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科学探索发现炎帝陵
43622600000021

第21章 《愚公移山》之王屋山

与“精卫填海”同样著名的是“愚公移山”的上古故事,这个故事同样与炎帝神农氏有着直接联系。

《列子·汤问篇》这样记载:“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舆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皆)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小山名)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儿童七岁),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生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安置)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垄断(高地)焉。”

现今太行山南部连接的王屋山,整体坐落在山西省阳城境内。按照《列子·汤问》记载分析,愚公居住地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即黄河故道之西、南、东三面包围的晋南地区为主的范围内(晋南古称河内、中国),黄河北岸以北(河阳之北),王屋山北面(山北之塞),因此愚公说“吾舆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愚公的目的是排除山的阻隔,沟通“豫南”即河南,“达于汉阴”即汉水南岸。

我国北方民居总是正房面南向阳,便于采光。那么愚公“面山而居”即说明愚公居住地在王屋山北面无疑。

现在王屋山一座山梁的西面有个愚公村,东面是小有河,村民每天要到河里取水,大山梁成为拦路阻隔。相传愚公要带领子孙挖掉这座山梁。今天,山梁中间,断口俨然,远远看去,确如人工开挖。可见数千年过去,具体居所位置可能小有变动,地质也可能变化(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但“冀州之南,河阳之北”的区域地理位置记载应该是没有错的。

愚公移山所以能够感天动地,在于太行山人憨厚朴实之中,蕴藏着坚毅如山、自强不息、不屈命运的伟大抗争精神,这与“精卫填海”体现的精神实质完全相同,符合《周易》所体现中华古代哲人从大自然中领悟之大道:天的刚健运动决定着人类社会必须刚健行进。因此便有“乾”卦之“九五,飞龙在天……君子以自强不息”。

因此,现今我国最高等学府清华大学正门石刻便是其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前半句出自《易经》乾卦: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后半句出自坤卦:象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清华校训即来源于此。

天坛是王屋山的主峰,高峰耸峙,深谷纵横,一峰突起,万峰臣伏,唯我独尊,从南向北看,中间高两边略低,好似屋顶,像王者之屋,故称王屋山。

黄帝领兵战蚩尤,从陕西风陵渡过黄河,经垣曲入王屋山,一路与蚩尤作战。由于蚩尤使用金属兵器,善使妖术(充分利用本地气象特点),时值深秋,云厚雾大,黄帝久战不胜,听从老师华盖的建议,到王屋山天坛峰上祭天,求得上帝支持。当时炎黄联盟的区域内天坛山峰最高,海拔1715米,古人认为:上帝在天宫,山高离上帝近,便于请教。所以黄帝带兵来到王屋,登上天坛峰,设坛祭天。据唐广成、杜光庭撰《天坛山圣迹叙》记载:“黄帝于元年正月甲子,列席王屋山,清斋三日,登山至顶,于琼林台祷上帝破蚩尤,帝遂教王母降于天坛,母即降,黄帝来供侍焉,王母乃召东海青童尹、召九天玄女,授破蚩尤之策,黄帝依命杀蚩尤于冀,天下乃无不克,少内安然。”黄帝祭天时间即是黄帝纪元之始。

《黄帝内传》云:“为之琼林台,昔黄帝上坛,于此告天,遂感九天玄女西王母降,授九鼎神丹经阴符策,遂乃克伏蚩尤之党,处契约天坛之始也。”《九经》《禹贡》记载:“山水泽地所在,王屋山在河东垣曲县东北也,昔黄帝受丹决于是山也。”书中介绍了黄帝打败蚩尤后于当年7月又来祭天,感谢上帝帮助之恩。三年后8月第三次祭天,报答上帝使国家强盛,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至今山顶上黄帝祭天遗址,轩辕祠,十方院,华盖峰尚存,轩辕御爱松在明代毁于雷击。当地老百姓广泛流传黄帝祭天的故事。1999年,在山顶下挖2.6米时,发现2处烧火痕迹和一个羊头骨架,据专家研究分析,可能是黄帝祭天遗物。

天坛峰原名叫琼林台,因轩辕黄帝在山顶设坛祭天,后人为了纪念改为天坛。为了纪念轩辕黄帝的老师华盖对轩辕黄帝的指点,把天坛峰前的山叫华盖峰。由此王屋山天坛成为天下名山,《禹贡》《山海经》《国语》都有王屋山的记载,《吕氏春秋》把王屋山列为九大名山之一,同时居道教十大洞天之首。汉武帝、汉献帝、唐玄宗、宋徽宗等27个帝王来王屋视察,登顶祭天。明成祖朱棣在北京建天坛,以示从王屋山迁去,天坛峰就成了北京天坛的前身。愚公移山的故事因《列子》的记载和毛泽东在《愚公移山》中的引用而家喻户晓。

《愚公移山》的故事发生地是王屋山,王屋山的某些山峰于轩辕黄帝时更改名称。因此,王屋山的成名显然是在轩辕黄帝之前,那么,之前只能是“神农氏七十世有天下”的炎帝神农时代,因此,王屋山与之相似的“王者之屋”,就只能是炎帝神农氏的王者之屋。由天坛的造型可以推想的屋顶形制与角度,是由最高顶尖一点首先向两边展开,角度平缓,随之垂直而下。这种形制显然是原始时代的高规格样式。

回首上古时代,有巢氏为了躲避洪水与猛兽,也临时遮风挡雨,只能创造“非固定资产”的“巢”。只有到了炎帝神农时代,农业诞生使人民不再追逐野兽而奔波,由耕作的土地维系而定居,才开始构建真正意义上的居室之“屋”。由此才可能以炎帝神农氏之最高规格的“屋”,即“王者之屋”去命名这个最具人文色彩的“王屋山”。反之,炎帝神农氏的王者之屋为何种样式?由古人这个比喻,我们就可以反观王屋山,以此窥见炎帝神农氏的宫室形制。

1994年,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对6000年前的夏县西阴遗址进行了发掘和研究,了解了当时人们居住的特点,主要是一种半地穴式的房子。建造时先在地面挖出深约1米的方形或圆形坑,坑内一般用2至4根立柱承托屋架,再用木柱搭成房顶和墙体的龙骨,然后在上面敷以草拌泥。进门有斜坡门道,靠近门道有火塘。房子面积一般十几平方米,大的三十多平方米。这对我们了解古代居室,是一个重要参考。

万千载沧桑,“东海”已成水利,精卫之志已遂。太行王屋也不再能挡住晋人出路,愚公之志亦遂,搏击自然之晋人之志永垂青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