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辽朝那些事儿
44405700000029

第29章 不堪一击的渤海老相

当渤海国不顾自身腐朽不堪的事实,竟然主动攻击契丹的辽州时,阿保机的长子耶律倍就适时向父亲提出建议,他请求阿保机带军队攻灭渤海国,并提出精心准备的征讨计划,阿保机对于大儿子制定的这一套军事计划非常的满意,哪个父亲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出息,阿保机也不例外,他高兴自己的事业又有了一个优秀的接班人。

但是,阿保机认为当前,契丹国的前期军事准备工作还没有做好,而且契丹国的西部边境还不太稳定,吐谷浑、党项、阻卜等部落还是时叛时降,不如先讨伐这些不臣服的部落,打打容易的对手,让契丹战士练一练手,再消灭渤海也不迟。

公元924年,阿保机带兵亲征阻卜、吐谷浑、党项,结果战争出奇的顺利,这些西部小部落,政治经济军事远落后于契丹人,阿保机带军队竟然一直打到甘肃甘州,擒获甘州回鹘都督,甘州回鹘可汗一见势头不对,为保住国家,主动朝见阿保机,双方订立盟约,甘州回鹘承认契丹宗主国地位,从阿保机时开始,中国河西走廊的各地方政权和外蒙古各部落,也学甘州回鹘的样子,纷纷派出代表,前来归顺契丹国。从此时起,契丹的西部国土就达到中国西北广大地区,阿保机的这次西征,契丹国获得了西北许多部族首领长期的效忠,壮大了契丹国的声势,又锻炼了队伍,可谓一举双得。

在西征获胜后,阿保机认为征服渤海国的时机终于成熟了,他就召集契丹臣民集会,在集会上,阿保机即兴发表战前动员演讲,俗话说:好汉长在嘴上,好马长在腿上,阿保机皇帝不愧为一个优秀的表演艺术家,他知道要消灭一个国家,哪怕它已经腐朽不堪,也不那么容易,关键在于提升自己军队的士气,他声泪俱下的忽悠部下和臣民道:渤海国是契丹国的世仇,早在李尽忠、孙万荣时代,渤海国和契丹本是亲如一家的兄弟,但是后来,渤海靺鞨人,竟然为了一点大唐的赏赐,背信弃义,出卖了契丹,在渤海建国后的几百年来,渤海国一直在帮助大唐欺负契丹民族,渤海人是契丹人的世仇,世仇没报,他时刻不能忘记。契丹国的将领和臣民哪架得住阿保机的顿忽悠和鼓动啊,各个义愤填膺,战士们擦拳磨掌,准备报仇雪恨。

阿保机见契丹人的情绪被调动起来了,抓紧这个热乎劲,举行出征仪式,杀青牛白马祭祀天地。公元925年,阿保机亲率大军开始东征渤海,皇太子耶律倍、次子德光、赵思温、康默记、韩知古、韩延辉等大臣全体出动,从阿保机带的这些大臣随军出征来看,即使渤海国当时已经腐朽不堪,但是,阿保机在思想上还是非常重视他的对手。

阿保机首战选在渤海西南部的扶余城,就是今天吉林农安县,扶余城在渤海在西部的门户,也是渤海的故都,在扶余城这里,他的军队没有碰到什么抵抗,渤海军队经过几百年的和平,几乎不知道打仗的事情了,有的人甚至不知道如何拉弓骑马了,稍一接触,契丹人就攻下扶余城,在入城后,阿保机在儿子耶律倍的建议下,留觌烈军属与四弟寅底石守扶余城。

阿保机抓住战机,命契丹惕隐、四弟安端和前北府宰相萧阿古只等为先锋,率一万骑兵先行进军渤海国王城忽汗城。渤海国王大諲巽听说重镇扶余城失守了,他终于从自己大国的迷梦中醒来,坐卧不安,急忙派出自己的股肱大臣,渤海老相带领3万人马出征,援助扶余城。

当契丹的先头部队在惕隐安端和前北府宰相萧阿古只等率领下,离开扶余城不远,就与渤海老相的军队相遇,渤海军队当时基本上都是步兵,而契丹人清一色都是骑兵,前锋阿古只身边才有骑兵五百人,但是,渤海步兵无论武器装备和冲击力还是速度,要和契丹骑兵相比,根本不在一个档次上,契丹的骑兵,大部分是全身披挂的重装骑兵,他们身披重甲,手持长矛和大斧,连马匹都披上皮革和铁叶子,契丹骑兵就相当于战场上的坦克,在战场上无情碾压着渤海步兵,3万人被500名契丹骑兵兜着屁股打,他们被撵的上天无路入地无门,渤海老相见好汉不吃眼前亏,他也在阵前投降。

我觉得文化这种东西,如果太昌盛了,既是好事也是祸事,就像渤海的民众日常只知道学文,不知道习武,在面对外敌入侵时,就不可能有实力,保家卫国,渤海国如此,中原的各个政权也如此,渤海国之所以惨败,就是被海东文化盛国的名声所累,渤海上层贵族担任军事指挥官,他们只知道儒家诗书礼教,而忽视了军队的训练和建设,长期以来,积累的积弊,在此次契丹东征中集中表现出来。所以,我们现在讲强国练兵一刻不能放松,建设强大的军事强国,不是没有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