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求医不如求己:心理健康篇
43718000000053

第53章 突破困境,不轻言放弃(3)

故事一:一位少妇因车祸导致脑损伤,昏迷了两个月,该用的药都用了,该想的办法都试了,但毫无效果,很多医生认为,她成了一个植物人。但神经外科主任想做最后一次努力,便每天在病人床头播放几次病人2岁女儿的哭声和对妈妈的呼唤。一周后,奇迹出现了,这位少妇从昏迷中苏醒,并逐渐恢复了健康。

故事二:古时有个囚犯罪恶滔天,杀了一家五口,被判处了死刑,县官判他血债血偿,告知他将被以放尽血液的方式处死。当行刑时,死囚被带到一间隔音的房间里,捆绑在床上,蒙上眼睛,衙役用针头刺入他的手臂(并没有刺入血管),然后开动床下的滴水器,让他听到“滴答、滴答”的滴“血”声,使他自以为是自己的血液在一滴滴地流出。半天过后,死囚的心脏停止了跳动。

这些都是暗示的结果,也可谓是生命的奇迹。前者由于女儿呼唤声的暗示而产生了强烈的求生欲望;后者由于恐惧而导致肾上腺急剧分泌,心血管发生障碍,心功能坏死而最终死亡。

暗示对一个人的事业、婚姻、健康等均有控制性的影响。一个人若总是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并开发自己的巨大潜能,就能获得超群的智慧和强大的精神力量,就能获得成功。露皮塔的故事就是最好的例证。

露皮塔从小就智力很差,先是降级,被列入反应迟钝者之列,后来又被退学。她18岁就嫁了人,婚后生了两男一女,后来她的两个儿子被诊断为低能儿,这使她难以忍受。她决心要帮助孩子,首先自己给孩子做个好榜样,从求学做起!

她到两年制的得克萨斯南方学院去学习,同时还兼顾家务,每天两头忙。全家都赞同她新的追求,但又担心要不了多久,她就会离开学校重新做家庭主妇。

事实并不像她家人想象得那样。到第一学年末,露皮塔惊奇地意识到:自己的能力并不比别人差,自己完全有能力做得更好。于是,她除了继续在南方学院学习又在泛美大学报了课程。3年后,她取得了初级学院学位,还以优异的成绩取得了泛美大学的理科学士学位。

孩子们发现他们的母亲与众不同,因为一般美籍墨西哥母亲都不上大学。孩子们非常敬佩母亲。在母亲的鼓励下,孩子们各方面的能力提高得很快,两个儿子的学习成绩一天天地提高,自信心也不断增强,后来他们转到了正常班级学习。

1971年,露皮塔被授予文学硕士学位,又担任了豪斯登大学墨西哥美国文化研究所的理事。新的工作又促使她去攻读行政管理的博士学位,并在学习工作之余在大学任教,每周还给基督教女青年夜校上两次课。

露皮塔从未忘记孩子们。她总是挤出时间赶回家来关心孩子们的学习,到学校参加家长会,观看孩子们参加的所有体育比赛。在她的悉心关怀和引导下,三个孩子都成功了。

这个真实的故事说明,要想获得成功,首先得相信自己,并用积极的暗示开发自己的潜能,不要因为自身的某些弱点就轻易放弃,只有这样,你才能获得成功。

一个人要想成功只能靠自己。当然并不是靠出身显贵、条件优越、智能超常、机遇幸运、环境如意等等所谓有利因素,这些是靠不住的,甚至连身强力壮、时间充裕、被人理解和支持这些十分必要的条件也是靠不住的。那么,靠自己究竟靠什么?只能靠意志,靠积极的自我暗示,发展自己积极的心理态度,挖掘自己的潜能。唯有以高度的自觉和顽强的意志坚持心理上积极的自我暗示,才会突破难关,开创新局面从而显示出积极的自我暗示具有重塑新我的魔力。

当你有了问题,特别是难以解决的问题,可能让你烦恼万分,这时候,有一个基本原则可用,而且永远适用。这个原则非常简单——永远不放弃,坚持就是胜利。

放弃必然导致彻底的失败。而且不只是手头的问题没有解决,还导致人格的最后失败,因为放弃会使人产生一种失败的心理。

如果你使用的方法不能奏效,那就改用另一种方法来解决问题。如果新的方法仍然行不通,那么再换另外一种方法,直到你找到解决眼前问题的钥匙为止。任何问题总有一个解决的方法,只要连续不断地、用心地循着正道去寻找,你终会找到这个方法。

很多有目标、有理想的人,他们工作,他们奋斗,他们用心去想,他们祈祷,但是由于过多困难,他们愈来愈倦怠、泄气,终于半途而废。

怎样才能培养一种不放弃、打不败的态度,办法之一是永远不要说失败,因为如果你一再说失败,你很可能会说服自己去接受失败。

失败就是自己打败自己

有些人遭受了多次的打击和挫折,就会丧失奋发向上的激情,就会自我压制拼搏的欲望,同时封杀自己的信心和勇气,于是挫败的心理就由此产生了。

有人曾经用两种鱼做了一个实验。实验者用玻璃板把一个水池隔成两半,把一条鲮鱼和一条鲦鱼分别放在玻璃隔板的两侧。开始时,鲮鱼要吃鲦鱼,飞快地向鲦鱼游去,可第一次撞在玻璃隔板上,游不过去。于是鲮鱼又开始了第二次,第三次……一直到十几次的攻击,可是结果还是一样,它永远也吃不到鲦鱼。于是,最终鲮鱼放弃了努力,不再向鲦鱼那边游去。而让人吃惊的是,当实验者将玻璃板抽出来之后,鲮鱼也不再尝试去吃鲦鱼!鲮鱼失去了吃掉鲦鱼的信心,放弃了已经可以达到目的的努力。

其实生活中,又有多少人在犯着和鲮鱼一样的错误呢?希腊曾经有这样一个故事:自古希腊以来,人们一直试图达到4分钟跑完1英里的目标。人们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曾让狮子追赶奔跑者,但是也没能4分钟跑完1英里。于是,许许多多的医生、教练员和运动员断言:要人在4分钟内跑完1英里的路程,那是绝不可能的。因为,我们的肺活量不够,风的阻力又太大。

而当所有人都相信这已经成为一个铁的规则时,罗杰·班尼斯特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击碎了所有医生、教练和运动员的断言,他开创了4分钟跑完1英里的记录。而更令人惊叹的是,在此之后的一年中,又有300名运动员在4分钟内跑完了1英里的路程。

由此可见,人的潜能和拼搏的欲望完全可以被一次次的挫折扼杀。回到鲮鱼的故事中,我们看到了最可悲的是,玻璃板隔开的不只是一次弱肉强食的自然法则,而是把心灵的行动欲望和进取精神抹杀了,而这种抹杀的元凶却是自己。生话中的挫折随时会有,随处可见,关键看你怎样对待。

一个对生活,对自己失去期望的人,永远不会成功。而一个懂得改变,顺势而生,笑对挫折的人,才会最终把成功拥在怀中。

曾有一次,著名的小提琴家欧利·布尔在巴黎举行一场音乐会,他小提琴上的A弦突然断了,可是欧利就用另外的那三根弦演奏完那支曲子。“这就是生活,”爱默生说,“如果你的A弦突然断了,就在其他三根弦上把曲子演奏完。”

人最怕的就是胡思乱想自我设置障碍,因为这会让你失去理智,往往会误入歧途。如果你常在心中对自己说:这样做可能不对,万一失败了怎么办。结果还没去做,就失去信心了,而结局肯定会比你想像的还要糟。

在这样的心理的支撑下,许多人常走进一种“自我失败”的思维模式中。在我们现时的生活中,也有许多人会对自己做出一系列不利的推想,结果就真的把自己置于不利的境地。

很多时候,一个人的苦乐成败,不在于外物的左右,而在于自己的心态和看待世界的角度,如果你用悲伤的眼光看待生活,那么你的生活就会暗无天日;如果你用乐观的眼光看待世界,那么你就会发现,生活到处充满成功的喜悦。

曾经有一个心理学教授面见过这样一个姑娘。她衣衫不整、蓬头垢面,但长得很美,而她的美却被邋遢的外表掩盖了。姑娘成熟了,而心理却很幼稚。

教授跟她聊天,她似听非听。教授沉默了一会,突然问她:

“孩子,你难道不知道你是个非常漂亮、非常好的姑娘吗?”

这句问话,使姑娘美丽的大眼睛里放射出一缕亮光。她慢慢抬起头来,久久盯着老教授那布满皱纹的善良面孔,一丝深沉的笑容浮现在她的脸上,如同沉梦方醒,看到了新的天地。

“您说什么?”姑娘惊喜地问。

“我说你很漂亮、很好,可你自己却不知道自己是个漂亮的好孩子。”

姑娘那秀丽的脸上呈现出了舒心的微笑。这样的话她从未听到过,平时充塞她耳际的除了同学们的数落、嘲弄,就是母亲的谩骂。因而,她自己也就破罐破摔了。

教授拉着姑娘的手说:“孩子,今晚我和我的夫人要去剧院看芭蕾舞剧《天鹅湖》,特请你陪我们一块去。现在还有两个小时的时间,如果你愿意,请你回去换换衣服。我们在这儿等你。”

快到时间了,教授听到一阵文雅的、轻轻的敲门声。打开门,他惊呆了:一身晚会的盛装衬托出一位出水芙蓉般的少女,两道如月股的细眉下是一双动人的眼睛,抬起来亮闪闪,低下去静幽幽;那富有表情的面庞,使她显得那么聪明伶俐,体态那么苗条健美。她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都是那么文雅、自持、适度。教授简直认不出她就是刚才那位邋里邋遢的少女了。从此,姑娘变了,变得自爱而奋发,后来成了一位著名的舞蹈艺术家。

是教授的一句话改变了姑娘吗?不完全是,最根本还是姑娘来自于内心的改变。心灵黯淡的人,往往容易养成不自知的心态,而要保持一颗活跃的开放之心,就必须在富有自信心的同时解决自己的心理阴霾。改变我们思考的重点,从我们所没有的想到我们所拥有的,不要在心灵上被自己打败。

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

古人说“人生得意须尽欢”,而人生失意时也不能停下脚步,也应该积极进取。历史上许多伟人,许多有成就者,都有过失意的时候,但他们都能失意不失志,都能做到胜不骄,败不馁。

司马迁因李陵一案而官场失意,被施宫刑,但他没有被打垮,反而成就了他“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传世之作。

蒲松龄一生梦想为官,可最终也没能如意,但他是幸运的,因为他能及时反省,能及时调转人生的航向。如果他不能及时省悟,便不会有留芳后世的《聊斋志异》问世,他的大名也不会永载史册。

美国最伟大的总统之一林肯曾有过两次经商失败、两次竞选议员失利的经历,但他最终还是得到了成功女神的垂青,成为美国历史上与华盛顿齐名的伟人。试想,如果他在经商失意时不能及时省悟,不能及时易辙,那他可能连成功的门都摸不着。

人生的失意并不可怕,失意时只要能及时省悟,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你就会从此踏上另外一条通往成功的大道,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赢得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

住在英国南特郡的凯恩斯,给他的朋友写了一封信,后来这封信在互联网上广为流传。

很小的时候,考入剑桥就是我的理想。为了这个理想,我倾注了自己全部的心血。我所付出的巨大努力使我坚信在剑桥一定有我的一席之地,根本不可能发生意外。然而巨大的失望出现了。得知没有被剑桥录取的消息后,我觉得整个世界都粉碎了,觉得再没有什么值得我活下去。我开始忽视我的朋友,我的前程,我抛弃了一切,既冷淡又怨恨。我决定远离家乡,把自己永远藏在眼泪和悔恨中。

就在我清理自己物品的时候,我突然看到一封早已被遗忘的信——一封已故的父亲给我的信。信中有这样一段话:“不论活在哪里,不论境况如何,都要永远笑对生活,要像一个男子汉,承受一切可能的失败和打击。”

我将这段话看了一遍又一遍,觉得父亲就在我身边,正在和我说话。他好像在对我说:“撑下去,不论发生什么事,向它们淡淡地一笑,继续过下去。”

于是,我决定从头再来。我坦然面对失败,并从中汲取营养。我一再对我自己说:“事情到了这个地步,我没有能力改变它,不过只要心存希望,我就会有美好的生活。”现在,我每天的生活都充满了快乐,尽管没有进入剑桥,尽管后来我又遇到了若干次的失败。我已经明白:笑对失败才是对失败最大的报复,而一味的哭泣只能让失败愈加嚣张。今天,这种积极的心态已经给我带来了巨大的成功。

厄运会给人以打击,带来损失和痛苦,但也能使人奋起、成熟,从中得到锻炼。我们可以换一个角度看待厄运,那就是——厄运既有消极的一面,也有积极的一面。

大化学家汉弗莱·戴维在分解钾、钠等碱金属的时候,经过几个月紧张危险的实验,在最后一次实验中,发生了意外爆炸,他的脸被炸伤,左眼也失明了,但却获得了最后的成功。后来他说:“感谢上帝没有把我造成一个灵巧的工匠,我的最重要的发现来自失败给我的启发。”戴维是从失败之树上摘取了胜利之果,伴随着不断的失败,他得到了成功。

富兰克林当年的电学论文曾被科学权威不屑一顾,皇家学会刊物也拒绝刊登;第二篇论文又遭到皇家学会的一阵嘲笑。他的论文被朋友们设法出版后,因论点与皇家学院院长的理论针锋相对,遭到这位院长的人身攻击。但富兰克林没有被挫折所吓倒,没有放弃自己的科学信念,而是更积极地投入实验,以实践来证实自己的立论。他冒着生命危险进行了风筝攫电的有名实验,终于获得了成功。于是,他的著作被译成德文、拉丁文、意大利文,得到了全欧洲的公认。

水激石则鸣,人激志则宏。厄运的另一面其实就是幸运。试想,如果没有那些失败和挫折,没有那些曲折和苦涩,我们也许还不会取得我们已经取得的那些成功。

不妨利用改不掉的怯懦

避免或逃脱责罚是人类的一种本能。在“有利”与“不利”两种形势的抉择中,多数人都会选择趋吉避凶。通过各种“免罪”行为,人们可以暂时逃脱责罚,保持良好的自身形象。但是逃脱并不是一种正当的行为,它本身就代表一种怯懦。在成功的道路上,怯懦心理是一块绊脚石。

美国心理学家麦迪逊在他的名著《心理疾病》中说:“病态心理中,最隐秘而又最严重的是怯懦心理。”然后他又用科学的语言描述说:“怯懦有许多层次,自下至上,越来越严重。它的层次依次是:失惊、恐怖、震骇等活跃情态,到惶恐、不安等沉静情态。”

有时一个人表面装出不屑一顾的样子,实则是因为骨子里的懦弱,没有面对挑战的勇气,没有承担责任的真诚。一个人的成功,需要具备的要素中有一条很重要,就是勇敢无畏。作为普通人,不可能因祸得福、一举成名,但如果活在担忧惊恐中,一天到晚愁眉不展,一天到晚惊声尖叫,看见这个心虚,看见那个害怕,那他的生活就会很累,也可能导致一辈子不成功。

法国思想家拉罗什福科说:“软弱甚至比恶行更有害于德性。”一个人如果发现自己身上有这种心理缺陷,就要设法克服它,或者合理地利用它,使自己变成一个勇敢的人。

事实上,一个人如果患上了怯懦这种心理疾病,首先要做的是不要由此而自怨自艾。即使明知这种怯懦是使自己人生活、工作中失败的“罪魁祸首”,也不要因此自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