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辽朝那些事儿
44405700000047

第47章 南北官制

随着燕云十六州的归属契丹,契丹国内的民族成分也在发生变化,燕云十六州是汉族人占多数的地区,它的入辽,改变过去契丹国内,以契丹族人和奚族人为主体的民族构成,变成现在以汉族人为主体的民族构成,燕云十六州是封建的州县行政管理体制,这也区别于契丹腹地部落管理制度,燕云十六州的封建经济高度发展,是典型的农耕文明,幽州还是北方一座较大的城市,而契丹人都是游牧民族,虽然有少量耕地,但是只能算是对于游牧经济的补充。

对于这些新的情况,耶律德光从统治者的角度,进行了思考,韩延徽、韩知古等汉族大臣,也不时对耶律德光进行了劝导和指点。耶律德光决定仿照中原后晋的一整套汉族官制,来改造契丹,加上原来阿保机时期确立的官制,终于使契丹的官制在部分汉化的过程中,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民族官制,适应了国家的发展。

随着契丹的统治区域不断扩大,耶律德光为了更好地治理不同民族的事务,就制定了“因俗而治”的原则,形成了北、南两套完整的官制。即北面官制和南面官制。

北面官制,即管理契丹族的官制,官吏一律用契丹族人,它掌握契丹国最高的军政事务,也是契丹的最高权力机关。之所以称为北面官,是因为辽国有崇拜太阳的习俗,喜欢向东,而且以左为上。这样,辽王的大帐就面向东方,而北面就是左,也就是契丹族官吏的办公地点,所以叫北面官。

在北面官中,又分为几种类型:北面朝官,北面御帐官,北面皇族帐官,以及北面诸帐官和北面宫官。

北面朝官,是契丹官制的主要机构,在北面朝官中又分为南北两个不同的部门,如北枢密院管兵部,南枢密院管吏部。这和总的南北面官制很容易混淆,应该分清。在北面朝官中,南北枢密院是辽国的最高行政机构,分别掌管军政和民政,也通称为北衙和南衙。

北面朝官中还有北南枢密院中丞司,掌管纠察检举百官。北南宰相府也参与军国大事,类似于汉族官制中的参知政事。另外,还有契丹大惕隐司,它掌管皇族的政教事务,设置夷离毕院,掌管断案、刑狱,敌烈麻都司掌管礼仪。最后在百官之上还设置了一个没有实际职务的大于越府,只是一个荣誉称号,和汉族太师的称号差不多。但一般人很难得到大于越的称号,整个辽代也只有三个人得到过。

北面御帐官,它也有许多下属机构。例如侍卫司,负责皇帝御帐的护卫。北南护卫府,负责北南两个枢密院的护卫工作。

北面皇族帐官,阿保机的后裔、阿保机伯父的后裔、阿保机叔父的后裔、阿保机兄弟们的后裔共四个系统的皇族,分别设立有职权的营帐,叫做四帐皇族,地位很高。北面皇族帐官也有分支机构,大内惕隐司就专门掌管四帐的政教事务。

北面诸帐官,这是为阿保机部落之外,即皇族之外的其他有地位的部族设立的机构,如契丹族遥辇氏,渤海王族大氏等,一方面是表示恩宠,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有效地控制。

北面宫官,主要掌管契丹宫廷一些日常事务,相当于内务府。

和北面官相对应的就是南面官,在辽太宗得到十六州之后,进一步完善了汉族的官制,仿效唐朝的官制,设立三省六部等一整套治理机构。以此来招徕汉族人,管理汉族人的事务。南面官主要由汉人来担任,契丹人也有在南面官中任职的,他们被称为汉官,也穿汉服。南面官由于办公的营帐在辽国王大帐的南面,所以称为南面官。南面官的地位略低于北面官,汉人能做北面官者极少,而契丹人做南面官者很多,做南面官无论汉人和契丹人均被称为汉官。

南面官中的分支机构有:汉人枢密院,阿保机的时候叫“汉儿司”,其他有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御史台、翰林院等

在地方官制当中,契丹也是两套制度并存,就是部族制和州县制,契丹人和其他游牧民族用部族制,而汉人和渤海人则使用唐朝时用的州县制,也有节度使,全国分为5个道,道相当于现在的省级单位,道下有州,州有州刺史,县有县令,均沿用唐宋之制。

在耶律倍投奔后唐之后,耶律德光又趁机整顿了东丹也就是原来渤海国的行政制度。先让耶律倍的妃子主持东丹政务,然后采取措施加强了对东丹的控制。东丹国在原先并不是辽中央政权直接管辖的地区,东丹是个亲王的封国,东丹王对于本地的事务可以全权管理。他可以自己建立年号和国号,而且有权直接和外国交往。对于宰相以下的官员可以自己任免。在耶律倍走后,辽太宗就在东丹国设立了中台省,派遣官吏到那里参与政务管理,从而加强了对东丹的控制。

契丹的地方行政组织,还有一种“头(或作投)下军州”。这种州,都是由辽的宗室、外戚、大臣和所属部族首领中立有战功的人,以其所分得的或所俘获的人口设置的。大的州都修建城廓,被俘获的汉人和渤海人,大部分安置在适宜于农耕的地区,有技艺的则令其从事手工业。这些从事农耕的人,一方面要向头下军州的贵族交纳实物地租,另外还须向辽政府交纳课税。城市里的商税,除酒税交给辽政府外,其他均归头下军州的贵族所有。头下军州的官吏除节度使以外,都由各州的贵族委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