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典”
初九,需于郊,利有恒,无咎。
《象》曰:需于郊,不犯难行也。利用恒无咎,未失常也。
——《易经·需》
“释义”
《需》卦初九爻说:在郊外等待,利于坚持,持之以恒,就有利,就没有灾难,没有过错。
《象传》说:长久地在郊外等待,是不冒险往前走。利于坚持,没有灾害,这是理智的行为。耐心等待就是理智,有了理智就能控制冒进,所以就不会失常。
“需”在这里是与“须”同义的,是等待的意思,《说文》上说:“需,须也,遇雨不进,止须也。”意思是说,下雨了你必须等雨停了以后再行路,这就是等待,等待雨过天晴,方可“利涉大川”。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做某一件事或某项事业,在最初阶段必须耐心等待时机。当然耐心等待是有信心的。此外,等待还必须善于抓住恰当的时机,因为时机对了,才会出现更好的结果。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时来运转”。
“事典”
故事一:安陵君耐心等待良机终现
战国时,安陵君是楚王的宠臣。有一天,江乙对安陵君说:“您没有一点土地,宫中又没有骨肉至亲,然而身居高位,接受优厚的俸禄,国人见了您无不整衣下拜,无人不愿接受您的指令为您效劳,这是为什么呢?”
安陵君说:“这不过是大王过高地抬举我罢了,不然哪能这样!”江乙指出:“用钱财相交的,钱财一旦用尽,交情也就断绝;靠美色结合的,色衰则情移。因此狐媚的女子不等卧席磨破就遭遗弃;得宠的臣子不等车子坐坏已被驱逐。如今您掌握楚国大权,却没有办法和大王深交,我暗自替您着急,觉得您处于危险之中。”
安陵君一听,恍如大梦初醒,恭恭敬敬地拜请江乙:“既然这样,请先生指点迷津。”江乙说:“希望您一定要找个机会对大王说,愿随大王一起死,以身为大王殉葬。如果您这样说了,必能长久地保住权位。”安陵君说:“我谨依先生之见。”
但是过了三年,安陵君依然没对楚王提起这句话。江乙为此又去见安陵君:“我对您说的那些话,至今您也不去说,既然您不用我的计谋,我就不敢再见您的面了。”言罢就要告辞。安陵君急忙挽留,说:“我怎敢忘却先生教诲,只是一时还没有合适的机会。”
又过了几个月,时机终于来临了。这时候楚王到云梦去打猎,一千多辆奔驰的马车连接不断,旌旗蔽日,野火如霞,声威壮观。这时一条狂怒的野牛顺着车轮的轨迹行过来,楚王拉弓射箭,一箭正中牛头,把野牛射死。百官和护卫欢声雷动,齐声称赞。
楚王抽出带牦牛尾的旗帜,用旗杆按住牛头,仰天大笑道:“痛快啊!今天的游猎,寡人何等快活!待我万岁千秋以后,你们谁能和我共有今天的快乐呢?”这时安陵君泪流满面地走上前来说:“我进宫后就与大王同席共座,到外面我就陪伴大王乘车。如果大王万岁千秋之后,我希望随大王奔黄泉,就做褥草为大王阻挡蝼蚁,哪有比这种快乐更宽慰的事情呢?”
楚王闻听此言,深受感动,正式设坛封他为安陵君,安陵君自此更得楚王的宠信。
后来人们听到这事都说:“江乙可说是善于谋划,安陵君可说是善于等待时机。”尽管江乙眼光锐利,料事如神,毕竟事情的发展不会像设想的那样顺利和平静,而安陵君过人之处在于他有充分的耐心,等候楚王欣喜而又伤感的那个时刻,这时安陵君的表白,无疑是雪中送炭,温暖君心,因此也收到奇效,保住了长久的荣华富贵。
《淮南子·道应》云:“事者应变而动,变生于时,故知时者无常行。”等待时机的来临需要充分的耐心。这个过程也积极准备、待条件成熟的过程,等待时机决不等于坐视不动。三国初期正是天下大乱、群雄纷争的年代,有志者莫不浮游其间,试露锋芒,而怀有治世之奇才的诸葛亮却甘心隐居隆中。表面看来,这是不合情理的,然而诸葛亮此举正是在耐心地等待时机的来临。与其为牛尾,不若为鸡头。诸葛亮分析天下的形势,既不想投奔势力强大的曹操、袁绍,也不想在江东孙权手下为官,他需要的是一位慧眼识英雄而又宽厚的君主。因此,刘备三顾茅庐后,诸葛亮终于出山,最终促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故事二:项羽不过江东之误
公元前202年,韩信布置十面埋伏,把项羽围困在垓下(今安徽灵璧县东南)。四面楚歌之下,项羽当夜跨上乌骓马,带了800子弟兵冲过汉营,马不停蹄地往前跑去。
到了天蒙蒙亮,汉军才发现项羽已经突围,连忙派了5000骑兵紧紧追赶。项羽一路奔跑,赶到他渡过淮河,跟着他的只剩下一百多人了。又跑了一程,迷了道儿。项羽来到一个三岔路口,瞧见一个庄稼人,就问他哪条道儿可以到彭城。
那个庄稼人知道他是霸王,不愿给他指路,哄骗他说:“往左边走。”项羽和一百多个人往左边跑下去,越跑越不对头,跑到后来,只见前面是一片沼泽地带,连道儿都没有了。项羽这才知道是受了骗,赶快拉转马头,再绕出这个沼泽地,汉兵已经追上了。
项羽又往东南跑,一路上,随从的兵士死的死、伤的伤。到了东城(今安徽定远县东南),再点了点人数,只有28个骑兵。但是汉军的几千名追兵却密密麻麻地围了上来。项羽料想没法脱身,但是他仍旧不肯服输,对跟随他的兵士们说:“我起兵到现在已经八年,经历过七十多次战斗,从来没打过一次败仗,才当上了天下霸王。今天在这里被围,这是天叫我灭亡,并不是我打不过他们啊!”
后来项羽杀出汉兵的包围,带着26个人一直往南跑去,到了乌江(在今安徽和县东北)。恰巧乌江的亭长有一条小船停在岸边。亭长劝项羽马上渡江,说道:“江东虽然小,可还有一千多里土地,几十万人口。大王过了江,还可以在那边称王。”
项羽苦笑了一下说:“我在会稽郡起兵后,带了8000子弟渡江。到今天他们没有一个能回去,只有我一个人回到江东。即使江东父老同情我,立我为王,我还有什么脸再见他们呢。”
他把乌骓马送给了亭长,也叫兵士们都跳下马。他和26个兵士都拿着短刀,跟追上来的汉兵肉搏起来。他们杀了几百名汉兵,楚兵也一个个倒下。项羽受了十几处创伤,最后在乌江边拔剑自杀。
一代霸王就这样悲壮地了结了自己的生命。但是冷静想想,项羽的死必要吗?要是他当时回到了江东,痛定思痛,重新积蓄力量、并不一定就全没机会,何必一定要急着去当“鬼雄”呢?难怪李清照赋诗叹道:“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王侯将相也好,平民百姓也罢,谁都不可能凡事一帆风顺。平平安安地度过一生,那只是人生的一种美好幻想而已,任何人都会遭遇这样那样的挫折、各种各样的生命困境。问题在于,当外界的环境对你不利的时候,你该如何自处?这就需要等待,因为等待是对待事物发展的必经过程。
故事三:赵充国以静待哗
汉宣帝时,西羌族与匈奴联合,侵入汉地。公元前61年春,汉宣帝任命赵充国为将,率骑兵万余平羌。为了防止羌人阻击大军过河,赵充国命三名军校乘夜先悄悄渡河,在对岸扎营,再指挥大军依次渡河进驻。
正在这时,突然来了数百骑羌兵围绕着汉军来回奔驰,口中还“嗷嗷”乱叫。诸将见羌兵少,纷纷请求出战,要将这些羌兵撵跑,免得其扰乱汉军渡河。但赵充国认为,汉军长途跋涉,不可追逐此敌,消灭敌人应以全歼为上,不要贪小失大。同时,他认为这些羌兵骑术高超,如果追赶,必中其诱兵之计。因此,赵充国对这些羌兵的挑逗引诱置之不理,仍然镇定地指挥自己的部队加紧渡河。
事后探马来报,离汉军30里有一座绵延起伏的山脉,那里埋伏万余羌兵,原先来挑战的少数羌兵正是想通过挑逗,诱使汉军追击入伏。结果,由于赵充国沉着机智,以静待哗,使敌人无功而返。
汉军全部渡河之后,赵充国对羌作战始终用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战法。首先派小股间谍进行广大范围的深入侦察,洞悉敌情,然后行军,防止遇伏。同时要求部队保持高度警惕,行军途中随时随地准备战斗,所宿营垒也要求必须十分坚固。汉军稳步推进到金城后,羌兵再三挑战,汉军坚壁不出。
为了摸清羌兵情况,减少作战的损失,赵充国派遣了许多间谍深入羌人居住地区。原来,羌兵分先零、罕、开三部分,前者与后二者有仇。赵充国运用策略,对他们进行了分化瓦解。他对罕、开两部分进行政治安抚,集中兵力部署对先零进行军事打击。
先零见汉军长期坚壁不出,就渐渐失去了警惕。6月初,赵充国率大军突袭先零驻地。先零毫无戒备,一触即溃,仓皇逃遁,淹死者数百,投降与被杀者千余。
汉军进抵罕、开,赵充国禁止烧杀。罕、开感恩,马上降顺了汉军。秋天,又有万余羌人在赵充国安抚政策感召下降汉。赵充国又罢骑兵、兴屯田、“益积蓄”、“省大费”,以待羌敝。第二年秋,若零等人刺杀先零羌首领杨玉,率四千多人降汉。赵充国平羌大获全胜。
“以静待哗”是孙子提出的注重心理变化规律的作战谋略,其宗旨是,以自己的严整来对待敌人的混乱,以自己的镇静来对待敌人的哗恐,这是掌握军心的方法。因此,以沉着安静的心态,安抚自己,乘机进攻浮躁不安的敌人,或者是以冷静的态度控制动荡不安的局面,那么胜利就有充分的把握。
故事四:基辛格审时度势
亨利·基辛格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犹太人出身的国务卿,作为局势动荡多变的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头号外交家,喜欢在国际外交舞台上进行“特技表演”,但是没有十分把握他是不会轻易登场的。
中东危机初期,由于以色列倚仗英、法的支持,大规模侵略埃及,激起了阿拉伯世界的不满。在这种情况下,任何一国出面调停都不可能成功。由于没有任何把握,所以基辛格没有出击,而是坐等时机。
等到埃及军队渡过苏伊士运河,突破以军防线,打破不战不和局面,形势发生了重大转机,埃及军队即将获得反侵略战争的胜利时,基辛格认为时机已经成熟,形势已变得适于停火。于是他立即出击,频频进行“穿梭外交”,往返于中东各国,利用各种矛盾,磋商各种政治交易的“可能性”。由于基辛格的努力,中东问题暂时缓和下来,也使他由此在阿拉伯世界赢得了声誉。
把一件事办成功,就要考虑到它可以实现的可能性,然后再找准时机迅速出击。要学会耐心等待、有的放矢。“见可成则就之,见不可成则避之”,这就是做人的精明和诀窍。
“吉言”
从生到死,人的一生实际上一直处于等待的状态。一个人当遇到困境,遇到危险时,要善于等待,在等待中坚定自己的信念,并积极充实自己、完善自己。时机成熟,方法得当,自然会逢凶化吉,取得成功。
在现实生活中,学会耐心地等待时机,对任何人,尤其是年轻人无疑是非常重要的。年轻人棱角外露,初生牛犊不怕虎,总幻想靠自己的学识,在社会上取得地位和成就,他们的锐气是惊人的,但也是短暂的,一旦遭受挫折,无情的现实会使其中相当一部分人感到生不逢时、怀才不遇,从而愤世嫉俗;也会使一部分人灰心丧气、自暴自弃,这是非常可悲的。
知道如何等待的人赋有耐性的高贵心灵,其象征是永不匆忙、永不受情绪左右。你必须经过时间的周边才能到达机会的中心,明智的保留使目标变得适切,使方法变得成熟。一位智者说得好:“时间和我可以抵挡住任何两个人。”幸运之神对耐心等待的人总会给予双倍的奖赏。
人的一生就是一个等待的过程,当你放弃了等待的时候,就意味着你放弃了希望,放弃了人生的一切。品味等待,为了你短暂而又漫长的一生。学会等待,为了你艰辛而又美丽的一生。给自己一点耐心吧,其实等待也是美好的。
中国有一句成语:“与其待时,不如乘势。”许多看起来难办的大事,居然顺顺利利地办成了,就因为懂得待时乘势的缘故。所谓“彼一时,此一时”,同样一件事,彼时去办也许无论花多大的力气都无法办成,而此时去办可能“得来全不费功夫”。等那些促成某件事情成功的各种外部条件同时具备时,也就是恰逢其时、恰在其地,几好合一,这时再做事就可以“毕事功于一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