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温公祠司马光(1019年—1086年),字君实,号称涑水先生,宋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史学家和文学家。自幼聪明过人,11岁时就因以石击缸救人而出名,20岁中进士,宋神宗时任御史中丞,著有《资治通鉴》。死后追封为温国公,以一品礼服行国葬。司马光坟占地百余亩,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主要包括五部分:
1.忠精粹德之碑:
司马光去世后,哲宗御篆碑额“忠精粹德之碑”,令翰林院学士苏轼撰文并书。大碑身长2丈4尺5分,属国内之罕见,号称“亚洲第一碑”。碑楼原为三层木结构,清末改为砖塔式结构,重檐歇山顶,给人以威武雄壮之感。
2.杏花碑亭绍圣间,司马光被人诬为异党,忠清粹德之碑遭到损坏,残碑埋入土中。五十余年后,埋碑处忽生杏树一株,屈枝缭绕,誉为怪木。金皇统间,夏县县令王庭直掘断碑于杏树下,故名“杏花碑”。守坟僧出私帑建亭以护之,即名“杏花碑亭”。
3.司马光祖茔:
面积50余亩,司马光祖族及其本人等多人群匿于此,现存大冢5座,小冢8座,宋碑四幢,金、元、明、清碑刻三十幢,皆系珍贵的历史资料。
4.司马光祠院:原有祠堂五间及厢房、祠门等,后相继被毁。1980年以来,省考古所拨专款对其进行维修,并重建了碑亭五间,祠堂前东西厢房十间。
5.余庆禅院:系司马光祖坟香火院,始建于北宋英宗治平二年,元丰八年敕赐以“余庆”为额,故名。佛殿内彩塑艺术精巧,栩栩如生,是少有的艺术珍品。
禹王城遗址位于县城西北7公里处,东西宽1公里,南北长近6公里,文化层厚普遍有2~3米,一部分地面可以看到大量秦汉时期的灰陶器残片,经常在距地面50公分处发现完整的铜、陶器。遗址内有陶窑数处,有大量完整的五株钱陶范,属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东下冯遗址在县城东北18公里东下冯村北,总面积25万平方米,文化层厚2~3米。1974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中国历史博物馆组成联合考古队,发掘出地下城堡遗址,获珍贵的夏代文物——石磬、木耒、陶器、铜刀等,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发现商代早期城池一座,属二里头文化东下冯类型,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阴遗址位于县城北12公里的西阴村东北面土岭上,东西长560米,南北宽800米。1926年北京清华大学研究院李济博士在此地进行考古发掘,共发现60箱陶、石、骨器等遗物,其中有半个蚕茧化石。经考证,属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遗址,系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崔家河遗址位于县城东北20公里崔家河村东北。东西宽约450米,南北长约600米。1956年文物普查时发现,历年来发掘大、小灰坑43处和石犁、石刀、陶器、骨针等,经中国科学院考证,属新石器时代仰韶早期文化遗址,是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介子推坟位于县城西10公里处裴介村东北,原有木质牌坊和祠堂,今俱毁。秦时族人安葬于此。坟前原存清雍正二年碑刻幢。碑文载:“惠侯子推之墓,秦二世迁至此,雍正二年阖族同立”。属县级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