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走进榆林开发区
42937700000001

第1章 序言

“陕北很穷,也很富有。”穷和富有本身就是一对矛盾体,但随着岁月流逝,世事变迁,在争辩和奋进中,黄土、沙漠、草原牧歌悄然改变了我对这里的记忆。

记忆中,这里是红色的象征,是共和国奠基石中最夯实的一块基石。十几年前,黄土高坡、沙漠风情、贫穷落后和纯朴善良的人民,形成了我记忆中的一个符号,黄土地伴随着块块沙漠显得那样壮美,人民朴实沧桑的脸上却夹杂着无奈的神情,至今记忆尤深。

也许是上苍的眷顾和恩赐,为榆林这座历史文化名城赋予了“无尽”的资源。煤、油、气、盐,改变了这里原有的一切,“东方科威特”的美名气贯长虹。1998年,榆林被确定为国家能源化工建设的重要基地。近年来,在西部大开发进军的号角声中,榆林已由一个毫不起眼的地级市一跃成为中国经济发展资源版图中的一个重要坐标。如今的榆林,已成为陕西省发展速度最快的城市。

国家能源化工基地建设需要载体,于是这里又有了中国最大的能源化工开发区――榆林经济开发区,榆林市极为丰富的矿产资源,为榆林经济开发区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从而使其成为陕西唯一的以能源化工项目建设为主体的省级经济开发区。1999年,在一片锣鼓声中榆林经济开发区破土动工了。就在那时,我有幸结识了刘振怀同志,也就是本书的作者,一位毛乌素沙漠的拓荒者,榆林经济开发区学者型的管理者,也是榆林经济开发区建设的积极践行者。

刘振怀同志从小在毛乌素沙漠长大,沙漠的广袤、榆溪河的蜿蜒、陕北民歌的豪放滋养哺育了他。对陕北这块充满激情的土地,他有着浓浓的情和爱,“陕北的民歌传世旷美,信天游唱响大江南北。在中国革命的摇篮榆林,永远的晴天白云。如果,你在这里生活过,就会对这里质朴善良的人民、黄土地、沙窝窝有着极深厚的感情。闭上眼睛,心中满是那浓郁的黄土气息,以及老乡们憨厚的笑容。我属于陕北,属于这块黄土地。”这是刘振怀同志的肺腑之言,铭刻之志,感人至深。正是因为这种对黄土地、沙窝窝诚挚的情和爱,作为开发区第一代创业人,面对榆林经济开发区远景规划、体制创新与发展等诸多问题,刘振怀同志进行了深层次的思考和探索。他从榆林的实际出发思考研究问题,将所想所感所思着墨成文,多年来陆续发表了一系列高质量的论文,围绕基地建设、开发区发展、城市经营管理等方面做了大量有益的研究和探索。

这部《走进榆林开发区》辑录了刘振怀同志20余篇理论研究文章和MBA毕业论文,内容涉及观念、体制、机制、战略、政策、资金、资源、人才等诸多方面,集科学性、理论性、实践性、可操作性于一体。既有对榆林经济的宏观思考,又有对榆林资源开发经济发展中一些难点、热点、焦点问题的深入剖析,尤其是对地处沙漠地带的榆林经济开发区建设发展的布局、政策体制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探讨,提出了许多建设性建议。这本书是作者多年来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的成果,是其不断学习、善于思考、勇于创新的智慧结晶,很值得一读。该书的启迪价值主要表现在:

1.对榆林经济开发区的建设与发展做了全方位的规划,内涵丰富。涉及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发展思路、目标定位等方面,涵盖资源开发、项目建设、招商引资、规划建设、土地管理等内容,是对开发区建设与发展多层面、多角度的探讨。

2.对榆林国家能源化工基地建设进行了展望与回顾。既有对发展现状的客观评价,又有对存在问题的深刻反思,并对基地建设发展战略和思路提出了有益的建议,具有独特的见解。

3.运用城市经营理论,从城市规划、土地可持续利用、比较优势、外在环境等方面,对如何加快榆林城市建设,加快城市化进程进行了结构性思考。

榆林资源丰富,区位独特,发展潜力巨大,国家能源化工基地建设初具规模。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全面实施,榆林基础设施建设日新月异,投资环境日益改善,已成为中外客商竞相投资的一方热土。如何做好资源这篇文章,推动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走资源、人口、环境可持续发展之路,真正实现强市富民的奋斗目标,是一项规模宏大的系统工程,也是350万榆林人民的共同企盼。

希望《走进榆林开发区》这本书的出版,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以期有更多的专家、学者、企业家、领导干部能热心参与到榆林经济发展与建设的研究中来,取得更多更好的研究成果,群策群力、集思广益、出点子、找思路、谋对策,以科学的理论指导我们的实践。本书的出版,对推动榆林这个国家能源化工基地的建设、加快榆林城市化进程、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周雅光

2007年5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