮喘病史,近因哮喘加重前来诊治。刻诊:哮喘,胸中喉中痰鸣,痰多色白黏稠,咽喉如痰阻塞,胸闷,舌质淡,苔白腻,脉沉略弱。辨为寒痰气滞证,治当温阳化痰,行气导滞,给予小半夏加茯苓汤与橘枳姜汤合方加味:生半夏24g,生姜50g,茯苓10g,枳实10g,陈皮50g,麻黄15g,厚朴24g,葶苈子15g,红参10g,炙甘草15g。6剂,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3服。二诊:胸中喉中痰鸣减轻,以前方6剂。三诊:哮喘好转,以前方6剂。四诊:痰量减少,以前方6剂。五诊:诸症得到明显控制,又以前方治疗50余剂,病情稳定。之后,以前方变汤剂为散剂,每次6g,每日3服,治疗半年。随访1年,一切尚好。
【用方提示】根据痰多色白黏稠辨为寒,再根据咽喉如痰阻塞、苔白腻辨为痰阻气机,因脉沉略弱辨为夹气虚,以此辨为寒痰气滞证。方以小半夏加茯苓汤温肺降逆、醒脾燥湿,杜绝生痰之源;橘枳姜汤行气化痰降逆;加麻黄宣肺平喘,厚朴下气化湿,葶苈子泻肺降逆,红参补益中气、化生气血。方药相互为用,以奏其效。
小柴胡汤合方
小柴胡汤由“柴胡半斤(24g),黄芩三两(9g),人参三两(9g),半夏洗、半升(12g),炙甘草三两(9g),生姜切、三两(9g),大枣擘、十二枚”所组成,是清热调气益气的重要治病方,可治热郁气虚证。治病用方既要重视方药用量比例关系,又要重视方药煎煮时间。
肝硬化
肝硬化是以肝脏弥漫性纤维化、再生结节和假小叶形成为特征的各种慢性肝病发展的晚期阶段。35~50岁为发病高峰年龄,男性多于女性。
【导读】根据肝硬化的病变证机是郁热气虚,治以小柴胡汤;又因病变证机有气虚,故与四君子汤合方;更因病变证机有瘀血,故与桂枝茯苓丸合方治之。
雷某,女,43岁。有20余年乙肝病史,5年前又发现肝硬化伴肝结节,在当地及郑州多家医院诊治,症状改善不明显,近因腹胀、乏力加重前来诊治。刻诊:胁肋脘腹疼痛,痞塞不通,短气乏力,口渴,舌质红夹瘀紫,苔薄黄,脉虚弱。辨为气虚瘀热证,治当健脾益气、清热化瘀。给予小柴胡汤、四君子汤与桂枝茯苓丸合方:红参10g,白术10g,茯苓10g,柴胡24g,黄芩15g,姜半夏12g,生姜10g,大枣12枚,桂枝12g,桃仁12g,牡丹皮12g,白芍12g,炙甘草10g。12剂,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3服。二诊:胁肋脘腹疼痛减轻,以前方20剂。三诊:短气乏力好转,以前方20剂。四诊:诸症基本解除,以前方治疗80余剂,诸症悉除,经B超复查,肝脏结节消失。五诊:病情稳定,未有不适,经B超复查,提示为轻度肝硬化。为了巩固疗效,以前方变汤剂为散剂,每次10g,每日3服。随访4年,身体状况良好。
【用方提示】根据短气乏力、脉虚弱辨为气虚,再根据口渴、苔薄黄辨为热,因舌质红夹瘀紫辨为瘀,以此辨为气虚瘀热证。方以四君子汤健脾益气,以小柴胡汤清热调气,以桂枝茯苓丸活血化瘀。方药相互为用,以奏其效。
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是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传染病。病毒性肝炎分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等肝炎病毒。本病多发于婴幼儿、儿童、青少年,男性发病多于女性,有家族聚集现象,以散发为主,无明显季节性。
【导读】辨治病毒性肝炎,与家族有关的比较难治,而与家族无关的则相对容易。根据其病变证机既有郁又有热,故与小柴胡汤和茵陈蒿汤合方治之。
于某,男,31岁。在6年前发现乙肝“大三阳”,大学毕业后在一家医院工作,曾多次服用中西药,数次检查仍是“大三阳”,近1年来出现右胁及胃脘部轻度不适,欲服用中药治疗。刻诊:胁肋脘腹胀闷,表情沉默,不欲言语,口苦,急躁,大便偏干,乏力,舌质红,苔薄黄,脉沉略弱。辨为肝胆郁热证,治当疏利肝胆,清热解郁,给予小柴胡汤与茵陈蒿汤合方加味:柴胡24g,黄芩9g,红参9g,姜半夏12g,炙甘草9g,生姜9g,大枣12枚,茵陈蒿18g,栀子14g,大黄6g,桂枝10g,白芍20g。6剂,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3服。二诊:胁肋脘腹胀闷减轻,以前方6剂。三诊:口苦好转,以前方6剂。四诊:情绪转佳,以前方6剂。之后,以前方因病症变化而酌情加减治疗11个月,经复查,乙肝三大阳转阴,病毒指数降至正常,在治后1年内数次复查,各项指标均正常。随访2年,各项指标均正常。
【用方提示】根据表情沉默、不欲言语辨为肝胆郁滞,再根据舌质红,苔薄黄辨为热,因乏力、脉略弱辨为夹气虚,以此辨为肝胆郁热证。方以小柴胡汤清胆热、调气机、益正气;以茵陈蒿汤清热利湿、导热下行;加白芍柔肝缓急,桂枝通阳,兼防寒药伤阳。
围绝经期综合征
【导读】根据围绝经期综合征病变证机是热入血室,治以小柴胡汤;又因郁热比较重,与栀子豉汤合方;更因病变证机有气郁,故又与四逆散合方治之。
彭某,女,49岁。有3年围绝经期综合征病史,近因病症加重前来诊治。刻诊:月经无定期,经期情绪低落,心烦急躁、夜间加重,时时发热,乳房胀痛,欲骂人且能控制,倦怠乏力,头晕目眩,口苦,欲饮水,舌质红,苔薄黄,脉沉。辨为热入血室夹气虚证,治当清热益气、疏肝理气。给予小柴胡汤、栀子豉汤与四逆散合方加味:柴胡24g,黄芩10g,姜半夏12g,红参10g,大枣12枚,生姜10g,栀子15g,淡豆豉10g,枳实12g,白芍12g,香附15g,川芎10g,炙甘草10g。6剂,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3服。二诊:时时发热消退,以前方6剂。三诊:倦怠乏力、头晕目眩好转,以前方6剂。四诊:情绪好转,以前方6剂。五诊:月经来潮,心烦急躁减轻,以前方6剂。六诊:乳房胀痛基本解除,以前方6剂。之后,又以前方治疗90余剂,诸症基本恢复正常。为了巩固疗效,以前方变汤剂为散剂,每次6g,每日3服,治疗3个月。随访1年,一切尚好。
【用方提示】根据经期情绪低落、心烦急躁加重辨为热入血室,再根据欲骂人且能控制辨为热扰心神,因口苦、欲饮水辨为郁热,倦怠乏力、头晕目眩辨为气虚,因夜间加重辨为热入血室,以此辨为热入血室夹气虚证。方以小柴胡汤清热调气、补益中气;以栀子豉汤清热除烦忧;以四逆散疏肝解郁、调理气机;加香附疏肝行气,川芎行气活血。方药相互为用,以奏其效。
小青龙汤合方
小青龙汤由“麻黄去节,三两(9g),芍药三两(9g),细辛三两(9g),干姜三两(9g),炙甘草三两(9g),桂枝去皮、三两(9g),五味子半升(12g),半夏洗、半升(12g)”所组成,既是解表散寒、宣肺降逆的重要治病方,又是宣肺降逆、散寒化饮的重要治病方,可辨治肺寒饮证和表里兼证即太阳伤寒证与肺寒饮证相兼。
百日咳
百日咳是由百日咳杆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本病在儿童集体活动中易发生流行;全年均可发病,以冬春季节为多,或延至春末夏初,或发病高峰在6~8月。
【导读】根据百日咳的病症表现及病变证机是既有寒又有热,治当兼顾寒热;治寒最佳用方是小青龙汤,治热最佳用方是紫参汤和白虎汤。
谷某,女,39岁。1个月前出现阵发性剧烈性咳嗽,每次咳嗽至少20余声,西医诊断为百日咳,经口服及静脉用药,均未能有效控制病情。刻诊:咳嗽剧烈,咳声嘶哑重浊,遇寒加剧,食凉加重,痰黄黏稠,口干欲饮水,舌质红,苔黄或苔薄白,脉沉略数。辨为寒毒夹热证,治当温肺散寒,兼清肺热。给予小青龙汤、紫参汤与白虎汤合方:麻黄9g,白芍9g,细辛9g,干姜9g,炙甘草9g,桂枝9g,五味子12g,姜半夏12g,紫参24g,知母18g,石膏48g,粳米18g。6剂,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3服。二诊:咳嗽明显好转,以前方6剂。三诊:诸症悉除,为了巩固疗效,又以前方3剂,百日咳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