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史上最看不透的7张面孔
42796400000074

第74章 草莽:朝堂梦的夭折

农民造反,确实是封建社会改朝换代的动力。但在造反过程中逐渐突出的领袖人物,不管成功与否,真正出生于农民阶层的,其实并不多。通常,领袖人物都是农村中好逸恶劳的躁动一族,有流氓习气。由于他们具有坚定的“革命”性、野蛮性、破坏意识、盲动力量、亡命的痞子精神,所以,很容易在斗争中脱颖而出。

刘邦建国后和父亲开玩笑,问父亲自己的产业“孰于仲多”,这是炫耀与卖弄,但其中最深的意思,怕是一种对他父亲和兄弟的鄙夷,或者说,是一种对平常人的鄙夷。

封建中国是个官本位的国度,世人一般都为了做官,除此之外,似乎就没有其他抱负了。鲁迅有段话,大意是说曾经阔过的想复古,正在阔着的要保持现状,从未阔过的想革命。一个自负的人,总希望要有更大的空间发展自己,走上官位。

宫闱惊变,血雨腥风,黎民颠沛流离;废池破城,凄凉哀鸣之中处处见血迹斑斑,在老百姓的血与白骨之上,那些看准历史时机的草莽就揭竿而起,粉墨登场,步步走向朝堂。

当然,“革命不是请客吃饭”,在铁与血的较量中,不是你把朝廷推翻消灭,就是朝廷将你毫不留情地除掉。所以,历代草莽铤而走险,反抗强大的统治者,无不残忍野蛮,无不杀人无数。

所以,在波澜壮阔的农民起义的画卷中,也不难看出起义对社会造成的巨大破坏,尤其是给社会底层的民众所带来的伤害。对此,元人张养浩就有过极为精确的概括,他说:“兴,百姓苦;亡,百姓苦。”鲁迅先生在《灯下漫笔》文中,也表述过类似的观点,他说每逢王朝末世乱军四起之时,人民连做奴隶的资格都没有,官来了,他们属于匪,匪来了,他们又属于官,彻底丧失了生活空间。

每一次农民起义,社会中潜伏的各种丑恶势力都浮动出来;每一个凭农民起义建立的新王朝,不但承袭了旧王朝的各种规章制度,而且往往变得更专权。

不过大多数农民起义最终都以失败告终。草莽在造反的过程中背弃了自己的理想,或是偏安一方,或是骄傲自满,或是陷入内争,或是大兴土木,或是广纳美女,过去所确立的优势也消耗殆尽。结果,起义的领袖们,不是被消灭,就是被出卖,最终都难逃悲剧命运,而他们的对手则趁机而上,夺取既得利益。

历史由胜利者改写。最后,胜利者活了下来,成了统治阶层,营造了安定的环境,受万民称颂;失败者则活不下去,只能落荒而逃,成了乱世的替罪羊,受万人唾骂。还是那句老话:胜者王侯败者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