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易经智慧吉祥书
43672000000024

第24章 时机不到不可强出头——潜龙,勿用

“原典”

初九,潜龙,勿用。

《象》曰:潜龙,勿用,阳在下也。

——《易经·乾》

“释义”

《乾》卦初九爻说:龙尚潜伏在水中养精蓄锐,暂时还不能发挥作用。

《象传》说:龙潜伏水中,暂不施展才用,阳气尚未丰盈,要遵守身居下位的规则。

初九爻所讲的“潜”,意思是当时机未到时要忍耐,要保持藏而不露,暂时还不可施展才用。“勿用”就是顺应自然,暂时不轻易去做,时机不到不可强出头,在隐忍中等待时机,厚积薄发,而后大有作为,而不是不作为。

古人说:“隐者高明,省事平安。”“潜龙,勿用”是明哲保身的法宝,一个有才干、有志向的人,在时机不成熟的情况下,不要争出风头、处处显示自己,也不要争功好胜过于刚直,而应埋头实干,要像龙一样尚潜伏在水中,养精蓄锐,等待适合于自身的时机。

“事典”

故事一:勾践卧薪尝胆

春秋时期,夫差把勾践打败,吴国便趁机要越王勾践夫妇到吴为奴仆。勾践将国事托给大夫文种,让范蠡随他到吴国。于是,夫差便令勾践为其牵马,令人辱骂,勾践也是一副奴才样子,驯服无比。

有一回夫差大病,勾践便暗中命范蠡探看。范蠡回来告诉他,夫差的病不久即可痊愈。于是勾践便亲自去见夫差,当然是以“探问病情”之理由,并且当着众人的面亲口尝了夫差的粪便。之后勾践便向夫差道贺,说大王的病不几日就能好转,并且向夫差磕了一个头。凑近他身旁告诉他:“我曾经跟名医学过医道,只要尝一尝病人的粪便,就能知病的轻重,刚才我尝了大王的粪便,味酸而稍微有些苦头,这是得了医生所说的‘时气病’,此症一定能够好转,大王不用太担忧。”

没过几日,夫差的病果然好转过来,夫差为勾践的话语和行动所感动,恻隐之心一起,便把他放到越国去了。勾践回到越国后,不近女色,不观歌舞,爱抚群臣,教养百姓。他靠自己耕种吃饭,靠妻子亲手织布穿衣,不吃山珍海味,不服绫罗绸缎。勾践甚至褥子都不肯用,床上尽是些干柴干草,并且用绳悬一苦胆,日日尝之,以此提醒自己不要忘掉昨日受的凌辱与苦难。

他还常常到外地巡视,探望孤寡老弱病残。诸大夫对他更加爱戴,他便对他们讲:“我预备同吴兵开战,望诸位肝胆相照、奋勇争先,我当与吴王颈臂相交,肉搏而死,此乃我一生夙愿。如果这不能办到,我将弃离国家,告别群臣,身带佩剑,手举利刀,改变容貌,更换姓名,去做奴仆,侍奉吴王,以找机会与吴开战。我知道这要被天下人所羞辱,但我决心已定,一定要实现!”

终于吴越两国进行了决战。越军勇猛无比,吴军溃败。越军包围了吴王王宫,攻下城门,活捉了夫差,杀死其宰相。灭吴之后,越国势力大大增强,民心欢悦,越国遂称霸于诸侯。

在中国的人生智慧中,十分重视“韬晦”,即自己的行动目标不能轻易暴露,而且必须有一定的掩饰,重大事业只有在成功之后才可以论说其成功之谜。如何在人生实践中把握自己的志向目标,便成为一个正确运用韬晦策略的问题。

故事二:楚庄王一鸣惊人

春秋时楚庄王刚登上楚国国君宝座,他也不知有多少人肯给他卖死命,于是来了一个韬晦之计。他不理国政,每天只知打猎消遣,回到宫中就与宫女日夜饮酒作乐。他还在朝堂门口悬挂一条命令:“有敢谏者,死无赦!”

三年后的一天,一个叫成公贾的人去见庄王,庄王问道:“你来是要喝酒、听音乐呢?还是有什么话要对我说?”成公贾回答说:“我不喝酒,也不听音乐,是来给你说说隐语解闷的。”

接下来成公贾给庄王讲了这样一个隐语。他说:“刚才去郊外行走时,有人对我说了这样一个隐语,我不明白,想告诉大王。那隐语说:有只大鸟,身披五色花纹,栖息在楚国的高坡上已有三年,不见它飞,也不见它叫,不知这是什么鸟?”

庄王回答说:“我明白了,这不是凡鸟。三年不动,是在决定志向;三年不飞,是在生长翅膀、积蓄力量;三年不叫,是在观察周围情况。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其实,庄王听懂了成公贾的隐语的含义,他的回答是在表白自己。

原来,楚庄王即位时年纪很轻,尚未成年。他的两位老师斗克(又名子仪)和公子燮拥有很大的权力,并结伙作乱。庄王即位后,他们假传王命派令尹子孔和大师潘崇出兵作战,而当子孔、潘崇出征后,他们又将子孔、潘崇两家的财产分掉,并派人刺杀子孔。当阴谋败露后,斗克和公子燮挟持庄王出逃。庄王在庐山获救后才回到国都亲政。在这种形势下,庄王只有以不飞不鸣做掩护。如今羽翼已逐渐丰满,所以,庄王接着对成公贾说:“我知道做什么了,你等着看吧。”

第二天,庄王上朝理政,提拔了5名有才德的官吏,惩办了10名为非作歹的赃官,百姓欢欣鼓舞。接着,庄王又发布号令,派郑公子归伐宋,派的贾进攻晋军,以解救郑国的危难。结果都告捷而还。郑公子归战胜了宋人,抓获了宋国执政华元,还打败了晋军,俘获了晋军将领解扬。从此以后,楚国日益强大,庄王也开始准备争霸中原,后来一举成为“五霸”之一。

楚庄王不肯过早暴露自己的目的,是为了目的能最终实现。当他成事之后,敢于公开问鼎,因为已无人能改变他的霸主地位,这便再不必行韬晦之策了。为此,是否行韬晦之策,只是对自己所处形势做分析后的结论。

可见,做事主动避正邪之变、利害之冲,耐心等待时机,相机而动,非常重要。否则,勇往直前可能会使自己搞得人仰马翻,只有静观时变、养精蓄锐才是根本之变。

故事三:刘邦忍一时之气

项羽巨鹿之战一举荡平秦军,成为天下无敌的英雄,他分封诸王只是给了刘邦一个小小的汉王。不仅如此,项羽还派了三个秦朝降将在关中带兵牵制刘邦。如按楚王之约刘邦本为关中王,现在不但没做成关中王,连封地都变了,于是大怒要与项羽拼命。在众谋士的劝说下他忍住了,并且休养生息后终于成就大业。如果当时刘邦不忍,而是冲动地带兵与项羽交战,胜负可想而知。

按楚王约定,先入关者为关中王。刘邦抢先人关了,可是项羽气势汹汹兴师问罪,摆下鸿门宴,更有项庄来舞剑,伺机刺杀刘邦,险象环生。刘邦几近死关,项伯拔剑起舞以身护之,后刘邦身边谋士张良想出了脱身之计才得以逃脱。试想,如果刘邦此时不忍,而与项羽相抗衡,后果自然不堪设想。

刘邦在与项羽争夺天下的过程中,争斗进入了决定性时刻,垓下之战一触即发。只凭刘邦自己的力量肯定打不过项羽,于是他派人给韩信、彭越下令,率领所部人马齐聚垓下,与刘邦所率人马一道包围项羽。这时,韩信派使向刘邦请示,要做齐地的假王(假是代理的意思)。刘邦想到当前自己正处于艰苦阶段,等韩信派来救兵,他却要当齐王,不由发怒,骂之不绝。这时,身边张良赶忙拉了他一下,向他陈述眼下正值用人之际,不可因此而伤了和气,于是他又马上换了口气:“大丈夫领兵打仗,立了大功,做什么假王,要做就做真王!”他马上派张良带着齐王印绶去加封韩信。韩信做了齐王后,带兵直击垓下,与刘邦等军包围了项羽,最终导致项羽失败自刎。刘邦原本大怒,但经人提醒,他又忍了,想到小不忍则乱大谋,眼下胜负未分,以忍为贵,最终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刘邦一统天下,做了大汉皇帝,匈奴犯边。他为扬国威,亲率大军北上以拒匈奴。哪知,匈奴不光善战而且计多,设计将刘邦困于白登山,后用陈平之计才得以脱身。由于实在想不出更好的办法来抑制匈奴,于是刘敬提出了和亲之策。刘邦以为不可行,天朝大邦向番夷部落和亲求和,有失朝威,咽不下这口气,可又打不过,只好用了刘敬之策,从后宫挑了宗室之女,送予匈奴和亲。这样最终稳住了边疆,使边塞人民免受刀兵之苦。在这件事上刘邦又忍了,起初不同意,可后来听了刘敬之言有理,也就应了。以和亲治天下太平,这也不失为高明之策,如果刘邦不忍再怒而兴师,很有可能还会再次出现白登山被困的惨况。

应该说,刘邦在隐忍方面做得非常好。刘邦在沛县起兵,势力一直很弱,但他有自知之明,处处忍让,最后终于一统天下。俗语说:“忍字头上一把刀。”在现实生活中,做人处事能够善于忍耐,善于等待时机,是顺利走上成功之路最好的选择。

故事四:刘备后园种菜

《三国演义》中有一段刘备与曹操“青梅煮酒论英雄”的故事,这是刘备使用韬晦之策而显示人生智慧的突出例证。

那时刘备被吕布击败,不得已投奔曹操。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掌握朝廷的生杀大权,汉献帝实际上是傀儡。于是刘备常在自己住处的后园中种菜,以示“胸无大志”,甚至将他的结义兄弟关羽和张飞都瞒住了,关、张二人曾说:“兄不留心天下大事,而学小人之事,何也?”

其实刘备用的是“潜龙,勿用”之计,以此来提防曹操看破而加以谋害。在曹操面前,刘备竭力装出无所事事的样子,每天在菜园中浇水种菜,锄地松土。因为刘备知道曹操是一世奸雄,不能容忍能与他竞争的英雄存在,只有表现出胸无大志的样子,才会不引起曹操的注意,以便积蓄力量,创建霸业。

曹操何等精明?他想刘备这样志向远大的英雄突然种起菜来了,一定有什么原因。于是派许褚、张辽引数十人人园中将刘备请至丞相府,“盘置青梅,一樽煮酒,二人对坐,开怀畅饮”,演出一段脍炙人口的历史戏剧。

当时,曹操几乎明知故问,要刘备承认自己本怀英雄之志。刘备则故意拉扯旁人,先抬出最让人看不起的袁术,曹操斥之为冢中枯骨。刘备又举出袁绍、刘表、孙策、刘璋等人,唯独不提参加了董承为首的讨曹联盟的马腾和他自己。

曹操自然不满意,干脆直言相告:“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刘备所担心的是讨曹联盟之事暴露,听到曹操称自己为“英雄”,以为事情已经暴露,手中匙勺也掉在地上。为避免曹操进一步怀疑自己,只好推说是害怕雷声所致。

果然不出所料,曹操想,这样一个连雷声都害怕的人,也许根本不是什么“英雄”,反而将戒备的疑心放下。为后来刘备借讨伐袁术为名领兵出发,“撞破铁笼逃虎豹,顿开金锁走蛟龙”,奠定了成就大业的基础。

韬晦之策是精明人假装糊涂的一种策略,正确使用韬晦之策,实在是把握中国古代人生智慧的重要内容之一。在自己力量尚无法达到自己追求的目标时,为防止别人干扰、阻挠、破坏自己的行动计划,故意制造假象,虽然在表面上有许多退却忍让,却更显示人的韧性与忍辱负重的内在力量。由于极大的隐蔽性而具有极强的实效性,它往往攻其不备而出奇制胜,取得事半功倍的结果。

“吉言”

我们做人,要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就要适应外界的变化,灵活地掩藏自己,观察时机,关键时刻再出手以赢得胜利。有时的退是为了进,有时的守是为了攻,有时的抱头藏尾,是为了适时勃发。人生处世,就要通权达变,因时进退,而不能固执迂腐,盲目进取。静水深流,藏锋剑锷,含而不露乃是全身避祸之妙诀。

智慧之人都善于将自己的行动建立在切实可行的客观条件基础上,当条件不具备、时机不成熟的时候,就耐心等待机运的到来。忍耐既是一种本领,也是一种修炼。古今中外,大凡成大事者,都善于忍耐,在忍耐中生长壮大,在忍耐中寻求机会。

没有积聚足够强大的势力,就不要贸然行事,要知道水不够深大船就不能行。我们应该有意识地去培养这种隐忍处世的意志力。为了获得健美的体格,我们要不停地进行体能训练;同样,为了获得并拥有更加成功的人生,我们必须做到谨慎做人、隐忍处世。

时机不成熟,不可强出头。“强”在这里有两个意思。第一个意思是“勉强”,自己的能力还不够就勉强去做某些事。固然勉强去做也有可能获得意外的成功,但这种可能性不高,通常的结果是:做失败了,折损了自己的壮志,也惹来一些嘲笑。在别人的眼中,你的失败却是“能力不足”、“自不量力”。第二个意思是“强力”,自己虽然有足够的能力,可是客观环境却还未成熟时去做事也不好。大环境的条件如果不合,以本身的能力强力而行,会多花很多力气;周围人对你支持的程度不够,想强力做事,必会遭到别人的打压排挤,也会伤害到别人,种下仇恨的种子,冤冤相报,没完没了。

所以,当客观环境对你不利,当你处于弱势时,就很难有施展自己的空间,仿佛困兽一般。在这种情形下你必须忍耐。有些人碰到这种情形,常常任凭自己的性情,顺着自己的情绪行事,如被人羞辱了,干脆就和他们干一架;被老板骂了,干脆就拍他桌子,丢他东西,然后自动走路!不敢说这么做就会毁了人的一生,因为人生的事很难说,有时甚至会“因祸得福”、“弄巧成拙”!但没有忍性,绝对会给你的事业造成负面的影响。

事实上不能忍的人“因祸得福”者并不多,大部分人都不甚如意,总是到了中年才会感叹地说:“那时真是年轻气盛啊!”这里倒不是说不能忍的人命运不好,而是不能忍的人走到哪里都不能忍,不能忍气、忍苦、忍怨、忍骂。而总是要发作、要逃避、要抗拒,可人性丛林中哪儿都有欺人之兽呀!所以常常形势还没好转他就垮了。

生活最重要的原则是懂得如何忍耐。智慧的一半真谛即藏在其中,智者能洞穿这世间的一切,也有逃身的巧智。忍耐是一种力量,帮助我们战胜自我。还有哪一种力量能强大过心灵的智慧之力呢?能忍辱负重者,方可受天之大任,成天之大业。忍耐能带来无可估量的内心平静,而内心平静是智慧的源头,也是这世间的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