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文物与工艺(和谐教育丛书)
43646200000031

第31章 缯书,得而复失的国宝

在我国古代,文字书写于缯(古代丝织品的总称)上的非常罕见。晚周时的缯书,目前全世界只有湖南发现了一件,这件国宝由于发现者蔡季襄先生当年一时不慎,以至被一个美国医师诓骗而去,至今存于美国。

蔡季襄出身于“多财善贾”的商业世家。他本人却在20年代中从上海大夏大学历史系毕业回湘,潜心于考古和金石研究。1942年8月,他在长沙获悉有人在该市东郊掘了一座古墓,便匆匆赶到现场,只见其中器皿多被盗走,残片凌乱地掺杂在腐烂的棺木和尸骸中,觉得无甚可取,正当他准备离开时,忽然发现坑沿上有一团东西,像泥土又不如泥巴那么粘稠,且有折纹和隙层,赶忙拾起一看,原是被揉皱的丝织品。职业的敏感使他感到:既变成了近于泥土的深褐色,这东西必定是年代久远的随葬品,便将其拾起,用手帕包好,带回家中。晚上,他在灯下略一展视,不禁大喜过望!因为他从这张残页依稀可见的漆写字迹上,辨识出文体之古拙,可追溯到秦汉以前;再审视质地,原是产于晚周的丝织品——缯!通过几年的研究,他发现这种漆写的字体,上承钟鼎文,又有所嬗变而自成体例。其字形与字意则与孔夫子读的“韦编三绝”的竹简字体颇为近似。再从书页的质地来看,是晚周已经盛产的缯,那么将该随葬品的时代定于晚周是肯定无疑了。

1947年夏,蔡季襄携专著《晚周缯书考异》赴南京,进呈国民党政府的中央研究院,谁知却被拒之门外。他愤慨之余,便欲倾其所有,自费出版该书,以期在国际汉学和考古学界引起强烈反响。但日本的汉学界却提出质疑,要求看“缯书”的原物,至少要看影印件。然而那件“缯书”已历时两千余载,变成了深赭色,上面的漆字很难辨认得出,一般摄影和洗印技术是难以奏效的。为此蔡季襄找到朋友古钱币专家钱无咎央求襄助。钱无咎告知说,他的古币都是历时千百载的铸件,且锈迹斑驳,所以能印制出清晰的图像,实赖湘雅医院的美籍医师、兼任雅礼中学学监柯克斯·巴拉的高超技艺,并随后亲领蔡季襄去与柯克斯晤谈。但柯克斯面有难色地说:“这件缯书的深赭底色与漆字的暗度非常接近,又是平面的,即使用我们医学上穿透力最强的X射线,恐怕也拍不出理想的照片来。”蔡季襄听后非常失望,惴惴问道:

“难道就没有办法了吗?”柯克斯狡黠地答称,办法是有,只是要有互惠的条件,那就是:由他将缯书原件带回美国,用紫外线摄影后再制版,与文章一并发表,作品署名蔡季襄原著,柯克斯·巴拉翻译,定可取得国际效应。为昭信誉,柯克斯向蔡季襄当即付了稿酬1000美金,并亲书字据,保证出书后再补寄9000美金。蔡季襄虽知原件远去美国,自己干系重大,但又考虑到舍此别无他途,何况钱无咎与柯克斯是好朋友,可以起担保作用。蔡季襄便将国宝缯书托付给柯克斯·巴拉。柯克斯回到美国之后,不守信用,不仅赖掉答应付给蔡季襄的9000美金,而且将所译的蔡季襄文章署上他的名字出版,由此取得哥伦比亚大学汉学博士的殊荣。该缯书原件则被陈列在美国华盛顿艺术博物馆里,被诩为“东西方文化交流之证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