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辽朝那些事儿
44405700000048

第48章 被愚弄的两个卖国贼

辽太宗耶律德光完成了对契丹国内行政体制的一系列改革之后,契丹经济逐渐发展,百姓安居乐业,但此时,契丹在政治制度上,还依然是个奴隶制占主导地位的国家,对外要求掠夺更多的奴隶和财富,是契丹贵族们的阶级本性所决定的。

因此,在对外关系上,契丹统治阶层内部始终有两种不同的声音,第一种声音是以太后述律平为代表的保守派,他们坚持要求以草原为基地,发展草原游牧经济,不轻易出兵参与中原战争;第二种声音是以耶律德光为代表的激进派,他们希望南下掠夺更多的奴隶、牲畜、财富,最好是占领中原,当中原的最高统治者,这两种声音,两个派别激烈交锋,争吵不断。

述律后曾对儿子德光说:“如果汉人做契丹王,行吗?”

耶律德光说:“不行。”

述律后又说:“那你为什么非要当汉王呢?”

耶律德光说:“石重贵忘恩负义,我不能容忍。”

述律后又劝他:“你就是得了汉地也不能久留,万一有什么意外,后悔就来不及了。我们有西楼羊马之富,我们已经很快乐了”。按照述律平的想法,契丹人生来就是放马,牧羊,是游牧民族,即使占有了中原,中原的生活方式,契丹人也习惯不了,又何必冒着危险去争夺中原呢

但是,中原汉地富饶的土地,巨大的财富,这么一个花花世界,对于从小就在游牧民族中生活的耶律德光来说,无疑是具有巨大诱惑力的。作为契丹奴隶主的总头领,他只要有机会,就会出兵中原,掠夺资源。

公元945年,耶律德光又和群臣一起商议南下中原的计划,他考虑到前两次出兵失败的教训,他们也认识到后晋的军事实力还很强劲,如果采取硬拼的方法,达到的效果不一定好。于是耶律德光制定出一个诱敌深入的计策,希望引诱后晋军队主动到北边来打仗,然后契丹集合主力骑兵,将后晋主力一举歼灭,这样中原可一战而定。

按照计划,耶律德光先授意契丹国边境上的瀛洲太守渤海人高牟翰,给后晋皇帝写了一封诈降书,诈降书里高牟翰谎称,渤海国被契丹灭亡后,渤海人在契丹国内过得很不如意,他本人也经常受到契丹贵族的欺辱,因此他想率领队伍投奔后晋,还要献出自己镇守的瀛洲作为见面礼。

后晋皇帝石重贵接到高牟翰诈降书后,他信以为真,大喜过望,自从后晋两次战胜契丹军队之后,原来笼罩在他心理上那种契丹不可战胜的想法,已经烟消云散,他转而错误地认为契丹军队不堪一击,石重贵不顾国内正遭受天灾人祸的现实困难,借此次高牟翰投降的机会,幻想出兵,能够轻松地收复燕云十六州,从而进一步赢得国内民众的拥护,巩固自己的执政地位。

但是要派大军北伐,可不是件小事,军队的主帅必须的是自己最靠得住的人,否则那一发生变故,自己后悔不及。石重贵在诸将中挑了又挑,选了又选,最后还是觉得自己的姑父,那位贪婪残暴的杜重威最为可靠,于是他任命杜重威为北面行营征讨使,统领十万大军,讨伐契丹,石重贵在出兵诏书中声称:要先取河北瀛、莫二州,然后平定关南,收复幽燕,消灭和荡平契丹。从这份诏书中,我们可是看出石重贵是非常自信的,但是人都说:盲目的自信就是自大,此次出兵的结果,反而葬送了自己的后晋,是他做梦也没有想到的。

后晋十万大军在杜重威率领下祭旗北征,当时正好是盛夏时节,天气炎热,老天不作美,大雨下了六十多天,古代的道路不像现在的柏油道路,都是土路,道路泥泞不堪,马匹都陷在泥中,后晋的士兵在泥水中艰难行进,怨声载道,苦不堪言。

杜重威一行好不容易到了河北广晋,在这里他和等候在那里多时的大将李守贞会师,他们领兵继续北进,但是我说过主帅杜重威是个贪婪而又无能的小人,对于这次侄子让他率军出征,杜重威又自己的阴谋,他打算利用军权在握的机会,见机行事,到了河北与契丹人联络,取得契丹人的支持,他也学姐夫石敬瑭的样子,篡夺侄子的江山,尝一尝一回皇帝的滋味。他是怀着这个目的领兵出征的,虽然他领着十万大军,但他觉得石重贵的开封城里还有部分禁军,如果以后我发动兵变攻打开封,会遇到抵抗,不如利用这个机会,将开封的禁军全部骗出来归自己统领。想到这个毒计,杜重威

请求自己的侄子石重贵给他再增加一些兵力,但他又怕侄子不同意,于是,让他的妻子,石重贵的姑姑,后晋大长公主--石公主,亲自到开封找石重贵要兵。

守卫开封的后晋大部分禁军都被派出去和杜重威一起攻打契丹了,开封早就快成了一个空城,皇帝石重贵实在派不出人来了,要说人家石重贵到底是个好侄子,一见到姑姑哭天抹泪的,他怎么会知道杜重威要害自己,他一咬牙,连自己身边守卫皇宫的几百个侍卫都派出去增援杜重威了,只希望他能早日传来捷报,占领幽州城。

杜重威带领十几万大军,磨磨蹭蹭地来到河北瀛州城外,他满以为瀛洲太守高牟翰会杀牛宰羊来欢迎他,可是当后晋大军要到达瀛洲城下时,他远远一看,只见瀛洲城门大开,城里寂若无人,杜重威不由的暗暗惊疑。当下他下令在城外扎营,派遣侦骑四往探听,得到的情报却是几天前,契丹太守高漠翰,早就带着士兵撤退了,不知去向,杜重威一看契丹人跑了,胆子顿时壮起来了,他命令马军排阵使梁汉璋,带二千骑兵从后面追赶契丹人。

梁汉璋也属于有勇无谋的武夫,他追到南阳务,一时之间四周伏兵四起,喊杀连天,原来高漠翰的逃跑,是耶律德光早就定下的一个计策。契丹人早就在南阳务埋伏好了主力部队,梁汉璋和他的二千多人一头扎进埋伏圈,契丹人一顿箭雨,后晋骑兵全军覆灭。

杜重威本来胆子就小,一听梁汉璋战死了,吓得他连契丹大军的面都不敢见,连夜带兵跑到南边的恒州。当行军到恒州中渡桥时(桥梁位于滹沱河中流),契丹士兵早已上桥扼守,后晋军队与契丹展开桥梁争夺战,契丹士兵焚烧大桥退走,与后晋军夹河列营对峙。

杜重威与契丹军队隔河对峙,他不敢出兵,整天就知道喝酒取乐,根本不关心军队和战事。随军而来的磁州刺史李穀给他献计策:大帅,大军与恒州相距不过咫尺。若多用三股木放在水中,在木头上堆上沙土,就可以立刻搭成浮桥,咱们在与恒州城里的士兵取得联系,里应外合,就能打退契丹军队。李穀讲的确是退敌良策,大家都认为是好主意,但是给杜重威讲,无疑和聋子说话,他内心早就做好的谋反的准备,这个正确的意见,他根本听不进去,也不想听进去。

耶律德光见杜重威久不出兵,知道杜重威软弱无能,就派大兵从正面轮番进攻晋营,以吸引后晋军兵注意力,暗中派遣大将萧翰,领骑兵百人和步卒数百,潜渡滹沱河上游,绕到后晋军后面,成功切断了后晋军队粮道。

萧翰骑兵途中遇着不少给后晋军队运粮的后晋老百姓,就把他们抓起来,在老百姓的脸上刻上黑字,把他们放走,后面运粮的老百姓们看到前面运粮的人脸上都被契丹刻上字了,谁还敢给后晋运粮,都吓的扔掉粮食转头跑了,杜重威的军队粮道被掐断了。

在开封的后晋皇帝石重贵听到这个消息,他急忙派出几波联络人到杜重威大营进行联系,但都被契丹给抓了俘虏,契丹对于后晋国内的情况,可以说一清二楚,耶律德光命令加紧围困杜重威军队,杜重威与外界的联系被彻底切断,杜重威见到自己被困,正好的此前自己的预想一致,就打算带领全军投降契丹。

可就在杜重威准备投降时,他手下一名大将王清憋不住了,他哪里知道主帅的心理活动,此前连日不出战,后晋士兵都很有怨气,王清认为长此以往,对后晋士气很不利,他主动求见主帅,对杜重威提出,自己愿意率领二千步军为前锋,为后晋夺桥开路,作为主帅,对于部下的这个请求,没有理由拒绝,杜重威表面答应了,王清率军攻下了中渡桥,二千多人过了河到了河的北岸,契丹大军把王清团团包围,王清派出多名士兵突围,去找杜重威求救,可杜重威就是不发救兵,王清现在才觉察到了杜重威的阴谋,他伤心的对部下讲:杜重威握有重兵,但是却坐观我们受困而不援救,这是他必有异心。我们一定要以死报国啊!

士兵们看到王清玩命了,都很感动,没有一个胆怯的,到了日暮时分,依然与契丹酣战不息。后来,契丹的生力军赶到,王清与部下全部战死,滹沱河对岸的后晋军人看到自己的同胞被杀,士气低落。

在当天的夜里,杜重威密遣自己的心腹钱往契丹营中接洽请降事宜。耶律德光非常高兴,想不到自己不费吹灰之力,就白的十几万军队,他早就摸清了中原这些当官的心理了,许诺将来得到中原,就立杜重威为帝,杜重威这个卖国贼深信不疑。

杜重威担心自己的卖国行径,手下众将不服,于是就在自己的帅帐中,秘密埋伏刀斧手,白天,他以商量军情为名召集大家开会,当大家兴致勃勃来到帅帐,杜重威脸色凝重地突然告知他们,自己要率军投降契丹的消息,众将都没有想到主帅会这么干,大家非常惊讶,但是,看到杜重威铁青的脸色,还有大帐里面的刀斧手,都不敢言语。

后晋军士还都不知道内幕,此刻,大家列阵在军营外,摩拳擦掌,等待决战。杜重威走出大帐外,告诉士兵现在兵尽粮绝,我要带领你们投降契丹,全军十万将士听到后,都痛哭起来,声震原野。

广大爱国官兵被可耻的卖国贼杜重威给出卖了,他的侄子石重贵总以为这位至亲骨肉的姑父,不会出卖他,但是关键时刻恰恰是自己的姑父出卖了自己,贪腐的杜重威除了钱和权利之外,没有什么能打动他的无耻的灵魂。

据史书记载,在杜重威率军投降的第二天,老天似乎也在发怒,浓雾弥漫,耶律德光进了后晋军营,他又拿出愚弄赵延寿的把戏,他让买过则杜重威穿上褐色袍腹,又让另一个大汉奸赵延寿也穿上褐色袍腹,他指着两个卖国贼,对后晋军队表示:夺取中原后,谁功劳最大,我就立谁为中原皇帝,耶律德光的目的自然就是让他们两个卖国贼给自己卖命干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