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走进榆林开发区
42937700000012

第12章 发展的指导思想、总体思路和奋斗目标

(一)基地建设初具规模

能源工业:持续、快速发展,生产能力大幅度增长,生产和消费结构有所改善,技术进步步伐加快,节能率明显提高,优质清洁的能源在生产消费中的比重有所上升,环保意识不断增强。1999年全市一次性能源生产总量达1707.37万吨标煤,占全省的58.68%,占全国的1.55%。煤炭生产能力达到2800万吨,产量1318万吨,占全省的54.2%,全国的1.26%,实现销售收入5.27亿元。形成了神木――府谷大型环保煤基地,成为我市的龙头产业和支柱产业;天然气形成30亿立方米的生产净化能力,产量达到12.6亿立方米,占全国总量的5.65%,实现销售收入8.22亿元。靖边――北京、靖边――西安、靖边――银川、靖边――榆林四条输气管线建成投运;石油形成154万吨的产量和20万吨的加工能力,占全省的23.9%,实现销售收入12.32亿元;电力总装机容量52.4万千瓦,发电量12.65亿千瓦小时,实现销售收入3.57亿元。110千伏主网架覆盖全市,330千伏输电线路通联西北。1999年能源工业销售收入29.38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62.14%。

石油、化学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在数量、质量、品种、结构等方面都有了新的提高。截至1999年底,全市拥有石油化工企业30余家,从业员工3000多人,累计完成投资28亿元。主要产品产量:原油154万吨、汽油7.65万吨、柴油8.07万吨、液化气1.27万吨、合成氨4.62万吨、甲醇9.81万吨、原盐8万吨、元明粉1.25万吨、碳化钙(电石)7.08万吨。特别是以天然气为原料建成两套甲醇生产装置,形成19万吨生产能力,占全国甲醇生产能力的6.3%。1999年石油化学工业实现销售收入17.1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36.2%。

“九五”期间,榆林能源重化工产业走出了一条以国家开发建设为主、地方积极参与配套的联合发展的路子,能源重化工产业已经成为支撑榆林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有力地带动和促进了榆林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发展速度、整体水平和总量规模还不能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经济效益和结构性矛盾突出;技术装备水平落后;资金投入不足;基础设施、环境保护相对滞后;劳动者整体素质不高,开发意识、服务观念不强,管理水平落后,投资环境较差,尤其是体制、政策远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

――煤炭:乡镇地方煤矿数量多,分布广,规模小;回采率低,资源浪费大,环境污染严重,整顿、联合、改造、提高和关停的任务仍然很艰巨;原煤外输量大,就地消化利用程度低,环保煤品牌意识不强,宣传力度不够。

――电力:总量小,与富煤、富气资源的状况不相适应;现有单机容量小、能耗高、环境污染严重;电网结构不合理,供电可靠性差,电压合格率低,网损大,经济效益差;多家管网、多家调度的体制制约着电力工业的发展。

――油气开采业:石油开发体制不顺,管理混乱;新增后备资源匮乏;缺乏统一规划;开采技术水平低,资源浪费严重,经济效益差。

――化学工业:结构性矛盾突出,资源配置不合理,化工产品的种类、数量与化工原料极其丰富的状况不相匹配;企业生产装置规模小、产品单一、技术装备比较落后;产品质量、技术含量和档次较低,消耗高、污染严重,经济效益不理想,市场竞争力不强;技术改造资金投入不足,企业缺乏发展后劲;企业组织结构不尽合理,劳动生产率低,经营管理粗放。

(三)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1.国际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知识经济和网络经济迅猛发展,新科技革命方兴未艾,这对能源化学工业将产生巨大的冲击,既为我们进一步扩大开放、开拓市场提供了契机,又使我们面临更加严峻的竞争压力。尤其是对榆林这样一个仍处在工业化初期,经济总量小、城市化水平低,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欠发达地区来说,能源化学工业面临的形势将更加严峻,迫切要求我们必须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构筑以市场为导向的现代化新型产业结构,依靠科技进步和全面创新,在生产经营中变资源优势为竞争优势、效益优势,以期取得突破性、跳跃式发展。

2.我国经济进入重要的转型期和调整期。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日臻完善,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增强,国内经济出现了阶段性、结构性、低水平过剩,“入世”又进一步提高了国际竞争的参与度,这一切都将对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企业微观经营、居民消费行为等产生深远的影响。“十五”我国将进入一个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新阶段,榆林能源化学工业要积极适应这种调整,加快由资源供给型发展模式向市场导向型和需求拉动型发展模式的转变,树立“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强、人强我特”的发展观,发挥比较优势,扶持优势和特色产业,优化产业结构,积极主动地参与国际竞争,走可持续协调发展的道路。

3.榆林面临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榆林能源矿产资源丰富,组合配置条件好,具有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发展能源化工产业条件得天独厚,而且已形成一定的规模,完全有条件成为西部大开发的首选承接地和投资热点,实现率先突破,后来居上。西部大开发将为我市能源化学工业的发展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4.榆林是国家确定的能源重化工基地。1998年7月国家计委批准了《陕西省榆林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规划》,充分肯定了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明确指出规划中的煤、电项目和天然气化工、煤化工、盐化工等资源加工利用项目,符合国家产业发展方向,符合国家投资导向,应给予积极支持,标志着基地建设已列入国家议事日程。陕西省委、省政府把榆林纳入西部大开发“两点两面”发展战略,从政策、资金上予以倾斜。为了推动基地建设,省政府1999年2月以陕政函[1999]24号文件批准设立榆林经济开发区,这是我省唯一以能源重化工项目建设为主体的省级经济开发区,这一切都为榆林能源化学工业的大发展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和政策支持。

(四)指导思想

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实施“大规模、高技术、新机制、抓转化”战略,建设国家能源重化工基地。大规模――大规模开发煤炭、天然气资源;发展大型煤化工、天然气化工项目;建设大型火电基地。高技术――积极采用国内外先进的工艺技术,提高项目的装备水平和产品的技术含量。新机制――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全方位扩大对外开放,只求所在,不求所有,以资源和项目引资金、换技术、聚人才,建立“你图利、我发展、共受益”的新型开发机制。抓转化――注重资源加工转化和综合利用,资源输出与就地转化并举,延长产业链,形成有特色、有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产业和产品。

(五)总体思路

进一步加大资源开发力度,扩大生产规模,以市场为导向,依靠科技进步,抓好三个“转化”:一是煤炭向高耗能工业产品的转化,走煤、坑口电站、高耗能工业一体化的路子,建设大型坑口火电站、电解铝、电石、铁合金、焦炭等项目;二是煤炭、天然气、石油向原料化工产品的转化,发展煤制油及甲醇、醋酸等系列化工产品;三是初级产品向高附加值的精细化工、建材化工、生物化工产品的转化,注重产品深加工,延长产业链,走资源综合利用,高起点、高技术、高质量、高效益、高关联度、规模化的发展路子。在项目和产品的选择上,一是选择市场缺口大,瓶颈制约突出,发展前景广阔的产品;二是选择技术含量高的产品;三是选择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通过大规模开发建设和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建设一批带动作用明显的大型骨干项目,培植和引进一批具有较强经济实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形成一批在国内国际市场有较强竞争力的名牌产品。

“十五”期间,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充分发挥现有化工企业的生产能力,提高工业增长水平和整体质量,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和提高经济效益;充分发挥煤、气、油、盐四大资源集于一地的整体优势,进一步加大资源开发力度,扩大生产规模,加快转化利用步伐,积极做好基地规划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因地制宜新建一批示范带动项目。

“十五”期间,进一步加快开放开发步伐,在更高层次上、更宽领域内参与国内国际市场竞争,依靠科技进步和体制创新,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走规模化经营、集约化发展的路子。

1.煤炭工业:抓住国家能源战略西移和陕西煤炭工业向陕北大规模战略转移的有利时机,本着“调整结构,以质增量,争创品牌”的原则,发挥“环保煤”品牌优势,大力拓展市场,增强竞争力,提高经济效益。继续支持神华集团在我市的开发建设,搞好神府矿区的扩能改造和完善提高;积极做好榆神矿区的开发准备工作。煤矿建设以大中型为主,限制小矿,扩建、新建并举。积极发展煤气化、煤液化和洁净煤技术,坚持煤、坑口电站、炼焦、高耗能工业和化工综合发展,形成规模生产、联合销售、集团化经营的机制,建设国家大型、特大型现代化骨干矿井为主的优质环保型动力煤、化工煤生产和出口基地。

2.油气开采业:我市是国家油气资源开发实施“稳定东部、发展西部”战略具有潜力的地区之一,也是国家未来投资和发展的重点地区。在油气开采上应坚持国家为主、地方为辅的方针,继续支持长庆集团对我市石油天然气资源的勘探开发,扩大开采规模,提高油气勘探、开发和综合利用率,增加后备资源探明储量,建设大型商品气基地。

3.电力工业:坚持以煤促电、以电带煤,发、输、用并举,建设大型火电基地,积极实施西电东送工程。电源建设,做好大型火电群的规划、选点和前期工作,把榆林建成单机容量60万千瓦为主、总装机容量超过1000万千瓦的特大型火电基地;电网建设,配合有关部门做好向西北、华北、华东送电的前期工作,为实现全国联网打好基础。同时,加快电力就地转化利用,建设一批高耗能工业项目。

4.化学工业:实施“大公司、大集团、大基地”战略。按市场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以资本为纽带,通过市场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和跨国经营的大企业集团。坚持原料生产与深度加工并举,资源开发与节能降耗并举,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并举。重点建设15万吨醋酸、60万吨甲醇、30万吨合成氨、52万吨尿素、5万吨二醋酸纤维素、8万吨真空制盐等项目,形成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力的醋酸、甲醇生产基地。

(六)奋斗目标

“十五”期间:煤炭生产能力达到6750万吨;天然气产能达到100亿立方米,控制储量达到10000亿立方米;石油产量达到350万吨,加工能力达到100万吨;电力装机容量160万千瓦;15万吨醋酸、8万吨真空制盐项目、万吨级煤基燃料示范装置建成投产,60万吨甲醇项目、250万吨煤基油项目开工建设,30万吨合成氨/52万吨尿素、5万吨二醋酸纤维素项目完成前期准备工作。

“十一五”期间:煤炭生产能力达到10470万吨;天然气产能达到150亿立方米,产量150亿立方米;石油产量稳定在400万吨,加工能力100万吨;电力装机容量力争达到1000万千瓦;化工重点发展甲醇下游产品,建设大型煤制油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