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易经智慧吉祥书
43672000000004

第4章 能够适时退让,灾祸不会缠身——系遁,有疾厉,畜臣妾吉

“原典”

六二,执之用黄牛之革,莫之胜说。

《象》曰:执用黄牛,固志也。

九三,系遁,有疾厉,畜臣妾吉。

《象》曰:系遁之厉,有疾惫也。畜臣妾吉,不可大事也。

——《易经·遁》

艮,其背,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无咎。

《彖》曰:艮,止也。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

《象》曰:兼山,艮。君子以思不出其位。

——《易经·艮》

“释义”

《遁》卦六二爻说:抓来用黄牛革的绳紧紧捆绑,这样就不能解脱了。

《象辞》说:用黄牛革绳捆绑,表示思想固执不肯改变。

《遁》卦九三爻说:被拖累而不能决然隐退,就像身染重病,情势危险。在这种情况下,蓄养奴婢或可有利。

《象辞》说:被拖累以致不能毅然隐退所造成的危险,有如被疾病折磨得疲惫不堪。蓄养奴婢则吉,意思是暂且养疾疗伤,不可贸然行动。

《艮》卦:在身体背后停止,私欲就不会缠身;两两相背行走在庭院里,相互不见对方被抑止的邪恶,肯定没有咎害。

《彖传》说:“艮”,就是抑止。当抑止时就抑止,当前行时就前行;动静适宜而不违时,抑止的道理就光辉明灿。《艮》卦大义是象征抑止,这是说明抑止适得其所,这样抑止就不致咎害。

《相传》说:两座山重叠,象征抑止;有品德的人由此自我抑止内心邪欲、所思所虑不超越本位。

《艮》卦讲的是思虑不超越本位的智慧。《艮》卦上下卦均为艮,艮是山,两山重叠,极其稳固,岿然不动,寓安重坚实之意。艮又有抑止的意思,君子由此自我抑止内心邪欲、所思所虑不超越本位。形体保持稳定状态的关键在于背部,行动保持稳定状态的关键在于内心。内心宁静,专注一物,就不受外界环境所影响。

托尔斯泰说过:“欲望越小,人生就越幸福。”物欲太盛会驱使人的灵魂变态,永不知足,精神上永无宁静,永无快乐。有时人之所以不愿退让,是因为有所系恋,为外物所牵绕。

人生在世,进就会有所取,退就必须舍去一些东西,正是这要失去一些东西,所以,没有人愿意退,也没有人想退,结果,就深陷危险之中。因此,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善于准确地把握时机适时做到进退适当,该退的时候一定要退,这样人生才不会荆棘丛生。

“事典”

故事一:长孙皇后的退让之道

李世民当了皇帝后,长孙氏被册封为皇后。当了皇后,地位变了,她的考虑更多了。她深知作为“国母”,其行为举止对皇上的影响相当大。因此,她处处注意约束自己,处处做嫔妃们的典范,从不把事情做过头。

长孙皇后不尚奢侈,吃穿用度除了宫中按例发放的不再有什么要求。她的儿子承乾被立为太子,有好几次,太子的乳母向她反映,东宫供应的东西太少,不够用,希望能增加一些。她从不把资财任情挥霍,从不搞特殊化,对东宫的要求坚决没有答应。她说:“做太子最发愁的是德不立,名不扬,哪能光想着宫中缺什么东西呢?”她不干预朝中政事,尤其害怕她的亲戚以她的名义结成团伙,威胁李唐王朝的安全。

为此,李世民很敬重她,朝中赏罚大臣的事常跟她商量,但她从不表态,从不把自己看得特别重要。皇上要委她哥哥重任,她坚决不同意。李世民不听,让长孙皇后的哥哥长孙无忌做了左武大将军、吏部尚书、右仆射,皇后派人做哥哥的工作,让他上书辞职。李世民不得已,便答应授长孙无忌为开府仪同三司,皇后这才放了心。此后的朝政官任中,长孙无忌也经常受到皇后的教导,成为一代忠良。

长孙皇后得意时不把各种好处占全,不把所有功名占满,实在是很好地坚持了适时止欲、适时退让的原则。这样,不但不会使自己招致损害,而且还使自己在未来的人生旅途中进退有据,上下自如。

故事二:范仲淹急流勇退

北宋中期,以范仲淹为代表的人物针对时弊而进行了一次改革尝试。宋仁宗为了摆脱困境,将倡导改革的范仲淹、欧阳修、王素等人调整进高层领导集团,范仲淹出任参知政事,富弼为枢密使。

九月,范仲淹呈仁宗一篇《上十事疏》:“一日明黜陟”;“二日抑侥幸”;“三日精贡举”;“四日择长官”;“五日均公田”;“六日厚农桑”;“七日修武备”;“八日减徭役”;“九日覃恩信”;“十日重命令”。所列十条经仁宗审阅后,绝大多数先后以诏书的形式颁布推行,这十项主张是“庆历新政”的主要内容。

但是,改革的几项主要内容触犯了官僚大地主阶层的政治经济利益,守旧势力不断从中进行破坏。宰相章得相唆使台谏官等,对范仲淹等人发难。怀有个人野心的夏辣手段更为卑鄙,让其女奴模仿石介的笔迹,伪造了所谓石介为富弼撰写的废立草诏。

仁宗并不信以为真,范仲淹闻讯后却慎不自安,深感改革之难,便采取了急流勇退的对策。

庆历四年六月,他以秋访为名,辞去朝职,出任陕西、河东宣抚使。后来,杜衍、富弼、陈执中均被排挤出朝,改革失败。

一朝天子一朝臣,这是封建社会常出现的现象。新旧朝代交替之际,新老皇帝易位之时,对一些人来说是进身的时机,对另一些人则是仕途的终结。进退自如是一件极好的事。军事上的进退自如意味着主动;仕途上的进退自如表现着洒脱;行路中的进退自如象征着自由。

会下棋的人都懂得“丢卒保车”。为什么?因为卒只能进,不能退,只有车才有进退自如的主动权。急流勇退有时能免遭杀身之祸,知进退之理对为官者确实重要。

《老子》第九章说:“功遂身退天之道。”物盛则衰,许多人都信奉这一点,所以在自己还没有衰退之前退下来,岂不是更好,免得被人赶下来,遭到迫害。《后汉书·李固传》记载李固“功遂身退,全名养寿,无有怵迫之忧。”北宋大臣石守信等人虽是在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的启示之下而交出兵权,但也不失为一种急流勇退的举动。范蠡在辅助越王勾践灭吴中立有很大的功劳,可是在灭吴的庆祝封赏大会上单单不见他。在助成君主的业绩后,范蠡急流勇退,乘一叶扁舟,“太湖烟波何处寻”,当他的隐士去了。

急流勇退也许不是人人所追求的,但客观事实常常告诉人们,一厢情愿是不行的,不要一味地追求进取,在有些情况下,急流勇退也许是上策。

故事三:年羹尧不知退让遭厄运

年羹尧是康熙雍正王朝的一位重臣,他祖籍安徽怀远县,后来迁到山海关,世代为清朝征战出力,立下汗马功劳,年羹尧的父亲还因功做了湖北省长官。

年羹尧早期仕途一路顺畅,1700年考中进士,入朝做官,升迁很快,到1709年已成为四川省长官,成为国家重要的地方大员。这个时期是清朝西北边疆多战事的时期,当时康熙重用年羹尧,就是希望他能平定与四川接近的西藏、青海等地的叛乱。

年羹尧当然也没有让康熙失望。在1718年参与平定西藏叛乱的过程中,年羹尧表现出了非凡才干。他当时负责清军的后勤保障工作,他熟悉西藏边疆的情况,与清军中满族、汉族将领的关系都很不错。虽然运送粮饷的道路十分艰险,但是在年羹尧的努力下,清朝大军的粮饷供应始终是充足的,从而为取胜创造了条件。因此,第二年年羹尧就被康熙皇帝晋升为四川、陕西两省的长官,成为清朝在西北最重要的官员。

这年九月,青海地区又出现叛乱。这一次朝廷任命年羹尧为主帅前去镇压。出兵前,年羹尧突然下令:“明天出发前,每个士兵都必须带上一块木板,一束干草。”将士们都不明白这是为什么,又不敢问。第二天进入青海境内,遇到了大面积的沼泽地,队伍难以通过。这时年羹尧命令将干草扔进沼泽泥坑中,上面铺上木板。这样,军队就顺利而快速地通过了沼泽。这沼泽本是反叛军队依赖的一大天险,认为清军不可能穿过沼泽,哪想到突然之间年羹尧的大军已经出现在他们面前,一时惊慌失措,很快就被打败。

又一次,年羹尧的军队夜晚宿营,半夜时突然一阵风从西边吹来,很快便停了。年羹尧发觉后立刻叫来手下将军,命令他带上几百名精锐骑兵,飞速赶往军营西南的密林中捕杀埋伏的敌人。手下来不及多想,带上兵马就去了,果然在密林中发现埋伏的敌人,便将他们全部歼灭了。

手下百思不得其解,问他是如何知道密林中有伏兵,年羹尧笑笑说:“那风一阵子就突然没了,应该不是风而是鸟飞过的声音。半夜鸟不应该飞出来,一定是受到了人的惊吓。西南十里外密林中鸟很多,所以我料定敌人在那里埋伏。”手下听了不由暗暗起敬,年羹尧之多谋善断、能征善战可见一斑。

由于年羹尧从小曾在雍正家里呆过,因而一直视雍正为他的主人,而雍正能成为皇帝,年羹尧也立下过汗马功劳,因而即位后的雍正更加信任年羹尧。西北地区的军事民政全部由年羹尧一人负责,在官员任命上雍正也常听年羹尧的意见。雍正不仅对年羹尧本人而且对他全家也很关照,年家大大小小基本都受过雍正封赏。

但是,随着权力的日益扩大,年羹尧以功臣自居,变得目中无人。一次他回北京,京城的王公大臣都到郊外去迎接他,他对这些人看都不看,显得很无礼。他对雍正有时也不恭敬,一次在军中接到雍正的诏令,按理应摆上香案跪下接令,但他就随便一接了事,这让雍正很气愤。

此外,他还大肆接受贿赂,随便任用官员,扰乱了国家秩序。他一出门威风凛凛不算,他家一个教书先生回江苏老家一趟,江苏一省长官都要到郊外去迎接。雍正渐渐对他忍无可忍。

1726年初,年羹尧给雍正进贺词时,竟把话写错,赞扬的语言成了诅咒的话。雍正便以此为借口,开始整治年羹尧。此后雍正罗列了多条罪状,将他彻底打倒。最后雍正令年羹尧自杀,年羹尧在狱中上吊而死。

由此可见,为人处世不要太过张扬,要适时退让,功成身退是人生避祸趋吉的最好选择。

“吉言”

经常听到有人感叹:唉!活得真累!这个“累”主要不是指肉体累,而是指精神之累,因为做人太难。通常人的欲望很多,真正如愿的太少,所以就很难体会到生活中本已存在的快乐。怎能不累呢?

贪欲会堵塞人的心智,蒙蔽住人的眼睛。欲望越大,人越贪婪,人生越易致祸。古往今来,在难填的欲壑中被葬送的贪婪者,多得不可计数。贪婪是欲望无止境的一种表现,它让人永不知足。永不知足是一种病态,其病因多是对权力、地位、金钱之类的贪婪而引发的。这种病态如果继续发展下去,就是贪得无厌,其结局是自我毁灭。

这个世界,物欲太无穷,而人生却太有限。一个人要想贪占天下所有的东西,灾难就要来了。做人必须要想透,人生一定要顿悟。能做到这一点,就会遇事想得开,放得下,活得轻松,过得自在。

所以,做人要善于准确地把握时机,适时做到进退适当,该退的时候一定要退。顺其自然地、平淡地看待物质的享受,得之无喜色,失之无悔色。“身外物,不奢恋”是思悟后的清醒,它不但是超越世俗的大智大勇,也是放眼未来的豁达襟怀。

善于断然退避,是一个人心怀博大、大智若愚的智慧体现。一个人,尤其是一个领导者、管理者,在客观条件不允许继续前进,或再前进时就危及自身的情况下,应当自觉地、主动地断然退避。这是保存自己的一个很重要的谋略思想,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具备较高的修养,善于克制、约束自己,缺乏一定修养的人是不可能做到这一点的。

历史和现实都一再表明,善于退与善于进具有同等的谋略价值,只善于进而不善于退的人,绝非高明之人;只有把两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加以机动灵活运用的人,才称得上高明。

隐蔽退让不是消极地避凶就吉,而是暂时隐匿踪迹待机而动。退是迫不得已的,即使退也要做到主动、自觉,不露声色,以便时机成熟时奋起继进。这种退不是逃跑,而是进的一个环节,是下一步进的准备和前奏,只有这样的退才称得上谋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