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着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这次大会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是与加快推进现代化相统一的目标,符合我国国情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符合人民的愿望,意义十分重大。为完成党在新世纪新阶段的这个奋斗目标,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发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各地各部门都要从实际出发,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努力实现这个目标。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得更快一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上,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可以肯定,实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我们的祖国必将更加繁荣富强,人民的生活必将更加幸福美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将进一步显示出巨大的优越性。
二、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符合中国国情
由于受客观条件的制约,“分三步走”的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为了尽快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我国必须以较快的速度发展经济。因为,“低速度就等于停步,甚至等于后退”。怎样尽快发展中国经济呢?邓小平认为,“要善于把握时机来解决我们的发展问题”。也就是说要善于排除不利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因素,最大限度地利用一切有利因素,把握时机使国民经济迈上一个新台阶。邓小平语重心长地指出:“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现在,周边一些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比我们快,如果我们不发展或发展得太慢,老百姓一比较就有问题了。”“我们不抓住机会使经济上一个台阶,别人会跳得比我们快得多,我们就落在后面了。”机遇是客观存在的,在机遇面前,各国和地区都是平等的,谁抓住机遇谁就能走在别人前面,谁错失机遇谁就落后。历史证明了这一真理。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了持续二十多年的高速增长的“经济奇迹”,其重要原因之一是日本抓住了防务由美国提供,军费直线下降,美国侵朝、侵越战争对日本54亿美元“特需订货”,国际贸易体制自由化等有利时机,引进技术,扩大出口,迅速成为经济强国;亚洲“四小龙”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抓住世界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和国际资本市场资金供给比较宽松的机会,大量吸引外资与外国先进技术,实施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以国内产品替代进口品,进而大力发展出口工业,实现了经济持续高速增长,跨入了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行列。
我国在经济发展史上则有许多次与发展机遇失之交臂的惨痛教训。13世纪宋元之际,由于持续的战乱,刚刚出土的资本主义萌芽就被扼杀在摇篮之中;17世纪明清之际,中国又由于战乱,错失了发展机遇,使中国在走向资本主义和现代化的发展竞争中,比西方国家落后了一大截;18世纪后期,中国正处于“乾隆盛世”,而在英国则发生了以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为标志的工业革命。当时的清政府夜郎自大,闭关锁国,以不变应万变,把现代工业和正常的国际贸易拒之门外,终于落在了世界各国的后面。到了19世纪中叶,经历了鸦片战争惨败后,一批仁人志士在中国引发了一场戊戌变法,试图走上一条强兵富国道路。然而在以慈禧太后为首的腐败清政府的疯狂反扑下,终于没有出现类似日本在明治维新后的经济发展格局,错失追赶西方列强的机遇。1911年辛亥革命后,军阀混战,又葬送了在孙中山先生三民主义旗帜下变法图新、振兴民族经济的发展机遇。
解放以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我们一直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政治运动接二连三,尤其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经济秩序处于混乱状态;在经济发展战略上,盲目照搬前苏联的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搞闭关锁国;在体制模式上,崇尚“一大二公”,大搞平均主义,从而没有抓住在20世纪50年代发生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和60年代末发生的第四次科技革命后世界性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机遇,国民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拉越大。
1.我国面临有利的发展机遇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邓小平通过否定“两个凡是”和肯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恢复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方针,高举改革开放的旗帜,充分利用国内外各种有利条件,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
为了实现“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加快中国的经济发展,邓小平指出:“从现在起到下世纪中叶,将是很要紧的时期”,“要抓住机会,现在就是好机会。我就担心丧失机会。不抓呀,看到的机会就丢掉了,时间一晃就过去了。”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们面临以下有利的发展机遇。
机遇之一: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不可逆转的趋势,我国可以充分利用这一持久和平的国际大环境专心致志地发展本国经济。邓小平在展望未来国际形势时指出:“争取比较长期的和平是可能的,战争是可以避免的。”和平因素的增加和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使我们有可能集中精力发展本国经济。邓小平指出:
“毛泽东同志在世的时候,我们也想扩大中外经济技术交流,包括同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经济贸易关系,甚至引进外资、合资经营等等。但是那时候没有条件,人家封锁我们。后来‘四人帮’搞得什么都是‘崇洋媚外’、‘卖国主义’,把我们同世界隔绝了。毛泽东同志关于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思想,给我们开辟了道路。我们坚持反对帝国主义、霸权主义、殖民主义和种族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关系和经济文化往来。经过几年的努力,有了今天这样的、比过去好得多的国际条件,使我们能够吸收国际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经验,吸收他们的资金。这是毛泽东同志在世的时候所没有的条件。”因此,“我们一定要根据现在的有利条件加速发展生产力,使人民的物质生活好一些,使人民的文化生活、精神面貌好一些”。机遇之二:多极化趋势取代了原来的美苏两极争霸世界的格局。随着苏东剧变,美苏对峙的两极世界格局已经瓦解。同时,一些区域性政治经济联盟正在形成,如欧盟共同体、美加自由贸易区、加勒比共同体、东盟等,第三世界各国在国际舞台上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中国在国际上也成为重要的一极。邓小平敏锐地指出:“现在世界发生大转折,就是个机遇。”这个转折表现为“美苏垄断一切的情况正在变化……所谓多极,中国算一极。”世界政治与经济多极化格局的形成,使我国可以发挥大国优势,利用多极力量之间各种客观存在的矛盾,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和经济活动,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争得一个有利的环境。
机遇之三:国际经济秩序的演变为我国扩大对外开放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国际分工新格局的形成使国与国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不仅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需要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管理与资本,而且发达国家的发展也依赖于发展中国家的市场。发展中国家的市场萎缩,发达国家的出口就会受到很大影响。邓小平指出:“南方得不到适当的发展,北方的资本和商品出路就有限得很,如果南方继续贫困下去,北方就可能没有出路。”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有13亿人口,市场潜力十分巨大,西方发达国家对此都垂涎欲滴,谁都不愿放弃这块“肥肉”。因此,我国可以充分利用西方各国急于打开中国市场以刺激本国的经济增长和减少失业率的急切心情,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以中国巨大的潜在市场吸引更多的国外资金和技术,加快我国的经济发展。邓小平指出:“要扩大对外开放,现在开放得不够。要抓住西欧国家经济困难的时机,同他们搞技术合作,使我们的技术改造能够快一些搞上去。……这是一个战略问题。”机遇之四:世界经济中心正逐步移向太平洋沿岸地区。太平洋时代的到来,为我国加速经济发展提供了非常难得的机遇。随着导致经济增长因素的变化,世界经济中心在逐步移动。在古代农业文明时代,拥有“四大发明”的中国及其他文明古国处于世界经济中心;在中世纪商业文明时代,拥有先进航海术的地中海国家处于世界经济中心;在近代工业文明时代,工业革命的发源地英国处于世界经济中心;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布雷顿森林会议确立了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中心地位,随着“金元帝国”的建立,世界经济中心逐步西移到大西洋地区。20世纪60年代以来,环太平洋地区的经济迅速增长,日本、亚洲“四小龙”的经济增长奇迹,东盟各国的奋起直追,8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使太平洋沿岸国家和地区的国民生产总值之和占全世界国民生产总值的44%,世界经济中心开始由大西洋沿岸向太平洋沿岸转移。邓小平指出:“所谓‘亚洲太平洋世纪’,没有中国的发展是形不成的”,而“下个世纪中国是很有希望的”。因为中国正处于西太平洋地区的中心地带,这一有利的战略位置对于中国经济的腾飞具有不可估量的战略意义。
机遇之五:新技术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尤其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为我国缩短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提供了机遇。在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益成为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一国的国际竞争力直接与其科技水平相关。科技上的每一项重大突破都可能引发产品的附加价值更高的新产业的出现,从而使产业结构发生革命性的变化。随着生物工程技术和以电子计算机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人类社会正步入一个以知识资源为最重要因素的经济时代。新技术革命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对我国这样一个以传统产业为主的发展中大国既是一个挑战,又是一个机遇。邓小平指出:“下一个世纪是高科技发展的世纪。”“现在世界的发展,特别是高科技领域的发展一日千里,中国不能安于落后,必须一开始就参与这个领域的发展。”因为,如果我们能抓住这一时机,积极引进、消化国外先进技术,同时实现技术创新,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为突破口,改造传统的产业结构,实现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就有可能加快我国的经济增长,追赶西方发达国家。这种可能性已为日本、亚洲“四小龙”等创造的经济奇迹所证明。
机遇之六:良好的国内政治经济形势为我国今后进一步加快发展步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经济实力大大增强,为进一步的经济发展与体制改革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同时,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民主化进程不断加深,政治稳定,从而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政治条件。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建国后特别是近二十年来我国已经形成可观的综合国力。改革开放为现代化建设创造了良好的体制条件,开辟了广阔的市场需求和资金来源,亿万人民新的创造活力进一步发挥出来。”邓小平认为,“从根本上说,手头东西多了,我们在处理各种矛盾和问题时就立于主动地位。”
2.抓住机遇和利用机遇
当加快我国经济发展的机遇出现后,关键是要善于抓住机遇和利用机遇。邓小平对于如何抓住这一难得的好机遇提出了若干重要的原则。
第一,必须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埋头苦干,把中国的经济建设搞上去。邓小平一再强调,抓住机遇就必须一心一意地搞现代化建设。“始终扭住这个根本环节不放松,除非打起世界战争。”为了集中精力搞建设,我们既不要搞政治运动,也不要搞无谓的争论。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说:“不搞争论,是我的一个发明。不争论,是为了争取时间干。一争论就复杂了,把时间都争掉了,什么也干不成。不争论,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经济特区、承包制、股份制等的试行,一开始也有争论,但实践证明这些改革措施对于推进我国的市场化进程起到很大作用。如果只争论,不试验,就把发展机遇耽误了。同时,为了搞好国内的经济建设,我国在国际舞台上“不当头”。邓小平指出:“我们要利用机遇,把中国发展起来,少管别人的事”。“第三世界有一些国家希望中国当头。
但是我们千万不要当头,这是一个根本国策。这个头我们当不起,自己力量也不够。当了绝无好处,许多主动都失掉了。”这样才能腾出时间和资源,实现“三步走”的经济发展战略。
第二,必须要继续解放思想,实行全面的改革开放。出现了发展经济的好机遇,如果思想禁锢,以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的思想方法处理经济发展与体制改革中出现的新问题,就会放不开手脚,丧失机遇。因此,抓住机遇,就必须实行全面的改革开放。因为,只有“坚持改革开放才能抓住时机上台阶”,“根本的一条是改革开放不能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