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典”
上九,视履考祥,其旋元吉。
《象》曰:元吉在上,大有庆也。
——《易经·履》
蹇,利西南,不利东北。利见大人。贞吉。
——《易经·蹇》
“释义”
《履》卦上九爻说:看好路以考察吉凶,才能胜利凯旋,大吉大利。
《象传》说:获得大吉在最后,便是大有福庆。
《蹇》卦卦辞说:利于去西南,不利于去东北,因为那条道是绝路,东北有险,往这里走等于坏上加坏。前往就有险难,往不好,止而不往好,吉祥。
在人生旅途中,坎坷之路丛生,一不小心就会误入歧途。智者总会抬头望路,随时变换方向,只有经过长期的周密考虑之后,他们才会采取行动,因为事先躲避危险总比临难时才克服危险要容易些。危险的处境使我们的判断毫无保障,所以安全的办法是要彻底摆脱它们。
人生总难免会迷失方向,关键在于你有没有勇气抬起头来,大胆地往前走正道。生活中的道路很难辨认,为了防止迷失,每当走偏了就再尽力挣扎到正路上来。但后来人们为了免去辨认道路的麻烦,用吸烟和酗酒熄灭自己心中惟一的光亮——理性。我们看到许多人少年得志,可是老境凄凉,就是因为少年时幸得一点儿成就,就得意忘形,不知俭省自己,结果路越走越窄,到头来身败名裂。
“事典”
故事一:春申君没能逃过“血光之灾”
战国时楚国的春申君黄歇,门下有三千门客,是著名的“四公子”之一。当时楚考烈王没有子女,春申君就四处搜寻美女献给楚王。有个赵国人叫李园,他有个妹妹长得很漂亮,他本想把妹妹献给楚王,但是他临时改变了主意,把妹妹献给了春申君。
春申君非常宠幸这个美女。没过多久,她就怀孕了。美女想到了一条妙计,和她哥哥偷偷商量后对春申君说:“夫君,楚王跟您的感情真是好啊!”春申君动情地说:“是啊,我和楚王的感情就连亲兄弟也比不上。”
美人又说:“可是楚王没有儿子,他死后只有让自己的亲兄弟做国君。新国君一定只重用自己身边的人,哪会轮得到您呢?而且您现在的地位这么高,肯定有对楚王的兄弟不够礼貌的地方,那您的处境岂不是更危险了吗?”
春申君听了,说:“是呀,可是又有什办法呢?”美女眨了眨眼睛说:“办法倒是有一个。我已经怀孕了,如果楚王现在喜欢上我,那我生下的孩子就可以当上国君。这您就不用担心以后的前途啦。”
春申君照这个美女说的把她献给了楚王,美女果然很快就得到了楚王的宠爱。后来,这个美女在王宫生了个男孩。随后这孩子便被立为太子,美女也就当上了王后。楚王又提拔她的哥哥李园当了高官。但是,李园是个有野心的人,他一想夺取春申君的权势,二怕春申君泄露秘密,便在私底下养了许多杀手,计划伺机杀掉他灭口。
此时的春申君却还蒙在鼓里呢。他的一个门客朱英对他说:“您做楚国的丞相已经二十多年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有一天楚王死了,您就要辅佐年幼的太子,直到他长大成人。这是您的福气,但这其中也可能隐藏着灾祸。正所谓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
春申君没有将他的话放在心上,满不在乎地说:“我现在过得很好啊,至于将来,会有什么不幸呢?”朱英忧心忡忡地说:“李园一直想夺取您手中的权力,他早就偷偷养了许多杀手,只等楚王一死,便将矛头指向您。这就是我说的灾祸啊。不过,现在挽救还来得及,您只要先把我派到楚王的身边,替您干掉李园,先下手为强,同时也免除您的后顾之忧。”
春申君听了,哈哈一笑,拍拍朱英的肩膀说:“先生多虑了。我了解李园,他是个胆小、温和的人,我又一直对他那么好,他不会做出什么对不起我的事。”
过了十几天,楚考烈王死了。李园先到宫里,安排杀手埋伏在宫门内。春申君匆忙进宫,刚走进宫门,李园的杀手就从两旁杀出来,他还没来得及喊救命,头就被割了下来,更悲惨的是连他的家人也没能逃过这场血光之灾。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时刻警惕自己的人生方向,做出最善的选择。凡事要早做准备,及时发现问题,才能及时解决问题,时刻都要把头抬起来,把眼睛再亮一点,思维再清晰一点,这样才能易辨吉凶,一路畅通,万事如意。
故事二:萧何不为名利保其身
萧何是最早支持并参与刘邦起事的亲信,在反秦灭楚兴汉的事业中立有大功,刘邦在论功行赏时,将他排在功臣之首,并给了他可以佩剑穿履从容入宫朝见的特殊待遇,以示恩宠。
后来韩信被诬为谋反,当时刘邦率兵出征在外,是萧何为吕后设计除掉了韩信,解除了刘邦心头的一大患。萧何由此从丞相提升为相国,封地增加了五千户,还给了五百名士卒做他的警卫。
朝中大臣无不向他表示祝贺,只有一个的召平的秦朝遗老独去志哀,对萧何说:“你不日将有大祸临头了,如今主上风餐露宿转战于外,而足下坐镇京师,并未立有战功。主上之所以给你增加封地、设置卫队,是由于韩信刚刚谋反,主上对你心存怀疑,以此加以笼络,并非是对你的宠信。请足下让出封赏不要接受,并将自己的家产拿出来资助前方军队,主上必然高兴。”萧何认为他说的十分有理,依计而行,刘邦果然十分高兴。
又过了一年,英布谋反,刘邦又一次率兵出征,却从前线一再派使臣回京师打听萧何在干什么。萧何以为皇帝出征在外,他便尽心尽责地安抚百姓,筹备粮草,输送前线,如同他多年来所做的那样。
又有人对萧何说道:“足下不久将有灭族的大祸了。足下如今位为相国,功列第一,官不可再升,功不可再加,可足下自入关中十几年来,甚得民心。如今主上派使臣来打听足下的情形,是担心足下名声太大,对他构成威胁。足下何不到处压价买田,高利放债,使民有怨言?只有如此,主上才会对你放心。”萧何听了他的意见这样做了,刘邦果然十分高兴。
当刘邦班师回朝时,老百姓纷纷拦路上书,状告萧何,刘邦一点也不怪罪萧何,反而将老百姓的状纸交给萧何,笑着对他说:“你自己处理去吧!”
因此,一个热衷于追求名利的人,常常忽略了人生的许多快乐,甚至要付出生命的代价。凡事看淡一些,想开一些,生活就会更加潇洒和自由。
故事三:龚遂及早掉头摆正姿态
西汉宣帝刘询时,渤海(今河北沧州一带)及邻近各郡年成饥荒,盗贼蜂起,郡太守们不能够制止。宣帝要选拔一个能够治理的人,丞相和御史都推荐龚遂可以委用,宣帝就任命他为渤海郡太守。
当时龚遂已经70岁了,皇上召见时,见他身材矮小,其貌不扬,不像所听说的有本事的样子,心里颇看不起他,便问道:“你能用什么法子平息盗寇呀?”
龚遂回答道:“辽远海滨之地,没有沐浴皇上的教化,那里的百姓处于饥寒交迫之中而官吏们又不关心他们,因而那里的百姓就像是陛下的一群顽童偷拿陛下的兵器在小水池边舞枪弄棒一样打斗了起来。现在陛下是想让臣把他们镇压下去,还是去安抚他们呢?”
宣帝一听他讲这番道理,便神色严肃起来,说:“我选用贤良的臣子任太守,自然是想要安抚百姓的。”
龚遂说:“臣下听说,治理作乱的百姓就像整理一团乱绳一样,不能操之过急了。臣希望丞相、御史不要以现有的法令一味束缚我,允许臣到任后诸事均据实际情况由臣灵活处理。”
宣帝答应了他的请求,并派驿传将龚遂送往渤海郡去。经过几年治理,渤海一带社会安定,百姓安居乐业,温饱有余,龚遂名声大振。
于是,汉宣帝召他还朝,他有一个属吏王先生,请求随他一同去长安,说:“我对你会有好处的!”其他属吏却不同意,说:“这个人,一天到晚喝得醉醺醺的,又好说大话,还是别带他去为好!”龚遂说:“他想去就让他去吧!”
到了长安后,这位王先生终日还是沉溺在醉乡之中,也不见龚遂。可有一天,当他听说皇帝要召见龚遂时,便对看门人说:“去将我的主人叫到我的住处来,我有话要对他说!”一副醉汉狂徒的嘴脸,龚遂也不计较,还真来了。
王先生问:“天子如果问大人如何治理渤海,大人当如何回答?”龚遂说:“我就说任用贤才,使人各尽其能,严格执法,赏罚分明。”
王先生连连摆头道:“不好!不好!这么说岂不是自夸其功吗?请大人这么回答:‘这不是小臣的功劳,而是天子的神灵威武所感化!’”
龚遂接受了他的建议,按他的话回答了汉宣帝,宣帝果然十分高兴,便将龚遂留在身边,任以显要而又轻闲的官职。
龚遂之所以得到了皇帝的“甜头”,是因为他没有耍“个人英雄主义”,听从了下属的建议,自己没有“出风头”,而是巧妙地把功劳推给了上司,上司怎能不高兴!
现实生活中,我们也要善于摆正自己的姿态,不要只顾着向前走,而要想着有不好征兆的出现,要早做准备,及时改变,这样才能真正一路走好。
“吉言”
人生之路并不是一条笔直的大道,面对复杂多变的形势,不要低着头只顾走路,否则可能一头撞在墙上,要么就走进死胡同行不通了。所以聪明人会停下来看看路该往哪里走才最好,遇有凶兆要及时改变路线。这样才能顺利平安一生。
《礼记·中庸》上说:“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意思是说,道德原则是时刻也不能离开的,要时刻检点自己的行动,警惕是否有什么不妥的言行而自己没有看到,害怕别人对自己有什么意见而自己没有听到。
因此,一个有道德的人在独自一人、无人监督时,总是小心谨慎地不做任何不道德的事,在“隐”和“微”上下功夫,即有人在场和无人在场都是一个样,不让任何邪恶念头萌发,才能防微杜渐,使自己的道德品质高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