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典”
初六,履霜,坚冰至。
《象》曰:履霜,坚冰,阴始凝也,驯致其道,至坚冰也。
——《易经·坤》
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
——《易经·系辞》
九五,休否,大人吉。其亡其亡,系于苞桑。
《象》日:大人之吉,位正当也。
——《易经·否》
“释义”
《坤》卦初六爻,脚下既已踩霜,坚冰必不在远。
《象传》说:脚下已经踩到霜了,坚冰必不在远,阴气开始凝聚,顺其自然发展下去,必至于结成坚冰。
《易经·系辞》上说:君子在安逸时不要忘记危险,在生存时不要忘记灭亡,太平时不要忘记动乱,因而能够让自身平安而国家也能够保全啊。
《否》卦九五爻说:警戒覆亡,贵族王公如此存心则吉利。危险呵,危险,国家命运好像系在柔弱的苞草、桑枝上一样。
《象辞》说:贵族王公安不忘危则吉利。因为像其人忧国忧君,才德正当其位。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是一生平安的最好选择。在现实生活中。为人处世一定要有预见性,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凡事早做打算,这样做在危险突然降临时才不至于手忙脚乱。
人总有不顺之时,这是任何人也无法避免的,但是,只要能够早做准备,一切都会化为平安的。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在得意时要想到失意,在晴天时也带着雨伞,在运气丰盛时要想到倒霉之事,这样才能一生顺达。
其实,好事情往往已经孕育着坏的种子,今日的成功可能就是明天的失败。正如老子所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所以,我们在看待事情时,目光要放长远一些,高瞻远瞩,居安思危,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居高临下,放眼未来,这样才能事事顺利,吉祥一生。
“事典”
故事一:范蠡辞官归隐
范蠡侍奉越王勾践,辛勤劳苦,尽心尽力,为勾践深谋远虑二十多年,最终灭了吴国,洗刷了会稽耻辱,率兵向北渡过淮水,兵临齐国、晋国,号令中原各国,勾践因此而称霸,范蠡号称上将军。
返回越国后,范蠡认为盛名之下,难以长居久安,而且勾践的为人是可以跟他同患难,很难跟他同安乐,于是写信告别勾践说:“我听说君主有忧,臣子就应劳苦分忧,君主受辱,臣子就应死难。从前君王在会稽山遭受耻辱,我之所以不死,是为了复仇的大业。现在已经洗刷了耻辱,我请求惩罚我在会稽山使君王受辱,判我死罪。”
勾践说:“我将和你分享并拥有越国。要不然,我就要惩罚你。”范蠡说:“君王根据法令行事,臣子依从志趣行事。”就装上他的轻便珍宝珠玉,私自和他的家仆随从乘船飘海而去,最终也没有返回越国。
范蠡泛海来到齐国,改名换姓,在海边耕作,辛勤劳苦,努力生产,父子治理产业,住了没多久,财产达到几千万。齐国人听说他很贤能,请他做丞相。范蠡慨叹道:“做平民百姓就积聚千金,当官就达到卿相的地位,这是平民百姓所能达到的顶点了。长久地享受尊名,不吉祥。”于是归还相印,散发所有的家财给朋友和乡亲,携带贵重的珍宝悄悄离去,到陶地定居。
范蠡认为这里是天下的中心,贸易交换的道路畅通,做生意可以致富。于是就约定父子耕种、畜牧、贱买贵卖,等待时机转卖货物,追求十分之一的利润。住了没多久,就积聚财产累计达到万万。天下人都称他为陶朱公。
范蠡离开越国后,从齐国给大夫文种送去书信说:“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的长相脖子很长,嘴尖得像鸟喙一样,可以跟他共患难,但不可以共欢乐。你为什么不离去呢?”
文种看了书信,托病不再上朝。有人进谗言说文种将要作乱,越王于是赐给文种宝剑,说:“你教给我七种讨伐吴国的计谋,我用了其中三样就打败了吴国,还有四种在你那里,你为我到先王那里试用这些计谋吧。”文种被迫自杀。
故事二:郭子仪的忧患意识
唐朝郭子仪平定安史之乱的事迹已为人所熟知,但很少有人知道,他这位功极一时的大将为人处世却极为小心谨慎,与他在千军万马中叱咤风云、指挥若定的风格全然不同。
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郭子仪进封汾阳郡王,住进了位于长安亲仁里的金碧辉煌的王府。令人不解的是,堂堂汾阳王府每天总是门户大开,任人出入,不闻不问,与别处官宅门禁森严的情况判然有别。客人来访,郭子仪无所忌讳地请他们进入内室,并且命姬妾侍候。
有一次,某将军离京赴职,前来王府辞行,看见他的夫人和爱女正在梳妆,差使郭子仪递这拿那,竟同使唤仆人没有两样。儿子们觉得身为王爷,这样子总是不太好,一齐来劝谏父亲以后分个内外,以免让人耻笑。
郭子仪笑着说:“你们根本不知道我的用意,我的马吃公家草料的有500匹,我的部属、仆人吃公家粮食的有1000人。现在我可以说是位极人臣,受尽恩宠了。但是,谁能保证没人正在暗中算计我们呢?如果我一向修筑高墙,关闭门户,和朝廷内外不相往来,假如有人与我结下怨仇,诬陷我怀有二心,我就百口莫辩了。现在我大开府门,无所隐私,不使流言蜚语有滋生的余地,就是有人想用谗言诋毁我,也找不到什么借口了。”
几个儿子听了这一席话,都拜倒在地,对父亲的深谋远虑深感佩服。
郭子仪历经玄宗、肃宗、代宗、德宗数朝,身居要职60年,虽然在宦海也几经沉浮,但总算保全了自己和子孙,以80多岁的高龄寿终止寝,给几十年戎马生涯画上了一个完美句号。这不能不归之于他的深谋远虑。
高明的人总是承认事物总有看不透、不可料的一面。事实上,世事诡谲,风波乍起,非人所尽能预料,所以主张立身唯谨,避嫌疑,远祸端,凡事预留退路,居安思危。这样你才能在人生海洋中自由遨游。
故事三:王旦没有远见带来了近忧
宋真宗时,李沆做宰相,王旦任参知政事。当时正值西北边境战事吃紧,往往到了很晚才能吃饭。王旦长叹:“唉!我们这些人,怎样才能遇到天下太平、优游无事的时候啊!”李沆说:“稍有忧虑辛苦,才可让人警惕。假使哪天四方无事,则朝廷里未必不会生出事来。”
后来,宋与契丹讲和了,王旦问李沆:“何如?”李沆说:“议和当然是好事。但一旦边疆无事,恐怕皇上又会渐渐生出奢侈之心。”王旦不以为然,李沆则每天收集一些水旱灾害、强盗、乱贼以及忤逆不孝的事禀奏皇上,皇上听了,抑郁不乐。
王旦认为不值得拿这些琐碎的小事去烦扰皇上。李沆则说:“皇上年少,应让他知道各方面的艰难,具有忧患意识。不然,他血气方刚,不是成天迷恋美女娱乐、斗狗跑马,就是大兴土木,征召军队,建祠立庙。我老了,看不到这一天了,而这些正是你参政之后的忧虑啊!”
李沆死后,宋真宗看到与契丹讲和了,西夏也对宋称臣了,果然在泰山封岱祠,在汾水建宗庙,大肆营造宫殿,搜集研究已废弃了的典籍,没有闲暇之日。
王旦亲眼看见王钦若、丁谓等奸臣的所作所为,想进言劝谏,而自己却已经陷进去了;想离开朝廷,而念及皇上对他的厚爱,不便辞官。此时,王旦才认识到李沆的先见之明,感叹道:“李文靖真是一位圣人啊!”
履霜,坚冰至,一个是前因,一个是后果。所以,人生要时刻警醒,在做每一件事之前,要有一种警惕、戒惧的心理,要重视事物的结果。如果有好的结果,就努力去做;如果明知没有什么好结局,就应该慎重或者推延。这样就会减少许多不必要的牺牲和浪费。
故事四:朱棣居安思危励精图治
朱棣当上皇帝后,简直是个事无巨细一概过问的人,事情管得过多,总显得有些应接不暇。他认为,皇位得来不易,应居安思危,防微杜渐,事事都应过问,唯恐有所失误。
一天,朱棣在右顺门看四方奏牍,精神过度集中,御案上一个镇纸金狮被碰到案边,险些掉到地上,站在一旁的给事中耿通连忙上前将金狮往里边移了移。朱棣这时候才发觉,立刻同刚阅读奏疏上的国家大事联系了起来:“一个小小的东西,放在不稳定的地方就危险,放在稳妥的地方就安全。”他指着那尊镇纸金狮感慨道:“天下是最重要的‘大器’,更应放在安全的地方。怎么可以放在危险的地方呢?即使天下太平,也不可忘了危险。所以在小事上必须谨慎,小事上如果不谨慎,长此以往,就可能招致大的祸患。”
为了天下这一“大器”,朱棣不敢有丝毫的懈怠。他处处克己,以求天下之治。他把大臣送上的《大学正心章讲义》反复读了多遍,特别欣赏其中静心寡欲的道理,认为做皇帝得尤其不能有所好乐,应该尽量做到心静而虚。
由于上朝时忙于政事,往往来不及静思,退朝后则容易放松自己,朱棣便经常默坐冥想,以管束自己的欲心。于是,他将欲心与天下联系在一起:“为人君,但于宫室、车马、服食、玩好无所增加,则天下自然无事。”一想到天下,他顿时警觉起来,克己之心便占了上风。
一次,朱棣派宦官去山西办差,但事后很快感到后悔,立即下令停办了。外国使臣朝贡玉碗,他拒而不受,让礼部赐钞遣还。对于这类平日不用,府库中又已有的东西,尽量限制,免得人们察其所好,争相进献,于国事无益。
朱棣的生活很俭朴,有时候上朝穿的内衣都破旧了,甚至衣袖外露,补补还穿,侍臣看到后常赞颂其“圣德”。他这样做,当然主要是给臣属们看的,他主要还是怕宫中奢侈,百姓生怨而致使天下不稳。朱棣每年只有正月十一日至正月二十日这短短的十天休息日,其他时间几乎没有假日。
朱棣居安思危,励精图治,使他在位时期的经济有所发展,给他子孙时期的“仁宣之治”打下坚实的基础。人生在世,唯有善于居安思危的人,才能够做得更好。
“吉言”
高瞻远瞩,居安思危,这是智者的态度,也是用变化的观点分析态势。俗话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忧患对一个人的成长、成熟起决定性的作用,忧患使人很快成熟起来,使人很快聪明起来,使人很快的取得经验,忧患对人有好处,没有什么坏处。
常言道:“未雨绸缪贵在早。”古语说:“愚者谙于成事,智者察于未萌。”在日常行为中,我们要见微知著,深谋远虑,顺应事物的发展规律,早做打算,把不好的结果消灭在萌芽状态,或者把它引向好的方向发展,这样才不致陷入不安的突然状态。
在夏天就为冬天做准备,这是聪明的做法,而且也比较容易去做。走运时要做好倒霉的准备,饱带干粮,晴带雨伞。人生有高潮就有低谷,有得意就有失意,当我们处于顺境时不要过于张狂。
所有事情都是由正反两个方面组成的,既没有绝对的好,也没有绝对的坏。阳极生阴,阴极出阳,在一定条件下事物都会向自己的反面转化。因此,在安逸的时候要想到将会带来的危险,成功时要想到失败。
一个人、一个地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从上到下时刻都有一种危机感,那么这个人、这个地区、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不会被时代所抛弃,就会永远处于发展的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