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的全面发展”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本质论
在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从未停止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探索。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指出,人的全面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是马克思、恩格斯对共产主义本质特征的一个重要概括。它不仅是人们追求的价值目标,而且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人既是社会关系的主体,也是社会关系的产物,人的发展受到社会发展的制约,又是社会发展的目的和归宿。在以对物的依赖和对人的依赖占统治地位的社会里,人不可能获得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只有到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人的发展不再依赖于对人或物的依附关系,而是依赖于社会的协调和全面进步,“每一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将人的全面发展归为社会主义的本质,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也符合马克思以人的发展来划分社会形态的三阶段论。人的全面发展必然要求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不仅要求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而且要求政治、文化等方面与之协调发展。这种认识使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潜隐的对政治和文化的要求明显地体现出来,从而弥补了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历史局限性,使社会主义建设的价值体系从以物的价值为主转向物质与精神并重的综合价值观,是对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继承、丰富和发展。它是针对中国当前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提出的,是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需要的,是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和发展,对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第三节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一、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发展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条基本原则。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力是生产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生产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人类历史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归根到底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结果。资本主义之所以必然灭亡,就在于其生产关系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最终成了生产力发展的障碍;社会主义之所以取代资本主义,就在于它能够适应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无产阶级革命的基本出发点,就是“剥夺剥削者”,消灭已经成为生产力桎梏的资产阶级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使生产力得到解放和发展,使社会成员都能获得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社会主义作为较之以往任何社会更高级的社会形态,理应有更高的生产力水平作为它的物质基础,拥有比资本主义更高的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由于现实的社会主义并不是像马克思、恩格斯所设想的那样首先在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实现,而是首先发生在经济落后、生产力不发达的东方国家,社会主义制度一开始就建立在生产力比较落后的基础上,因此,发展生产力的任务显得尤为迫切。列宁在十月革命后指出:“无产阶级取得国家政权以后,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需要就是增加产品数量,大大提高社会生产力。”(《关于工会在新经济政策条件下的作用和任务的提纲草案》)1956年,毛泽东在谈到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时明确指出,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他强调指出:“我们的根本任务已经由解放生产力变为在新的生产关系下面保护和发展生产力。”所以,邓小平指出:“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
我们讲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要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这就要求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所以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他还论证了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的合理性问题。针对“文革”中所谓的批判“唯生产力论”、改革开放后“姓社姓资”的问题,他指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致富不是罪过,因为“社会主义财富属于人民,社会主义的致富是全民共同致富”。
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成果是属于人民的,生产力总是同一定的生产关系相联系,受到一定生产关系甚至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影响和制约,生产力发展的一般规律也会由于特定生产关系的影响而呈现出特殊的表现形式。马克思揭示了现代机器大工业条件下生产力发展的规律:生产中物的要素与人的要素之比必然增长,即数量越来越少的劳动将推动数量越来越大的生产资料。这一规律在资本主义方式下的具体表现就是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平均利润趋向下降。生产力的发展一方面会导致生产关系的变革,另一方面它又为一定的生产关系服务。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由于基本制度关系的制约,生产力发展的成果是属于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同时也促进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促进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完善和发展。
发展生产力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社会形态的演进是以生产力发展水平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社会的产生、发展,共产主义的实现,都离不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的必要性、合理性、优越性,归根到底都要通过生产力的发展体现出来。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客观依据就在于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可提供更大的空间去发展生产力。但是,现实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生产力水平普遍低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如果社会主义国家不在经济、技术和劳动生产率方面赶上和超过资本主义,那么,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发展和最终胜利将是不可能的。
早在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就指出:劳动生产率,归根到底是保证新社会制度胜利的最重要最主要的东西。邓小平明确指出:“在无产阶级专政的条件下,不搞现代化,科学技术水平不提高,社会生产力不发达,国家的实力得不到加强,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得不到改善,那么,我们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就不能充分巩固,我们国家的安全就没有可靠的保障。……把我们的国家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强国,才能更有效地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对付外国侵略者的侵略和颠覆,也才能比较有保证地逐步创造物质条件,向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前进。”社会主义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逐步消灭贫穷,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否则,社会主义怎么能战胜资本主义?——不努力生产,经济如何发展?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优越性如何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共产主义是人类最美好的社会,向共产主义过渡,这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共产党人为之奋斗的远大目标。
而共产主义是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的。共产主义是没有人剥削人的制度,产品极大丰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按需分配,没有极大丰富的物质条件是不可能的。要实现共产主义,一定要完成社会主义阶段的任务。社会主义的任务很多,但根本一条就是发展生产力,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体现出优于资本主义,为实现共产主义创造物质基础。只有当社会生产力有了高度发展,社会财富像泉水一样涌流的时候,劳动者的智力和体力才能得到全面发展,劳动才不再是谋生的手段而成为人们生活的第一需要,社会主义才能完成向共产主义的过渡。
发展生产力是解决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根本手段。中国是在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基础上,没有经过资本主义充分发展而展开社会主义建设的,它意味着社会主义的“理想形态”与社会主义的“现实形态”存在着巨大的差距,生产力十分落后。建国后,面对“一穷二白”的国情,毛泽东也曾致力于发展生产力。党的八大对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务做出了基本正确的判断:
中国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这一矛盾的实质,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的情况下,就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来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但是,由于受到“左”的思想影响,八大的路线未能得到贯彻。正如邓小平所说的,毛泽东在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上的重大失误,就是忽视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是说他不想发展生产力,但方法不都是对头的。“大跃进”、“人民公社”的做法严重违背了经济发展的规律,“以阶级斗争为纲”,把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视作是整个社会主义历史时期的主要矛盾,在各个领域大搞阶级斗争扩大化,所谓“抓革命,促生产”,其结果是造成了生产力的巨大破坏,国民经济的严重损害,使我们同世界发达国家差距越来越大。
这些教训是十分深刻的。邓小平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特别是毛泽东在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问题上的是非得失的基础上,在重新审视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态势,对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各方面矛盾进行深刻分析之后,提出: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必须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否定之否定的过程。
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低下,直接影响着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制约着教育、科学、文化等各项事业的发展,因而成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主导方面。要解决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必须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搞好经济建设。只有圆满地完成发展生产力这个根本任务,才能圆满地解决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的社会,它不仅要建设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建设高度的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所有这些,都有赖于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所以,“我们的政治路线,是把四个现代化建设作为重点,坚持发展生产力,始终扭住这个根本环节不放松”。
二、发展才是硬道理
1992年,邓小平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着名论断,阐明了发展对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重大意义。
首先,发展是解决国内各种矛盾,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现实的社会主义是一个充满矛盾的社会,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出现了许多新的矛盾,原有的矛盾也呈现了新的特点。能否正确、有效地处理这些矛盾,关系国内的安定团结、社会的长治久安,关系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而解决这些矛盾的最根本的途径是发展生产力,发展经济,使各种矛盾在经济发展的更高层次上得以解决。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带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全面发展,才能促进科学、教育、文化等各项事业的全面进步,才能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基本素质,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国内各种矛盾,维护社会稳定。“能否真正顺利地实现大陆和台湾的统一,一要看香港实行‘一国两制’的结果,二要看我们经济能不能真正发展。
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其次,发展是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社会主义是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制度,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的基础和支柱,只有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社会主义制度才能得到巩固和发展。要争取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最根本的一条就是在发展经济和民主政治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世界在发展,“周边一些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比我们快,如果我们不发展或发展得太慢,老百姓一比较就有问题了。”只有加快发展,社会主义才能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人民才能真正拥护社会主义,才能说服那些不相信社会主义的人相信社会主义,也才能更好地巩固社会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