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史上最看不透的7张面孔
42796400000023

第23章 以血荐轩辕,究竟是对还是错

关于明朝方孝儒有这样一个传说:在方孝孺未出生以前,他的父亲选择祖坟迁移之地,看中了一块风水宝地,开工掘地的前一天晚上,他做了一个奇怪的梦。一位穿红衣的老人向他苦苦哀求:“你所选的风水地点,正是我住了很久的地方,我哀求你再宽限三天,等待我的子孙搬到别的地方去后再掘土造坟。日后,我一定会报答你的恩情。”

方孝孺的父亲梦醒以后,有些犹豫,但考虑到吉日已到,不想再推延,于是依旧命令工人开工掘地,掘至地下一穴,穴中有红蛇数百条,工人们用火把红蛇全部烧死了。

当天晚上,他又梦见了那位红衣老人,老人满面怨恨:“我苦心哀求,你竟然无半点怜悯之心,置我子孙于死地,日后你一定会招来报应的。”据说,后来方家祖坟建好后,方孝孺便出生了,相传他的舌头尖如蛇形,为后来的祸事埋下了伏笔。

这个故事虽然是后人附会的,但多半表明了人们的立场,无论方孝孺是如何的刚烈不屈,他一句话招来的祸端的确让许多无辜的人跟着遭了殃。

方孝孺早在朱元璋时便开始在政治舞台上崭露头角,等明惠帝朱允炆继位后,他就正式在王朝的舞台上担纲唱主角。他被擢升为侍讲学士,有时朝堂议事,惠帝干脆坐在影壁后面,让方孝孺代替他批答各种文件。不过,方孝孺也有着书生们的通病,即理论多过实践,说起来一套一套,做起来却发现力不从心。

燕王朱棣起兵造反,朝廷方面时而招抚,时而讨伐,时而割地求和,这些举措,几乎都是他这个书生在远隔万里的京城运筹帷幄的。然而,在几次他设计的方案都成了马后炮之后,燕王朱棣带兵渡过了长江天险,打进了南京城。

危急时刻,朝臣们有的劝惠帝转移到别的地方躲一躲,而方孝孺却坚决反对。他说:“一国之君应当以社稷为重,不成功,便成仁,以身殉国是人君的天职。”而关于惠帝的做法,有的说法是,历来对方孝孺言听计从的朱允炆这一次依然听了他的忠告,燕兵入城,惠帝自焚而死;有的说法是,朱允炆借着爷爷朱元璋生前的锦囊安排,从地道里逃走,化装成僧人,落脚在江苏吴县鼋山普济寺,做了和尚。

不管怎么说,惠帝的结局都不乐观。方孝孺呢?当初,燕王起兵之时,朱棣身边的第一谋士姚广孝曾跪求不要杀方孝孺,否则“天下读书的种子就绝了”,朱棣答应了。不过,南京陷落后,方孝孺闭门不出,日日为建文帝穿丧服啼哭,朱棣派人强迫他来见自己,方孝孺穿着丧服当庭大哭。后来,朱棣要拟定即位诏书,群臣纷纷推荐方孝孺。朱棣命人将其从狱中召来,方孝孺再次当众号啕,声彻殿庭。

明成祖走下殿来劝他说:“先生不要这样,其实我只是效法周公辅弼成王来了。”方孝孺反问:“成王安在?”明成祖答:“已自焚。”方孝孺问:“何不立成王之子?”成祖道:“国赖长君。”方孝孺说:“何不立成王之弟?”成祖道:“此朕家事!”并让人把笔给方孝孺,说:“此事非先生不可!”方孝孺执笔写下一个“篡”字,说:“万世后,脱不得此字。”遂投笔于地,且哭且骂:“死即死,诏不可草。”明成祖暗压怒火说:“即死,独不顾九族乎?”方孝孺用更大的声音答道:“便十族奈我何?”暴怒的朱棣,恨其嘴硬,叫人将其嘴角割开,撕至耳根,大捕其宗族门生,每抓一人,就带到方孝孺面前,方孝孺根本无动于衷,头都不抬。见此情景,心狠手辣的明成祖索性心一横,把方孝孺的朋友、门生也列作一族,连同宗族合为“十族”,共计873人全部凌迟处死!

中国历史上最残酷的刑罚株连莫过于诛灭九族,即父族四,姑之子(姑姑的子女)、姐妹之子(外甥)、女儿之子(外、孙)、己之同族(父母、兄弟、姐妹、儿子);母族三,母之父(外祖父)、母之母(外祖母)、从母子(娘舅);妻族二,岳父、岳母。

方孝孺骨头足够硬,嘴巴也足够硬,然而仅因一时的口舌之利,却使得中国古代酷刑史上增添了一个灭绝人寰的名词——“瓜蔓抄”。在方孝孺众多学生枉死的名单之中,可能有的人甘心赴死,引颈就戮,但更多的恐怕成了屈死的冤魂。无缘无故,竟然也能招来横祸,真是孝孺一张口,善刮鬼神愁啊!

1402年6月25日,即朱棣登上皇帝宝座的第八天,方孝孺遇难,年仅48岁。不知道方孝孺在临死前有没有后悔说过那句话,一时的口舌之快需要用如此多无辜的鲜血来埋单,那些无辜门生的亲人是如何面对这飞来横祸的?

对于方孝孺,随着时光的推移,历史的舆论由完全的赞誉慢慢变为理智的质疑。以血荐轩辕,究竟是对还是错,皇位上究竟坐的是朱棣还是朱允炆,对于方孝孺来说又意味着什么?为了朱明王朝的家务事,犯得着赔上如此多无辜的性命吗?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在方孝孺心里,恐怕有着自己的排列顺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