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画壶,也叫内画鼻烟壶。鼻烟出自欧洲,明万历九年(1581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曾作为礼品献给神宗。鼻烟输入后,最初只在上层社会中流行,后来一般市民、商贾中也有人染上了闻鼻烟的习惯。鼻烟壶,即装鼻烟用的小瓶。乾隆以前只叫烟瓶,清高宗命制料器鼻烟壶后,才统称为烟壶。其实,类似鼻烟壶这种造型的瓶子,我国古代就有,不过它是作装丸、散、丹等药物之用。所以人们认为鼻烟壶是由我国古代装药的瓶子演变而来。
鼻烟壶的用料多种多样。铜、银、瓷料、玉石、珊瑚、玛瑙、琥珀、翡翠、水晶、木、竹根、木变石、漆器、葫芦等均可,人们可根据各自所好广泛选择。至于造型,更是繁多,除了基本的扁瓶式外,还有知了、象、狮、荷花、钟、人、鱼、鸡、灵芝、茄子、蜡烛等形状,维妙维肖,不胜枚举。而鼻烟壶的纹饰,则是变化万端、丰富多彩。有山水草木、花鸟虫鱼、珍禽瑞兽、亭台楼榭;也有表示祥瑞的喜鹊报春、凤穿牡丹、马上平安、榴开百子、鲤鱼龙门、猫蝶等题材;有的还饰以文字,如“福禄寿”、“囍”、“事无不可向人言”、“风云在掌中”等,更有人以自己的容貌绘于烟壶上。
内画鼻烟壶何人所创?未发现文字记载。相传,乾隆末年,有一地方小官到京城办事,只因没有给上司贿赂,一直拖了很长时间,也没把事情办完,后困在一个庙里。此人素有闻鼻烟的习惯,当鼻烟壶里的烟用完之后,他便用烟签去掏粘在壶内壁上的烟,这样就在内壁上划出了许多道子。掏者无心,观者有意,此举被庙里一个和尚看在眼里,从中得到启发,便用一根竹签弯了匀,蘸上墨伸进透明的壶里作画,竟深得人们的喜爱。另有一说是北京有一破落文人,嗜好鼻烟,却又无钱购置,便常用竹签伸入烟壶内壁刮取残剩的烟垢,天长日久,内壁上便出现了道道纹理。民间艺人受此启示,发明了内画鼻烟壶技艺。
最早的内画壶是在没有经过磨砂的水晶或玻璃壶里作画,只能画一些粗糙的线条和简单的图案。后来,用铁砂球和金刚砂在烟壶的内壁磨砂(串壶),经过磨砂的壶内壁呈白色,而且不滑,基本上和在宣纸上作画相似,一些国画技法得到发挥。约在1916年后,比较完美的作品相继出现。不仅有精致的内画图案,而且有落款(最早落款的是甘恒)。1880至1920年,是内画壶发展史上的鼎盛时期,人物、山水、花鸟、草虫、肖像及书法,都可在壶内壁上施展技艺,出现了不少优秀作品和高超艺人。
解放前,内画壶几乎到了人亡艺绝的地步。解放后北京市人民政府请出了内画著名艺人叶仲三之子叶晓峰、叶炟祺传授技艺,从那时起,全国从事内画壶的艺人由二三人发展到100多人,形成了多种不同风格的流派,著名艺人王习三、李克昌、刘守本等就是不同流派的代表。
鼻烟壶的制作工艺,不断地提高和发展,有的甚至获得国家大奖。
在国际上,中国鼻烟壶非常惹人注目,仅以天津工艺品进出口分公司为例:1981年至1985年即出口鼻烟壶4万多个。现有“国际鼻烟壶协会”这一机构,对鼻烟壶进行专门研究,并出版了《鼻烟壶收藏家手册》、《中国鼻烟壶》等著作,为鼻烟壶的研究及生产提供了大量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