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论纲
44878300000012

第12章 中国特色的革命之路(4)

第三节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一、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

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这是中国革命的特点之一。首先,这是由中国社会的特点决定的。在资本主义各国,有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度,无产阶级可以通过合法斗争的形式,利用议会讲坛,组织工会和教育工人,开展经济的和政治的罢工,积蓄力量,准备最后推翻资本主义。因此,在那里,主要的斗争形式是合法的、非流血的。而与资本主义各国不同,中国不是一个独立的民主国家,在内部没有民主制度,而受封建压迫;在外部没有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压迫。因此,无议会可以利用,无组织工人举行罢工的合法权利。因此,革命斗争不可能是和平的,不可能经过长期合法斗争以进入起义和战争,而必须是武装的,斗争的主要形式是战争。1923年2月京汉铁路大罢工的失败,充分证明了单纯的合法斗争不可能取得胜利的道理。

其次,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帝国主义和国内的封建势力连为一体,反革命统治经验极为丰富,他们都懂得“有军就有权,战争解决一切”的基本点,有庞大的军队,对人民实行独裁恐怖统治,对中国革命实行武装镇压。面对武装到牙齿的残暴的反动统治,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决不能赤手空拳,只能而且必须拿起枪杆子。“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斗争的经验告诉我们:在中国,离开了武装斗争就没有无产阶级的地位,就没有人民的地位,就没有共产党的地位,就没有革命的胜利。

第三,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革命的敌人异常强大,相对而言,革命的力量还比较弱小,要战胜他们,必须经过较长期的积蓄力量,逐步改变敌强我弱的形势,这就决定了中国革命不仅要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而且要夺取革命的胜利,必须要经过长期的曲折的斗争。

中国的革命武装必须和民众相结合,武装与民众相结合,首先必须是和农民群众相结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本质上是农民革命,这主要是由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中国革命的长期性所决定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农民土地问题,农民是反帝、反封建的主力军。中国革命的敌人是异常强大的,这决定了中国革命的长期性和残酷性,中国共产党要积蓄和锻炼力量,并避免在力量不够的时候和强大的敌人作决战,就必须领导农民,把落后的农村建成先进阵地。人民军队的建立和发展是依靠农村、依靠农民、依靠根据地的建设的。

人民战争以人民军队为骨干,以革命根据地为战略基地。

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但并不意味着中国共产党可以放弃或忽略其他形式的斗争形式。在长期的革命战争的同时,党始终积极开展民众运动,开展在敌占区、国统区的工作,这些工作对于武装斗争起到了配合的作用,成为中国革命的又一条战线。

二、农村包围城市的中国革命道路

1928年到1930年间,毛泽东先后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反对本本主义》等文章,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的理论。后来,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战争和战略问题》、《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等着作中,对革命道路的理论又作了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1.近代中国国情规定了中国革命发展道路的特殊性

在近代世界革命历史上,无论是资产阶级革命还是无产阶级革命几乎都发生在大城市(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都十分集中的地方)。中国近代的革命也曾一度在大城市进行,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在南昌、长沙、广州等大城市组织了武装起义,但都未能获得预计的成功。为什么西方革命的“城市中心论”的经验在中国却屡试不爽呢?这是由中国特殊的国情决定的。中国是一个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封建农业经济国家,散落的农业文明、“重农抑商”的传统政策和文化严重阻碍了以手工业、商业为主的商业城市的兴起,中国的城市多是统治阶级的政治中心,而非经济中心。占优势的农业文明使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力十分有限,城市依赖农村存在,而农村却可以凭借自然经济不依靠城市而生存(尽管自然经济已遭到破坏,但在农村仍占优势)。中国工业经济不发达,城市中的工人数量有限,而农民占全国人口的大多数。所有这些都决定了中国革命绝不能照搬西方“城市中心论”的经验,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道路。

2.“工农武装割据”是实现农村包围城市的必由之路

“工农武装割据”是指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土地革命为基本内容,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战略阵地的三者紧密结合。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就要求党在农村建立巩固的根据地。根据地的巩固与发展离不开农民的支持,要获得农民的支持,就必须废除农村的封建土地所有制,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这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一个主要内容和一项基本任务。只有进行土地革命,消灭封建土地所有制,才能广泛动员和组织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群众参加武装斗争,巩固和扩大农村革命根据地;只有建立革命武装,进行武装斗争,才能有效地开展土地革命,保卫根据地的发展;只有建设巩固的农村革命根据地,才能使土地革命有坚实的基础,武装斗争才有可靠的依托。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是有机的统一体。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和根据地建设,既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内容和主要形式,也是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3.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基本依据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可能性有:

第一,中国是帝国主义间接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大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地方性农业经济占优势,农村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可以不完全依赖城市。这就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经济条件。地方性农业经济和帝国主义划分势力范围的分裂剥削政策,又造成白色政权的长期分裂和战争,削弱了白色政权的统治势力,因而红色政权能够在四周白色政权包围中产生和坚持。

第二,中国红色政权首先发生在受过国民革命影响、有过高涨的革命群众运动的地方。这些地方都曾经建立过党的组织和工农群众组织,开展过轰轰烈烈的反帝反封建斗争,这里的群众有较高的政治觉悟和一定的斗争经验。

第三,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社会的基本矛盾没有解决,而且日益激化,这些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决定了全国革命形势将继续向前发展,将有利于红色政权的建立和巩固。

第四,相当力量正式红军的存在是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中国共产党已建立了一支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这是使革命根据地能够存在和发展的中心支柱和根本保证。

第五,共产党组织的有力量以及它的政策的正确,是保证红色政权能够长期存在和发展的最重要的主观条件。大革命失败后,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共产党人,在领导创建工农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斗争中制定了一条正确的政治路线和一系列巩固和发展根据地的方针政策,保证了农村革命根据地能够战胜敌人的进攻,日益发展、壮大起来。

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必要性是:

第一,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内无民主,外无民族独立,没有任何合法斗争的可能。为了战胜武装的内外反动派,中国人民只有拿起枪杆子,开展武装斗争。武装斗争在中国革命斗争中有特殊的重要性,它是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是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优点之一。

第二,中国革命的敌人异常强大,他们长期占据着中心城市,而广大农村则是其统治的薄弱环节。因此,必须把革命的重心放到农村去,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作为发展革命、促进革命高潮,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战略基地。

第三,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民是革命的主力军,土地革命是中心内容。

中国武装斗争的实质就是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战争。无产阶级要领导革命取得胜利,就必须派遣自己的先锋队深入农村,发动农民,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

三、人民军队建设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是一支无产阶级性质的、具有严格纪律的、同人民群众保持亲密联系的新型人民军队。这支军队的唯一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人民军队建军原则的基石和人民军队一切行动的出发点,也是人民军队生存的基础和力量的源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通过人民军队的三大任务体现出来的,这三大任务是打仗、做群众工作和筹款(后改为生产)。

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人民军队建设的一个根本原则。毛泽东强调:我们的原则是党指挥枪,而决不容许枪指挥党。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通过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的领导来实现的。在思想上就是加强党对军队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教育,克服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在政治上通过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军队指出正确的政治方向,提高军队的政治觉悟。人民军队政治工作的原则是官兵一致、军民一致、瓦解敌军和宽待俘虏。在军队内部实行政治、经济和军事三大民主,以保证党的政治路线的正确执行。在组织上,人民军队必须绝对服从党的命令,听从党的指挥,为此,军队必须执行严格的纪律。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制定保证了党的组织领导的实现。

毛泽东研究了中国革命战争的规律和特点,总结了中国长期革命战争的经验,提出了充分依靠广大人民群众,以人民军队为骨干,建立农村根据地,采用独特的战略战术进行人民战争的思想。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是毛泽东领导中国革命的一个重要思想,他指出: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只有依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他还强调:“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这是真正的铜墙铁壁,什么力量也打不破的,完全打不垮的。”

要取得人民战争的胜利,还必须制定和执行正确的战略战术原则。在战略战术关系上,毛泽东提出在战略上要藐视敌人,在战术上要重视敌人。他还根据中国革命的特点,总结革命战争的经验,提出了一整套的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原则,主要是在战争全局上,坚持积极防御的战略思想,以游击战、运动战为主要作战形式,以集中优势兵力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适时进行战略转变。游击战、运动战、阵地战是中国革命战争的三种基本形式,不同的阶段重点不同。游击战一般只作为辅助性作战形式,但在中国革命战争中却具有特殊的地位。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把游击战争提高到了战略地位。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总结了人民革命战争特别是解放战争的经验,提出十大军事原则,阐明了人民战争战略战术思想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它的核心是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十大军事原则的提出,使人民解放军的作战指导思想更加系统化、理论化。这是毛泽东军事思想在新时期的伟大发展,是对马克思主义军事科学的杰出贡献。

第四节 革命统一战线

一、革命统一战线是战胜敌人的重要法宝

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要在全世界实现共产主义,它只能解放全人类,最后才能解放自己。因此,无产阶级政党在解放运动中实现自身团结统一和争取联合广大同盟军,建立和发展统一战线是革命的一个重大战略和策略原则。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就发出了“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号召。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中指出:农民是重要的力量,无产阶级不与农民阶级联盟就不可能取得革命的胜利。“若没有这种合唱,它在一切农民国度中的独唱是不免要变成孤鸿哀鸣的。”列宁在领导俄国革命的实践中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统一战线思想,提出了全世界无产阶级和被压迫民族联合起来的口号;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为反对主要敌人,不仅要依靠基本劳动群众,还要尽最大努力,利用敌人间的矛盾,争取一切可能的同盟者,尽管有些同盟者是暂时的、动摇的、有条件的,以此建立有不同阶级、阶层参加的统一战线,去打击最主要的敌人,一步一步地取得胜利,最后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