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科学探索发现炎帝陵
43622600000047

第47章 久远之道

中国人对炎帝神农氏的纪念可谓久远,为什么一个传统能够如此久远?一个民族的久远之道是什么?

“久”字的字源本意是针灸之“灸”,古时写作“针久”,意为艾灸比针刺时间要长久才能够发挥效果。后来进一步强调艾灸要点燃,下面加一个“火”字为“灸”,“久”字则专门用来表示长久之意。

因此凡带“久”字读音的汉字,都有长久之意。如“旧”字,长久的物件表现为陈旧;“酒”字,粮食长久酝酿成为酒,酒能长久保存,越陈久越醇香;“臼”字,杵臼之臼,几千年长久使用至今;“舅”字,女孩终究嫁人,男丁永久居家。“舅”字下边是男,上边是杵臼的臼,即男丁能够如臼一样居家长久;“韭”字表示一种蔬菜,韭菜割了一茬又长一茬,还能越冬跨年度生长,是长久之菜;“就”字,右边是“尤”字,特别之意。左边是“京”,高架之意,“就”字即指特别高。特别高的建筑规模宏大能够长久,如北京天安门、应县九层之木塔、金阙九层之晋祠圣母殿等高楼大厦,抬头仰望的石刻造像、高山峻岭、崇高的威名等都能长久;“九”字表示天数,如九天揽月,也是单数最大的数,长久的积累方能达到等等。

黄河农耕文明的发祥地

三皇五帝,唐宗宋祖,无不纵横四海,功名显赫。但真正能够被人民长久怀念,永久祭祀,从内心认同并以为其子孙而自豪的,唯炎帝与黄帝。因为他们真正为中华民族做出了永久而且无可替代的贡献,这就是“文明”的力度。

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大多已经消失,惟有中华文明连续不断传承至今。这是中华民族的幸运与骄傲。

距今7000—5000年前,中华民族的生存环境进入温暖湿润期。温暖湿润造就了华北植物生长茂盛,却也造成了后来洪水滔天。

这时,中华民族渔猎之外还大量采集植物果实,由食肉向食肉与食草混合型转化,进入定居、用火和制作彩陶最繁荣昌盛的仰韶文化时期,目前已发现仰韶文化遗址五千多处,大多在陕西、山西、河南、甘肃等地。最著名的几处如山西沁水下川遗址、武乡遗址、河北磁山遗址、河南新郑裴李岗遗址、仰韶遗址等,形成一个环状区域。在这个环的圆心——上党羊头山,一个伟人发现了易于人工有效种植的嘉谷,这就是神农尝百草的故事。

无论时间、地点、地理、自然等机缘,嘉谷或迟或早一定会被发现,但它一定是被做事做到极致的探索者发现,“机遇只赐给有准备的头脑”,“神农氏”为中华民族获取了这个历史机遇。

考古学家又继续搜寻,在山西、河南、湖北、陕西等地相继发现了新的文化遗存。因其文化面貌不尽相同,所以又分别命名为河南龙山文化、陕西龙山文化、湖北石家河龙山文化、山西陶寺龙山文化,通称龙山文化时期。

龙山文化最显著特征就是城址的发现。令人惊异的是,这一次又是那位神农氏——他的后人——“尧帝”主导了时代,他的根据地距离羊头山不过60公里,而且有了标志国家的“都城”——陶寺古城。陶寺消亡百年之后,才有太行山南侧二里头古城,距离羊头山130公里。

羊头山是上古农耕革命的中心,因此改朝换代从来不会被忽略。商周时西伯勘黎,春秋时晋师灭潞,秦汉击众羌于上党羊头山。虽然这个英雄的氏族最终离开了羊头山,但“神农城”安在,神农氏之“魂”安在,《山海经》将羊头山永远地记入了典籍,《神农本草》在5000年后依旧是中医教科书的基本内涵,中华创世史诗《黑暗传》将神农故事传唱至今。历代农耕王朝所需度量衡必须以羊头山秬黍为基准,即“律”由“黍定黄钟”,“度”由“累黍为尺”,“量”由“积黍为斗”,“衡”由“黍为权重”。到秦始皇兼并六国统一度量衡之际,中华农耕文明的这些重要的要素,已被羊头山整整规范了3000年。

这3000年是英雄辈出的时代。女娲补天、愚公移山、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黄帝战蚩尤、仓颉造字、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共工怒触不周山、尧都陶唐、舜耕历山、大禹治水……中华古代神话传说,几乎全部发生在山西上党以及周边,以至太行山地区被喻为中国古代神话的“地质带”。“太行山大河水”因此被称作中华文明的摇篮。愚公移山移的是太行王屋山,抗美援朝歌唱祖国唱的是“一条大河……”每当外寇入侵,大山大河养育的人们便会高呼“还我河山”。

羊头山“岭限二郡,麓跨三邑”,故高平、长治、长子三市县世代成为炎帝神农氏祠庙高度集中的密集区、炎帝神农氏传统民俗高度集中的密集区、炎帝神农文化高度集中的密集区。这种植根于大山大河的立体时空,造就了世代深厚积淀的黄河农耕文化内涵,造就了太行山为中心的远古国家雏形,造就了著称于世的燕赵之风,造就了传承文明火炬的三晋文化。这种文化乃至文明的历史资源,绝非仅以巨资打造能够替代。

中华文明是一个多元的整体,但黄河农耕文明自有其摇篮所在,自有其始创源头。自此,我国历代农耕的神农溲种法、冬月种谷法、雪藏种子法、畎亩法、区田法、亲田法、砂田法、中耕法等一系列农耕技术,都凝聚了中国古代人民对肇始神农的农耕文化传承的智慧。

农耕始祖炎帝陵在高平

本书探索择要:

目前国内有四省建炎帝陵庙,唯有炎帝神农氏及子女在山西高平事迹载入古本《山海经》。

“神农氏七十世”的前期为中华诸多氏族之一,并无特别著称于世,无由称作“帝”。而最后的八代神农氏族领袖因获嘉谷,创造并领导农耕解决了人民的食物来源,“至德之隆”,后世称“炎帝”。其中第一代炎帝尝百草获嘉谷,为始创农耕始祖“炎帝神农氏”。其在羊头山尝百草获嘉谷事迹载入《山海经》,宋《太平寰宇记》卷四十四记载:“高平县羊头山在县北三十五里。《山海经》云:神农尝五谷之所,山形像羊头。”

炎帝少女在羊头山以西30里发鸠山的事迹载入《山海经》即“精卫填海”。《山海经》唯一记载炎帝姜姓所在之“水”(郯水)亦发源于发鸠山一脉。《水经注》记载的陕西宝鸡“岐水又东,迳姜氏城南为姜水”,为郦道元之误。

炎帝神农氏之子、农官“柱”生于羊头山,“能植百果百蔬”;炎帝神农氏支系后裔蚩尤驱逐末代炎帝榆罔自羊头山登九淖伐空桑;黄帝战蚩尤在羊头山以西350里运城盐池畔蚩尤村周边,祭天于两地之间的王屋山;第八代炎帝榆罔政衰,轩辕氏兴。黄帝封榆罔于上党“潞(路)”地“以奉神农之祀”。至此八代炎帝之中,文献记载有三代四人与羊头山直接相关。

炎帝神农氏在上党高平羊头山获嘉谷烈山耕种之“羊头山秬黍”,其形“巨”、其量“重”,成为中华文明历代律、度、量、衡之基准物;神农氏所尝百草之最后一味——羊头山“马陆”名列《神农本草》,李时珍《本草纲目》特别记载为“神农药”;羊头山自神农时代直至汉代一直为“众羌”占据;唐武则天于羊头山“改置社稷”,恢复夏朝以前传统,恢复祭祀炎帝神农氏;元朝百年国庆之前,至元九丰始祭神农,迁建羊头山炎帝神农氏陵庙皇城于“真灵”“坟侧”并“遣祭、禁樵采”;明朱载堉将羊头山礼乐内涵发扬传承,著《羊头山新记》;羊头山周边至今尚有硬如钢铁之“羌木”树种,是上古时代制造耒耜的优良木材;羊崇拜以羊头山为中心,几乎遍及整个山西境内;羊头山地区炎帝神农氏遗俗民风遍及农村生活的各个方面、各个角落,遗迹广布,内涵深厚广博。

“参卢(榆罔)之后政衰”,商周时炎帝后裔自山西上党南迁至湖北神农架,传唱至今的《黑暗传》对神农氏上羊头山获嘉谷念念不忘。后裔继续南迁湖北随州、湖南茶陵、广东广州等区域。《路史》详尽记载上党炎帝后裔于商周时代南迁至湖南荼陵的来龙去脉。

与先秦《山海经》记载并至今史籍不断、以本书探索为标志的高平炎帝神农氏深厚文化内涵相比,陕西宝鸡、湖北随州、湖南茶陵等炎帝“遗迹”均无先秦明确记载,学术论著少有当地文化内涵分析,多以一般歌功颂德为主。

宏观来看,中国历史历来是游牧民族西来、南下。上古神农氏族东迁据中原、周人东迁灭商、秦人东迁灭六国、董卓进京等均为西来。古之猃狁、匈奴、辽、金、元、清等均为南下。五胡入中原、晋人衣冠南渡,唐与后唐、宋与南宋、明与南明等无一例外,皆属人口由自然生存条件恶劣寒冷地区向富庶温暖地区流动。那么,炎帝神农氏族创农耕居中原、失政后两千年间逐步迁徙南下,亦为题中应有之义。

华夏文明以黄河农耕文明为主,嘉谷之黍稷为北方特有、黄土高原为最。湖北、湖南、广州等上古炎帝传说均被文献记载为神农氏族后裔南迁。仅此,炎帝神农氏始祖在上党尝百草、获嘉谷、创农耕、统华夏、殁后葬于所居之羊头山麓,史迹、民俗、传统、志书等俱在,不是需要讨论的事。

中国社科院先秦史学会2004年高平“炎帝文化全国学术研讨会”指出:“在陕西宝鸡、湖北厉山、湖南茶陵,山西上党这四处炎帝文化遗存密集区,只有上党地区形成了完整的炎帝族生活链。炎帝出生、成长、创业、建国、殡葬、陵庙群,都在古上党高平县羊头山方圆百里之内。”

结论:

“炎帝”称谓仅限于尝百草、创农耕的最后八代神农氏族领袖;山西高平羊头山“炎帝之所居”,炎帝文化内涵深厚广博,农耕始祖炎帝神农氏陵庙在高平,历史记载为“真灵”;陕西宝鸡神农祠或为姜羌氏族远祖早期迁徙纪念地;湖北随州、湖南茶陵为神农氏族后裔商周时南迁纪念地,茶陵宋初始建炎帝陵“所葬代云衣冠”,为历代共识之结论;各自历史源流与地位明确清晰。

今日我们该做些什么?一个黄河农耕文明博物展示的构想,律度量衡标志物的解读标本,黄河农耕文化的探源博览,炎帝神农农耕文明信息的有效传递,农耕文明内涵续写崭新篇章的产业支撑,一个文化产业正在向我们召唤。

继往开来,这才是长久之道。

高平的酒传统

伴随粮食的诞生,存在同样十分长久的一种粮食深加工产品——酒。

《战国策》记载:“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遂疏仪狄,绝旨酒。曰: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酒本身不会使国亡,如同武器未必决定战争胜负一样。但酒饮而甘之,却是一定的。”

高平羊头山是炎帝神农氏发现酿酒原料“嘉禾”之处,嘉禾为秬黍,秬黍能酿酒,因此,高平酒传统必然与众不同。

饮酒,是高平人的通用名片,也是高平男子汉的一种生活方式。高平人饮酒,讲的是场面,闹的是气氛,抒发的是高平汉子的豪情,这种方式是通过“走圈”来体现的。圆桌前,客人们客气推让座次排列,主席(主持酒席,为词之本意)者会说,“大官小官,围个圪圈”,或者“有钱没钱,围成圆圈”的话语劝人入座。来客坐定,先定喝什么酒,当然汾酒为主,称之“喝酒必汾,汾酒必喝”。开口直呼黄盖汾或红盖汾,乃至瓷瓶汾、磨砂瓶汾酒、观音瓶汾酒、青瓷瓶开国汾酒、双耳瓷汾酒、书本盒汾酒、牧童牛汾酒、青花瓶汾酒、红木盒中华汾等等。或也随流行广告而定,五粮液、孔府家酒等。茅台价高,也喝不惯,一般限于贵宾场合。乡间则是3元一瓶的高粱白,当然一定还要上一杯白开水。

高平人饮酒没有“开君一壶酒,细酌对春风”那般闲情逸致,却似梁山好汉,瓦岗英雄,“酒桌上皆弟兄,坐下一般高”,“谁叫领导罚谁酒”,“老哥老弟”等一番称呼确定下来,随后烟雾缭绕,幺三喝四喧闹起来。

主席者必定按反时针方向与在座的每一人猜拳或“丢猴”(丢骰子),先说清章程,“成猴比猴,不成猴比点,猴比点大”,随之照章办事,称“走圈”。不过随着改革开放的进度,丢猴的方式正日新月异地变化,自“吹猴”开始,现已发展为不下百种的较量方式。

罚酒是一打十二个(杯)酒,当然也根据走圈人的酒量与豪情来决定,一般不会少于六个酒。笔者曾遇当地陪同司机开口40个酒走圈,酒后还送我等回宾馆。应说我等亦壮了酒胆,豪情万丈,才敢坐这一二百个酒后驾的车。

不论饮多少酒,一定要在座的每个人都走完圈才算圆了圈。即使不善饮者,也要走三个酒,方为圆满。

高平人的豪情集中表现在走圈后的自选活动。这时酒至微酣,没了场面的顾忌,没了规定的束缚,只是人性的碰撞,个性的袒露,自由奔放的快意,挥斥方遒的意境,睿智、聪颖、机敏、才情的展示。真正方显舍命陪酒、不醉不归的万般豪情,畅快淋漓。由不得来客也豪情怒放,想不舍命怕也来不及了。幸而高平的女人通人情,为朋友喝醉酒的汉子回家可以免遭责罚。

高平人以“赵人”自居。大粮山上迟浩田将军手书“赵将遗风”,昭示着高平人的心性。到了酒桌上就展示为能言善辩的较量,手示数码超级速算的较量,丢骰子手法手气的较量,呼声高亢低沉韵律婉转艺术的较量。老哥老弟还要叫得勤快,各方才进入无所顾忌、志得意满、面目全非的境界。碰上输酒过多,赢方会爽快地替你干一半,简直是两肋插刀,死不足惜。高平人温情、和善、中庸、直气,往往危机临头以替酒、豁免、留存、人情酒的出路维护对方的面子,维护高平人的待客之道。玄妙与温情,率直与狡黠,对手与朋友,品位与佳酿统一的惟妙惟肖,已经有些哲学的意味了。

有幸遇邻座憨直者,怕是“老哥老弟”刚出口,那人就直接替你喝了,常有场面不输酒,替酒却替醉的。高平人古道热肠、质朴、中庸、好面子等心理特征在一堆数字的碰撞中,在丢猴的手气技巧中,在酒杯的多少上显得大气,豪爽。一友曾已至花生豆反复夹起又掉下,却还一杯不落数着往里倒。高平人的酒量多少难说,常是酒后酒瓶比人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果然一派燕赵之风。

高平人从不怯酒,说话的豪气奠定了饮酒的大气,常被人事后感叹:酒量其实不行,却是酒胆吓人。晋城人饮酒,凡听说在坐有高平者,立刻不敢嚣张跋扈信口开河,语调迅速谦和,言辞谨慎,先敬一句“高平人行”。据说高平夜晚上街,喝醉酒的人比陵川白天街上的人还多?

高平酒传统由来已久,仅禁止酒后驾车,或不足以禁酒。饮酒之风可能还会千百年长久传承下去。

为了解高平酒传统,我得谢过朋友张立新,其对酒的了解深且厚。

久远的中医与新兴的西医

神农尝百草不仅从此有了五谷,有了酒,还有了中医中药,神农尝百草的直接结果莫过于此。因此我们在谈论神农时,不得不直面中医中药。

现在人们看病,认为西医见效快,中医见效慢。却不知“西医治标,中医治本”。我们身体出了问题,是希望只消除症状呢?还是希望病因根除呢?到需要看病时已经来不及思考这些问题了。

中医以“望、闻、问、切”诊断病因,直接针对病因治疗,尽管对病因的理解与阐述,人们感觉“模糊”“抽象”,似乎不同于伤口化脓、骨折断裂等表述的那样具体,而是诸如“阴、阳、表、里、虚、实、寒、热”这种表述。而这种表述,正是对人体系统整体状态的概括,西医则还没有进步到整体辨证分析的境界。而人体的多数病症恰恰是整体性“运转失调”。

作为一个系统整体性“运转失调”的例子,就如同北京二环路,高峰时汽车行走比自行车还慢。其实哪里都没有堵车发生,也都是同向行驶,就是行驶极缓。这是因为无数辆车无法做到步调一致,并非一个整体,一辆车减速,后边就会有几公里远的车停止等待。假设全部汽车都用挂钩衔接在一起,如同一列火车形成一个系统的整体,形成秩序,问题就解决了。这就是系统的整体性。假如系统整体性出问题,尽管每辆车都没有故障,但统一速度的秩序未建立或被破坏,正常运转就失灵。

中医正是把人体看成一个完整的系统,是一个始终处于动态平衡的有机生命整体。天气冷,人体机制会调整应对未必生病,却在感觉热时不小心反而会受凉感冒。其实并无器官损坏,亦无病毒突然袭击,只是调节机制失调。中医的主要工作,就是调理人体自我调节机制,激发生命体自身抗病因素来治疗疾病。

西医并不关注人体整体机制失调的病因,而是发明各种药物,分别抑制发烧、头痛、鼻塞、感染等“症状”现象,使症状缓解,等待自愈。笔者遇一病人手术后饮食极少,十日未便。未便是由于进食少,又为何进食少呢?以此问大夫,答曰:“进食少可输液、未便可灌肠,没别的办法。”并不探讨根本原因。

中、西医的本质区别,就在于着眼点分别放在了整体与局部、宏观与微观,本质与表象……

中医学采用的是“黑箱”式理论。“黑箱”就是指那些既不能打开,又不能从外部直接观察内部状态的系统,比如人们的大脑只能通过信息的输入输出来确定其结构和参数。相似的例子就是买西瓜不便切开时,用敲击声响、触摸表皮来判断生与熟。

中医的脏象学说,就是运用“从象测脏”的方法形成的一门学说。“象”,就是输入输出的信息;“脏”,就是人体黑箱内部的规律性联系。从象测脏,就是从输入输出信息推测人体黑箱内部的规律性。中医学从“象”推测出来的“五脏”——心、肝、脾、肺、肾,并非近代西医用白箱方法已经认识到的五个解剖器官。在中医的方法论里,它的更广阔的含义是组成人体大系统的五个功能子系统。除了脏腑之外,中医学还有人体之气血、阴阳、表里、经络等等,这些都是从“黑箱”式思想方法中认识而来。

中医学认为,任何疾病,尽管它的临床表现错综复杂,千变万化,但都可以用阴或阳来加以概括说明,“察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素问》)。人体的健康生活是由于人体内部阴阳平衡,疾病发生的原因便是阴阳失调。因此从控制论来看,中医学的阴阳学说,就是在人体内,有一个庞大的以反馈控制为机制的稳态机构,它的功能就是力图控制人体的阴阳平衡。疾病就是这个系统的阴阳平衡出了问题,治疗就是调整使之恢复平衡。

中医学“辨证”中的“辨”是辨别,“证”就是证据、信息,就是变量的集合。“证,形于外者也”,可见“证”指的是人体系统的输出信息或称输出变量。中医学所讲的每一个“证”,都有相应的一组主要的症状体征。

几千年来的中医实践证明,当人体的内脏有病时,内脏功能活动及其相互关系的异常变化,可以反映到体表相应的组织器官,如出现色泽、声音、形态、脉象等诸方面的异常变化。所谓“辨证论治”的辨证就是通过“望、闻、问、切”所收集到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些性质特征。通过人类长期反复的临床试验,观察其输入和输出信息,最后通过对输入输出的对应关系的分析综合,就可以推导出人体黑箱里面的规律和特性了,如果我们用控制论的术语去描述,即形成了一套可参考的“参比信息”。这就是黑箱方法,解剖技术与显微镜的发明和应用,容易使人们侧重于外在表象的“眼见为实”,而忽略内涵的本质特征。因此西医看人体,好比“外星人”看“地球”,能看到每个独立的人、住宅、交通工具、通讯工具等物质层面上的东西,却可能看不到文化、法律、道德等意识形态层面的东西,忽略人体内非物质层面上的内容。

西医学的另外一个不足之处是,如果对某个病症的机制没有搞清楚,就意味着西医临床无从下手。如今的西医临床严重依赖基础医学的发展,如果疾病的病理机制不清楚,就意味着找不到治疗的靶点,没有靶点就无法设计治疗用药或治疗方法。然而,病理机制不清楚并不是意味着这个病理机制不存在,在还没有发现它之前,如果有治疗该疾病的方法,尽管看去仿佛粗糙,为什么不去采用呢?为什么不去研究它,促进病理机制的发现呢?

历史上,中医学和印度医学、阿拉伯医学、西医学的前身(希腊医学和罗马医学)处于同一个水平,即同样为传统医学。传统医学在发展过程中,表现为两种形态:演变为现代西医学(比如希腊医学和罗马医学)和继续按自己的理论体系发展下去(比如中医学)。如果不是战争,这两种医学体系或许会在各自的国度分别按部就班的走下去。自从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国门,西医学也就来到了中国,两大医学体系自此展开了交流和碰撞。哲学观和方法论是两大医学体系交流和碰撞的焦点。

医学发展的早期,不论东方还是西方,观测手段都不完备,还没有能力探测人体内部的奥秘,应用的观点方法都是整体观念。中医学的阴阳五行学说、脏腑经络学说、气血津液学说和天人合一学说,把人体内部联成一个整体,把人体和周围环境联成一个整体来考察彼此间的作用和影响,通过改变某一局部而达到调整整体。如针刺合谷治疗牙痛,服用泻火通便药治疗头痛目赤鼻出血,这些都是人们熟知的、体现整体观点的中医知识。

西方古代医学采用的也是整体观的思维模式。在希波克拉底学派,整体观念也是其主要特点,它强调人体本身是一个整体,体内各器官间互有联系,一种疾病可累及全身,而人体与外界不可分,外界气候、地区、水和空间等对健康和疾病有影响,指出某些疾病多见于某些季节,如夏天多痢疾等。

1956年,石家庄市流行乙型脑炎,名医蒲辅周先生用白虎汤清热解毒、养阴法治疗,治愈率达90%以上。卫生部门认为白虎汤里有抗病毒成分,随即进行了化学分析,结果一无所获。次年北京也流行此病,又用上述方法,效果却不显著,因此去请教蒲老。蒲老告知,从临床实践中发现,北京多年阴雨连绵,湿热交蒸,因此属暑湿偏盛。遂用上述药方加苍术利湿,收到了良好效果。卫生部门又认为苍术里肯定有抗病毒成分,对苍术进行化学分析,结果仍一无所获。

可见,不仅人体内部是一个统一运动的整体,人体与自然亦然。

根据自然界元素组成万物的观点,唯物地解释人体的生命现象,是中医学和西方古代医学共同的特点。比如:中医学的金、木、水、火、土阴阳五行学说,毕达哥拉斯提出的地、水、火、风四元素说,印度的气、粘液、胆汁三体液学说,希腊医学的血液、粘液、黄胆汁、黑胆汁四体液学说。他们都认为阴阳或体液平衡即构成健康,不平衡或偏胜则产生疾病,治疗就要纠正偏胜,恢复平衡。

可见,在西方古代,西医学的哲学观与中医学的哲学观是一致的,都坚持整体观和唯物观。这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共同规律。

中世纪末叶,西方爆发了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文艺复兴运动,促进了自然科学诞生。西方古代医学在西方自然科学的带动下,一方面继续坚持唯物观,认为自然界是物质的,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客观存在;另一方面却背离了整体观,采纳了自然科学的还原论和机械论,最终演化成现代西医学。

“科学”一词,是满清灭亡以后,西方教育制度传入我国,按科举制的特点,因其教育方式属“分科而学”,因此简称“科学”。结果因当时西方“船坚炮利”打败中国,人们认为外国什么都好,中国似乎什么都不好。“分科而学”简称的“科学”一词,虽仅是表达一种教育模式或思维模式的特征,却被多数人误解为好的、正确的、是真理,这种误解流传至今。而中国的教育方式与独特的东方思维,因与其不同,属整体性思维,非“分科而学”,却被一些人认为“非科学”就是谬误,这种模糊认识导致的普遍误解至今难以澄清,尽管持这些观点者有了大病常常还是首选中医。

如果按照“科学”之概念,《易经》就很难被认为是“科学”,但《易经》已经被世界公认是中华文化的集大成,是东方人类思维认识世界的宝贵文化遗产,那么中医“亦然”。考察一种文化思想,要看它是否为真理,是真理就是正确的,不是真理就可能是片面甚至是错误的,不论何种教育模式,不论分科与不分科。

“有一利必有一弊”,西医确有许多特点、许多优势。但西医分科很细,本身最大的问题恰恰在于机械地、形而上学地分科。人体是一个有机的、辩证的整体,内部几乎都是在整体性运行,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西医分科之后,常常抛开整体矛盾,去分析解决局部矛盾,结果常常是努力处理“症状”,而非根本性解决“病因”。

解放初期,久经考验的一批革命老干部离开战场进城,有了条件娶妻生子,生活充满新的激情,许多人仍遗留战争年代大量饮酒习惯,酒色伤身,一批老干部因此导致肝坏死去世。但石家庄一位老中医却以“小柴胡汤”治愈一批肝病患者,有的去世后解剖,发现肝部居然再生了“肝小叶”,这是西医不能想象的中医奇迹。毛泽东主席因此指示选派西医基础好的医生学习中医,号召中西医结合。这是对中西医互补思想最高境界的总结和阐述。

又如经络学说,为几千年中医所认识并长期作为基本的医学理论,西医却因尚未从解剖中得以证明,长期认为不存在。后经现代医学研究,已经证明确实是一种客观存在。以此为理论基础的针灸在国际上应用的神奇效果,已经使全世界不得不正视它,现在德国,荷兰,英国,意大利等许多国家已经开始把针灸列入医疗保险范围。这种调理人体内部运行机制而西医不能解释又不得不认同其疗效的治疗技术,就是一个整体性诊疗人体疾病的经典例子。

不能因为以人类目前的有限知识尚未认识就想否定,欧洲人对待哥白尼“日心说”所走的形而上学的思想弯路,这类悲剧实在不应该重演。

至今,《神农本草经》依旧是中医最经典的文献之一。因此,自神农开始并被五千年长久沿用,实践证明自成体系行之有效的中医学,不仅是中华文化的宝贵财富,也是世界人类文化的宝贵财富,更是今后人类认识、研究人体自身最宝贵的经验总结和知识体系,甚至有可能成为人类认识自身最重要的参照系。

以中、西医对待感冒病症的认识和治疗的思想方法为例,可以使我们更深入了解各自的特点。

煮姜汤治疗感冒是中医基本的治疗方法。每当遭遇风吹雨淋、风寒侵袭,出现鼻塞、打喷嚏、流清涕等症状时,及时喝一碗姜汤,常可达到预防和治疗感冒的目的。生姜是辛温食物,能发汗解表、宣肺理气,对于治疗风寒感冒确实有效。

姜汤的制作对姜的选用很有讲究。因加工炮制方法不同,姜的药用有生姜、干姜、炮姜之分,各具不同的药性。生姜是指鲜品,味辛性温,既可发散风寒又可止呕;干姜为母姜的干燥品,味辛性热,专治脾胃虚寒;炮姜经过炮制,辛味减轻,温经止血是其所长,多用于虚寒性出血症。

感冒在中医还细分为风寒、风热、暑湿、表寒里热等症型。风寒感冒主要表现为鼻塞声重、打喷嚏、流清涕、咳嗽、痰白稀、怕寒明显,全身无汗且酸痛不适,一般不发热或仅有低热;风热感冒则表现为流黄色黏稠鼻涕,发热明显,甚至有高热、出汗、咽喉痛、咳嗽、痰黄稠、舌苔呈薄黄色等;暑湿感冒表现为发热、头昏胀痛,身体倦怠,伴有胸闷、恶心等症状;表寒里热感冒,又名“寒包火”,多以恶寒发热、咳嗽气喘、痰黄黏稠、烦躁头痛为主症。另有气虚、阴虚等感冒症型。

中医治病讲求辨证施治,不同的症型用不同的药。风寒感冒以辛温的解表药以宣肺散寒,姜汤的主料生姜“辛能疏散,温可祛寒”。既然“辛温”,对于风寒感冒就适用;风热感冒用辛凉的解表药物,板蓝根冲剂、银翘解毒片等;暑湿感冒,用清暑祛湿解表的药物,藿香正气丸,配合清凉解表的薄荷等辅助治疗。

可见,中医对于各种类型感冒的不同症状,已经有了清晰明确的分类,和各自成形的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

西医对于感冒,基本认识则是病毒引起。这个判断本身就是一个逻辑错误,为何同样有病毒的环境条件,少数人感冒,多数人未感冒呢?根本问题在于体质或者说抵抗力不同,还是内因在起主导作用。

而针对病毒,西医则难以有效的药物消除,强调一星期后人体即可产生抗体,自行痊愈。对于流行性感冒,每年的病毒种类都在变异,虽然能够不断研制消灭病毒的药物,但针对一种病毒的化学药品从研制实验到投放市场,平均需要5年时间,根本跟不上病毒变异的速度——看来是思想方法,或者说解决问题的思路有问题。因此,西医治疗感冒的基本方法就只能是对“症状”下药,发烧者吃药退烧,咳嗽者吃药止咳,鼻塞打喷嚏者吃药收缩血管、抗过敏等等,以期抑制症状,等待一星期后自愈,显然是治“症状”不治“病因”的思想路线。

另外,感受风寒患感冒,并非恰好病毒入侵,而是身体不抵风寒侵袭,病毒乘虚而入。还是内因在起着决定性作用。同时,感冒头疼未必是头脑疾病,打喷嚏流涕并非病在鼻腔,咳嗽也同样并非由于呼吸道恰好发生问题,各个局部都是在反映生命体的整体性运行失调,治疗感冒必须从整体性去解决治疗。

因此,中医治疗感冒没有去试图消灭那些难以判断类型不断变异的病毒,更不是回避矛盾,而是面对矛盾,从调理身体的表里、虚实、寒热、阴阳平衡入手,“虚则补之,实则泄之”,身体的各项平衡调理好了,抗病能力增强了,内部矛盾解决了,疾病就治愈了。这是从内因入手、从解决主要矛盾、解决矛盾的主要方面入手,是积极的治疗路线,是客观上的有效治疗,是符合唯物辩证法的。

西医的诊疗方法则令人担忧。

英国《星期日电讯报》2009年3月1日报道,英国政府下属的药物安全管理机构发现,69种常用的非处方类儿童感冒药和咳嗽药不仅不管用,而且还可能带来各种副作用甚至致命危险。因大多数感冒咳嗽药都含有15种成分,正是这些成分带来了危险的副作用。这些成分包括:

一、使鼻腔黏膜血管收缩的伪麻黄碱、麻黄素、脱氧肾上腺素(新福林)、羟甲唑啉、塞洛唑啉,主要是起到收缩血管,减轻鼻塞症状的作用,这类药物主要对心血管系统有影响,造成心悸、心律失常,甚至死亡。

二、抗组胺剂——苯海拉明、氯苯那敏、异丙嗪、曲普利啶、抗敏安,主要是减轻打喷嚏、流鼻涕等症状,严重情况可以引起死亡。

三、抑制咳嗽的右美沙芬、福尔可定及用于除痰的愈创甘油醚、吐根剂等。主要是对心脏有影响。

MHRA收到的报告显示,服用含有这15种成分的药物后,已有几十人死亡,另有超过3000人出现“有害反应”。在英国出现的儿童死亡案例中,主要是因为过量使用抗组胺和麻黄素,前者会导致心律不齐、昏迷。后者会导致心跳加速和血压上升,有关成分常见于治疗伤风咳嗽的药物。为此,强生公司、诺华公司等制药商主动召回其在美国市场上出售的14种非处方药类儿童感冒药。

解放军第306医院药学部副主任药剂师刘刚指出,基本上我国出售的治疗感冒、咳嗽类的西药里面都含有上述15种成分,比如白加黑、新康泰克、感叹号等。治疗感冒、咳嗽类的西药都主要是针对成人的,儿童用药要慎之又慎,尽量不用西药。

我国著名的药物不良反应专家、国家卫生部合理用药监测网专家、原海军总医院药剂科主任孙忠实教授指出,在我国市场上销售的感冒药基本都含有上述成分,儿童服用感冒药的不良反应主要是心慌、恶心呕吐以及头疼等。因此建议2岁以下的儿童不要服用止咳和抗感冒药物。

其实这三类药物的主要作用,都是缓解感冒症状,改善生活质量,并没有抗感冒病毒的作用。因此孙忠实教授指出,对于儿童感冒药和止咳药的不良反应问题,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正在研究中,相信最终也会是禁用和慎用。

通过对治疗感冒的中、西医药物对比,我们能感悟到些什么呢?幼儿不宜,成人或许就适宜?只是由于成人耐毒性稍强能够“扛的住”,而老年虚弱体质、相关器官疾病的患者,更难以承受化学药品的副作用,或许比幼儿更不堪一击。今日人们重视农产品化学残留,讲求绿色食品、生态食品、有机食品,相比直接吃化学药品,那点食物化学残留都已经算不了什么了。

西医西药每年不断推出新的化学药品种类,又不时地宣布一些药品禁止使用。而经过几千年治疗实践的中医中药却表现长久稳定。这个长期持久的对比能够给我们一些什么启示呢?

废止中医案

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次废止中医案,对我们认识中医或许能有帮助。

1929年2月,南京政府卫生部在汪精卫的授意下,抛出了一个“废止中医案”(《废止旧医以扫除医事卫生障碍案》),企图取消中医。当时的四大名医之一孔伯华等人去南京请愿,面对汪精卫当场提出:“我们拿治病效果来说话,找12个病人,你们西医先挑选6个用西医治疗,剩下的6个留给我用中医治疗。”汪同意“打擂”,孔伯华分到6个分别患有高烧、咳喘等病人,结果疗效非常好,擂台胜出。汪看到良好的疗效,眼见为实,初步决定不能取缔中医,后来还介绍一些朋友到孔伯华处治疗,效果也很好。

事情在关键时刻又出现一个重要的转机。

据当年四大名医之一,施今墨先生之子施小墨先生介绍,当时情况非常危急,中医的命运岌岌可危。其父施今墨先生正多方寻求支持,适逢汪精卫的岳母患恶性痢疾,每天腹泻十几次,请遍了当时著名的西医治疗,都没有什么效果,病人已经奄奄一息。此时,有人向汪精卫推荐施今墨先生。开始汪精卫怎么也不同意,却又别无他法,为了治好岳母的病,只好请施先生诊治。

当晚,施今墨先生便赴汪精卫岳母处。施先生仅把了一下脉搏,便找到症结,表述症状时,每言必中。汪精卫的岳母频频点头称是,心服口服。

施先生当即开了10天的汤药,汪精卫的岳母随即询问:“先生何时再来复诊?”施今墨先生这次没有像往常一样谦虚地说“试试看”,而是坚定地告之:“您安心服药,3天后痢疾停止,5天后胃口好转,10天后您就痊愈了,不必复诊。”“病了这么多天了,怎么可能一诊即愈呢?”汪精卫与其岳母都半信半疑。但病情却真如施先生说述,日渐好转,10天痊愈,汪精卫这时才相信中医神验。

为答谢救命之恩,汪精卫特意亲笔题字送匾。但施先生没有收汪精卫送来的匾,而是提出一个要求:“既然您肯定中医能治病,请您收回‘取消中医’的决定。”当时汪精卫没有立即表态,但此后他对“取消中医”的态度不再坚决。

1931年1月,在中医界及社会各界一再请愿反对的情况下,国民政府被迫放弃了“废止中医”的前议。

炎帝神农氏始创的中医中药,在这次全社会关注的中西医较量中,充分展示了它几千年长久传承的无比力度。

解放后,孔伯华因医术高超,名列中国四大名医,更因高风亮节,备受各界尊重。党中央选定孔伯华担任了毛泽东主席的保健医生。

强大后的前景

地球生物一度称霸世界的莫过恐龙,那时已经没有能够与之匹敌的对手,因此恐龙得天独厚地空前强大,任意攻击几乎所有种类的大型动物,又进一步壮大自己,直至最后遇到任何大型动物都能一举消灭。恐龙能够到达的地方,能够作为它食物的那些大型动物,都在劫难逃。恐龙的体积、尺度、力量和种群无限制地强大到顶点,也就走到了历史的尽头。无论何种原因直接导致它最后毁灭,仅就吃掉面临的所有大型动物,以致为了寻找食物填充它巨大的胃口,以维持这个种群无限膨胀的无数超巨型躯体的肉类需求,恐龙之间也开始相互攻击。假定在一座孤岛,如果狼吃尽了所有的羊,没有了食物,狼必然开始互相攻击,灭亡也就不远了。因此,或许恐龙灭亡于异常灾变引起的生态灭绝,或许有其他什么原因,但仅“食物短缺”就可能导致恐龙灭亡。

恐龙灭绝之后,同样的考验又一次降临原始人类。

起初如《韩非子》描述,“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多,人民不胜禽兽虫蛇”。但其后如《吴越春秋》记载:“古者人民质朴,饥食鸟兽,渴饮雾露,死则裹以白茅,投于中野。孝子不忍见父母为禽兽所食,故作弹以守之,绝鸟兽之害。故歌曰‘断竹续竹,飞土逐肉’之谓也。于是神农皇帝弦木为弧,剡木为矢。弧矢之利,以威四方。”这就是描述了上古渔猎时代,人民饮食生存无保障,没有丧葬之俗,为了保护死去的父母尸首,以弯曲的竹片弹射石子阻击鸟兽侵害。炎帝神农氏根据这个原理发明了弓箭,氏族因此强大,形成氏族的实力与威名。

当我们的祖先炎帝神农氏族已经使用火、使用工具、使用弓箭、使用智力的时候,很快就变得足够强大,一切狼虫虎豹、毒蛇猛兽都已经远远不是对手。这时就是到了“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神农以为走禽难以久养民”之际,反而由于自己的强大,“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在同样面临“灭尽对手就是自己灭亡之时”的三岔路口,“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创制耒耜,教民耕作”,“乃求可食之物,尝百草,察实咸苦之味,教民食谷”,由吃肉逐渐改为吃草(“种在地里都是草,收回囤里才是粮”)。中华民族因此幸运地绕过了恐龙面临过的死路,在“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草类物种里,炎帝神农氏为我们找到了一条生路。

幸而人类转而开始食“草”、即以食五谷为主,当然打猎从来也没有停止过,以致狼虫虎豹、毒蛇猛兽等多数必须依靠人类的怜悯,至今甚至不严禁捕猎就只有灭绝。人类在吃“草”为主之际,也找到了能够长久吃肉的途径,许多动物因此依托人类养殖,才得以继续繁衍,物种进化为几类:协助人类狩猎的鹰犬,服务人类的牛马,提供肉食的猪羊鸡鸭鹅,娱乐人类的逗鸟斗鸡等等。这可以从一个“鸡”字的演变看到驯化动物的发展史。

“鸡”字的两个繁体是“鷄”和“雞”。

“鷄”字的左边是“奚”,“奚”的下边是“大”即伸展四肢的人,上边是“爪”中间是“丝”。组合的字意是上边抓着头发,中间绳索捆绑的人。这种人是什么人?在古代只能是俘虏回来被奴役做奴隶的人。古籍常用一个词汇“奚奴”,《周礼》记载“奚三百人”,形容人处境很差常用“奚落”。秦国曾有一个著名宰相百里奚,就是以五张羚羊皮换到秦国的一个奴隶,故姓名之中有这个“奚”字。

那么,“奚”字右边加一个繁体“鳥”为“鷄”,就是被奴役的鸟,这就是对被驯化的鸡之内涵展示最恰当的造字,妙不可言。

另一个繁体“雞”,右边是“隹”,短尾鸟之意。“雞”与“鷄”是异体同义字。

那么简化字“鸡”呢?左边是一个“又”,“又”在甲骨文里是一只手。“又”与“鸟”组合起来的“鸡”的字意,就是用手可以抓到的鸟,同样极为形象并精彩。

一个“鸡(雞)”字的笔划解读,展示了所有动物驯化的本质,即这些物种将永远地被人类驯服、奴役、任意驱使、任意宰割。虽然人们也会念及它们的好处,什么千里马、老黄牛、狗的忠诚、鹰的迅疾、“一唱雄鸡天下白”,“鹅,曲项向天歌”等等。但它们终究是牛马鹰犬,一高兴就被杀猪宰羊,重要节日总有鸡鸭鱼肉,祭坛上,它们只能是“牺牲”。

假设没有炎帝神农氏,农业再晚诞生几千年,莫说武松打不到虎,刘邦斩不到蛇,我们的先祖直至我们自己或许都只能沦为食人生番。幸而这是个假设。

一个以羊图腾命名的山峰,一个上古时代曾栖息在这座山巅的氏族,伴随着几代伟大首领的英名,竟使看来身躯渺小的人类,第一次在风云变幻的大自然面前掌握了自身的命运,度过了生存危机!

炎帝神农氏对中华民族的丰功伟绩,无论怎样评价都不会过分。因此,《白虎通·五行篇》曰“炎帝者,太阳也”,“神而化之,故谓之神农也”。《清史稿》对炎帝神农氏评价为“盖古圣功德,惟帝最大。故后世之报享,惟帝最重”。

神农尝百草造就的五谷食物中医中药之生态生存之道,是与食用克隆肉类、化学制品对比之后方能体现出来的生态自然之道,是至今日益被人类感受至深的生态生存路线,造就的是至今人类健康所日益追求的发展走向与途径,是真正能够长久之道。而更重要的,是对此持有的生态生存意识。

一位曾接受北京协和医院培训的高才生、持有卫生部颁发的中医师资质的乡村医生指出,去医院治疗感冒,首先要进行一系列常规化验诊断,据说是为了“排除其它可能”,继而开出一堆西药,没有四、五百元出不了医院。既然认为感冒是病毒引起,只需“对症状治疗”,一星期自然就能扛过去,那么感冒患者上医院,先花几百元做各种常规化验诊断是否真正必要?而这位为民治感冒仅需六分钱,其结果,一位优秀且有良知的中医师根本养活不了一家老小,只好改行。

根据中医辨证施治的哲学思想,这位中医师刘全保改而分析果树的生长规律,创造了《果树辩证管理学》新学科。采用这种理论思想与技术,能够使果树产量提高三至五倍、成本下降至三分之一到五分之一、而且结出纯生态型商品果。十几个省份的大批果农学其技术,已经实现亩产25000斤优质商品果纪录,远远超过农业部亩产6000斤的高产标准,被新华社内参、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农广校及各类报刊、网络等数十次报道,果树专家祁寿椿评价为“果树管理的一场革命”。

当笔者问到其核心思想时,刘有感于许多人对自己研究实验的各种看法,指着自己写的一副对联告知核心即此。上联“众论不是、其实不是、不是可是”,下联“保持自然、利用自然、自然而然”,横批“道法自然”。我辈大学深造辩证唯物主义,见此亦叹为观止。为此,笔者为这位农村出身的中医果树大师题词“辨证的经典实践,生态的世纪走向”,自认切中本质。

这位先生是真正理解了炎帝神农氏真理探索精神者,是炎帝神农氏真理探索精神的继承和发扬。相比之下,许多人对五千年前创造的农耕生态文化、朴素的哲学思想理解是很不够的。

炎帝神农氏朴素的哲学思想体现在“扐闰成爻”,“神农演八卦为六十四卦”,因此《连山易》、《归藏易》与后来的《周易》共同成为中华文化的经典,这是对天文地理自然万物变化规律的经典总结,是五千年前最了不起的文化贡献。孔子读《易经》尚且“韦编三绝”,我们今日如果不读四书五经,几乎不可能成为中华文化大家,而《易经》就列为五经之首。

笔者在中央电视台第十套科学教育频道编导摄制《寻找炎帝遗迹》时,“片花”中写下了炎帝神农在高平的四句经典总结,“神农尝百草之地,山海经记录所在,律度量衡之本,黄钟大吕之源”,后被高平广泛用于手机彩铃,黑陶工艺品题字等。炎帝神农氏勇于研究实践的真理探索精神,是造福中华民族永久长存之根源。探索就是动力,真理就是力量。

今日看来,这总结似有粗糙之感,综合米东明与李皓两位先生的意见,将其修改为“神农尝百草之地,山海经记录所在,度量权衡之本,黄钟大吕之源”似更准确,唯因“文革”影响而欠诗词对仗的学养。

因此,自炎帝神农氏之始开创的诸多文化源流,不仅历经五千年沧桑演变至今能够长久延续,而且还会继续长久地延续下去,因为这都是人类生存最根本的长久之道,“道可道,非常道”(“可”字应为“呵”感叹意,“常”字原为“恒”,因避汉文帝刘恒讳而改,词意皆非),这是人类生存、万物造化、宇宙演进、阴阳变易之大道。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炎帝神农氏为了民族生存,改变生存方式,保持自然、利用自然、自然而然之探索世界的实践之核心,正被近代社会发展与生态演变日益证明是人类长久发展之大道。老子曰“天长地久”,天长地久之道,就是珍惜一切自然资源、利用一切自然条件,调整我们对生态自然环境的生存适应,方能真正天长地久。

和则谐,谐则同,同则久。这就是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阐释并为全世界普遍认同的中华民族恒以持久、福祚久远、昌盛长久之精神。

能够长久、永久、恒久者,即为久远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