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在《道德经》中说:“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从这句话来看,作为领导者,如果抱住了“一”就是圣人,否则,虽不能说是昏君,但绝不是圣人。可怜的是很多作领导的连那个“一”是什么都不知道。我们知道万事万物都会归到其背后那个“一”上去,那么作领导的那个“一”到底是什么呢?古人为什么非要强调这个“一”?因为自然界有一个不能推翻的原则,即越简单的东西越容易记。曾参在《大学》中说:“为人君,止于仁。”《易经》中说:“圣人之大宝日位,何以守位曰仁。”可见领导的那个“一”就是“仁”。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经常把“仁”和“慈”连起来用。比如说“仁慈”。这也只能说明它们有共同点而已。曾参日:“为人父,止于慈。”可见“仁”和“慈”是有区别的,但很少有人注意这些共同点和不同点。我认为它们的共同点都体现了一种爱。比如,子曰:“天子爱天下。”父母爱子女就更不用说了。“仁”是通过机会平等来体现爱。比如我们常说的机会面前人人平等。机会平等必须满足这样一种要求,即每个人的岗位确实和自己的德、能相匹配,而不是靠裙带关系,不是靠权钱交易得来的,是干出来的,不是“跑”出来的。“慈”是通过结果平等来体现爱。作为领导不能乱搞结果平等。因为乱搞结果平等,社会各行各业就无效率而言。比如干多干少一个样,结果大家都会饿肚子。但也不能把贫富差距拉得过大,否则也会出现社会矛盾,所以还要搞再次分配。比如现在的最低生活保障和转移支付。在一个家庭里面因为血缘关系的原因,大家认可结果平等。比如老大年龄大,干的多,老二年龄小,干的少,结果穿的、吃的都是一样的。如果在家庭中也搞机会平等,那么小孩子就饿死了。
“仁”的爱,一方面通过机会平等来体现,另一方面是通过惩恶来实现。前者是从正面提升爱,后者是从反面提升爱。因为人们在建造天堂的同时,也孕育了邪恶。因此孔子说:“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有些领导老想做好人,不想做恶人,那么这个领导就是个烂好人,刚坐上领导的位置还可以,时间一长局面就维持不下去了。还有的人,没有做恶人的能力。比如,有些人说我也不错啊,领导怎么不给个位置坐坐,就是你能做了好人,做不了恶人,只有“仁”的一半。稳定局面只是事业的开始,一个领导还要有创造力,要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方法,不能仅仅是以会议传达会议,以文件传达文件。如果自己仅仅是个传声筒,那么除了平庸以外,绝不可能有任何作为。所以孔子说:“仁者,先难而后获。”
为什么许多领导抱不住“一”,除了不知道“一”是什么原因外,还有更深层的原因。其原因曾参在《大学》里也为我们找到了——“人之其所亲爱而辟(僻)焉。之其所贱恶而辟(僻)焉。之其所畏敬而辟(僻)焉。之其所哀矜而辟(僻)焉。之其所敖(傲)惰而辟(僻)焉。”(“辟”是偏的意思。)这段话的意思是说,人因为亲爱某个人而偏向他,因为不喜欢某个人而讨厌他,因为尊敬和害怕某个人而不敢坚持自己的意见,因为怜悯某个人而偏向他,因自己的傲气和怠慢而冷落别人。这五种行为是与生俱来的,如果后天没有把它改造掉,事到临头就会出现偏差,而最初的偏差就像用针尖刻在幼年的橡树上的名字一样,伤口会随着橡树的成长而变大,后代人可以清楚地读出这个名字。比如像有些领导也想保持公平、公正,但一接到上级领导的电话、一看有能力的人不拎着钞票上门等就会变了主意。
一个做领导的一旦抱不住“仁”,会有什么恶果呢?一是德才兼备的人不会为你所用。二是德才兼备的人还会弃你而去,即便不跳槽,也会出工不出力。三是就像曾子所言:“辟,则为天下戮。”这个“戮”,不仅指杀头,主要指口诛笔伐。可能有些领导会说,没人骂我啊!那是你还没下台,还没调离。为什么有些领导下了台连门都不敢出?正如孔子所说:“不仁者不可以长处乐。”
我们都知道一个基本的道理,一个人做了领导,就要把方方面面的事情处理好,而所有事都是要靠人去做的,事情能否做好,是靠有能力的领着没能力的去做,能力强的领着能力差的去做,所以孔子很早以前就告诉我们:“举直而措诸枉。”八卦里面有个泰卦,大家一般认为是好卦。那么我们看它的卦象,就是天在地上,这是一个基本要求,反之,要是地在天上,就昏天黑地,也就是否卦了,即最不好的卦。没有哪一个领导说不想把事情做好,为什么会事与愿违,就是因为抱不住“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