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论纲
44878300000031

第31章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1)

第一节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目标和步骤

一、分“三步走”的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振兴中华,实现现代化是百余年来中国人民的历史愿望。中华民族曾有过辉煌的历史,在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但是,进入近代以来,由于封建统治者的愚昧、保守,愈来愈落后了,19世纪中叶,终于被已经进入工业社会的西方国家用坚船利炮撞开古老帝国的大门。从此,中国人民备受外国列强欺侮凌辱,沦为半殖民地。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仁人志士为了实现民富国强,前仆后继,写下了可歌可泣的历史篇章。但这些努力,由于封建统治和外国列强的破坏,都落空了。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实现了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独立,结束了百年屈辱的历史,才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了条件。新中国诞生前夕,我们党就提出了把农业国变成工业国,实现国家现代化的构想。建国初期几次提出实现现代化的任务,并列入中共八大通过的党章中。1964年召开的第三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具体确定了“在20世纪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的奋斗目标;1975年,邓小平主持起草的四届人大政府工作报告重申了在20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目标。

然而,由于指导思想上的偏差,“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政治运动又使我国丧失了很多发展机遇。只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作为中国现代化建设与经济体制改革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怀着“深深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的赤诚之心,率领全党和全国人民响亮地提出了“发展是硬道理”的口号,制定了切合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及实施这一战略的基本纲领、政策、实施步骤,从此我国真正走上了通向四个现代化的康庄大道。

1.制定经济发展战略的基本出发点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制定经济发展战略的基本出发点。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还比较低,尽管在资源总量及经济总量指标方面名列世界前茅,但人均占有量仍居世界平均水平之下。我国的主要资源除了钨、稀土的人均占有水平较高及钛、锌达到世界平均水平外,其他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淡水、林地、森林蓄积量、铜、镍等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能源、耕地、铁矿等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二分之一。由于历史和体制的原因,我国的传统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很大比重,服务业不发达。要在一个人口基数大、人均资源占有量与人均收入水平低的条件下转换经济结构,实现工业现代化,将会面临许多困难。因此,选择一个适合中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选择了一种以强调数量增长和以外延方式为主的封闭型经济发展模式,并先后于1956年、1964年和1978年提出过三个现代化战略。尽管这三个战略的实施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弊端日益明显。例如,农轻重比例严重不合理,高积累、高投入与低效益、低产出相联系,重积累、轻消费使人民得到的实惠不多,区域发展失衡,资源浪费严重,经济发展呈大起大落的格局等。邓小平在剖析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弊端时明确指出,我国的现代化实际上从1958年开始到1978年的二十年是被耽误了,“主要是太急,政策偏‘左’,结果不但生产力没有顺利发展,反而受到了阻碍”。

2.“三步走”台阶式发展战略

邓小平正是在总结以往发展战略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台阶式发展战略。“我国经济发展分三步走,20世纪走两步,达到温饱和小康。21世纪用三十年到五十年时间再走一步,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邓小平“三步走”发展战略思想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的发展与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而逐步成熟和具体化的。这一战略主要包含以下要点:

首先,战略目标是实现四个现代化,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强国。邓小平在1979年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明确指出:“我们当前以及今后相当长一个历史时期的主要任务是什么?一句话,就是搞现代化建设。能否实现四个现代化,决定着我们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邓小平又提出了现代化的量化目标,即到20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的战略目标。他说:“我们提出四个现代化的最低目标,是到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这是1979年12月日本前首相大平正芳来访时我同他首次谈到的。所谓小康,从国民生产总值来说,就是年人均达到八百美元。”到了80年代中期,邓小平进一步规划我国下一个世纪的发展目标。他指出,到20世纪末,中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将达到800美元~1000美元,那时候我们叫小康社会,“更重要的是,有了这个基础,再过五十年,再翻两番,达到人均四千美元的水平……中国是个中等发达的国家了”。

其次,提出了“分三步走”的战略步骤。邓小平在1987年会见西班牙客人时明确提出了“分三步走”实现战略目标的台阶式发展战略。他说:“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我们制定了一系列新的方针政策,实践证明这些方针政策是正确的。但毕竟我们只是开步走。我们原定的目标是,第一步在八十年代翻一番。以一九八〇年为基数,当时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只有二百五十美元,翻一番,达到五百美元。第二步是到本世纪末,再翻一番,人均达到一千美元(问:为什么翻两番已经达到,人均GDP没有达到?)。实现这个目标意味着我们进入小康社会,把贫困的中国变成小康的中国。那时国民生产总值超过一万亿美元,虽然人均数还很低,但是国家的力量有很大增加。我们制定的目标更重要的还是第三步,在下世纪用三十年到五十年再翻两番,大体上达到人均四千美元。做到这一步,中国就达到中等发达的水平。这是我们的雄心壮志。目标不高,但做起来可不容易。”最后,发展战略的重点。邓小平认为,实施“三步走”经济发展战略的重点,“一是农业,二是能源和交通,三是教育和科学”。因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能源和交通是支撑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

3.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方针

邓小平提出的“分三步走”经济发展战略是对建国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个方面经验教训进行的科学总结,它必然成为我国今后制定现代化建设战略蓝图的指导方针。

第一,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证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过去我们也一直在谈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但主要从生产关系上把握,甚至把“一大二公”说成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表现。其实,社会主义制度比资本主义制度更优越、更先进的根本表现是,能够用比资本主义高得多的速度来发展经济。邓小平在谈实现“三步走”发展战略目标的意义时明确指出:“如果达到这一步,第一,是完成了一项非常艰巨的、很不容易的任务;第二,是真正对人类作出了贡献;第三,就更加能够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社会主义只有创造出更高的生产率,才能充分体现其优越性。邓小平指出:“中国能不能顶住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压力,坚持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关键就看能不能争得较快的增长速度,实现我们的发展战略。”第二,经济现代化是整个社会全面现代化的基础与保证。邓小平认为:“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要在经济上赶上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在政治上创造比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更高更切实的民主,并且造就比这些国家更多更优秀的人才。”但在整个现代化进程中,经济现代化始终处于中心与基础的地位。邓小平指出:“现代化建设的任务是多方面的,各个方面需要综合平衡,不能单打一。但是说到最后,还是要把经济建设当作中心。离开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就有丧失物质基础的危险。其他一切任务都要服从这个中心,围绕这个中心,决不能干扰它,冲击它。”因此,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实现全面现代化的基础,“三步走”的经济发展战略正是体现了这一指导思想。

第三,一切从实际出发,实现现代化不能急于求成。在通向现代化的征途上存在着众多的困难,因为,“中国科学技术落后,困难比较多,特别是人口太多,现在就有十亿五千万,增加人民的收入很不容易,短期内要摆脱贫困落后状态很不容易。

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不能把目标定得不切实际,也不能把时间定得太短”。在这方面我国却付出了高昂的代价,从“大跃进”到“洋冒进”都说明了欲速则不达的道理。邓小平在总结以往的教训时告诫我们:“建国以来我们犯的几次错误,都是由于要求过急,目标过高,脱离了中国的实际,结果发展反倒慢了。”因此,制定切合实际的经济发展战略是至关重要的。

第四,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是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重积累、轻消费,片面追求增长速度,忽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三步走”发展战略的根本目标很清楚,那就是消灭贫穷,走共同富裕的道路。邓小平指出:“我们奋斗了几十年,就是为了消灭贫困。第一步,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就是不穷不富,日子比较好过的水平。第二步,再用三五十年的时间,在经济上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使人民生活比较富裕。这是大局。”第五,只有坚持改革开放,才能为实现“三步走”发展战略创造必要的体制条件。邓小平指出:“特别要注意,根本的一条是改革开放不能丢,坚持改革开放才能抓住时机上台阶。”“改革的意义,是为下一个十年和下世纪的前五十年奠定良好的持续发展的基础。”因为只有改革传统的计划体制,逐步完成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才能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党的十三大,用党的文件形式把邓小平“分三步走”的经济发展战略构想确定下来。党的十四大再次肯定了基本实现现代化必须“分三步走”的战略决策,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近期和长远的三个奋斗目标。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再次确认了邓小平的“三步走”发展战略部署。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经过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我们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

必须看到,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我国生产力和科技、教育还比较落后,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还没有改变,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尚未扭转,贫困人口还为数不少;人口总量继续增加,老龄人口比重上升,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增大;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我们仍然面临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经济体制和其他方面的管理体制还不完善;民主法制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巩固和提高目前达到的小康水平,还需要进行长时期的艰苦奋斗。

综观全局,21世纪头二十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根据十五大提出的到2010年、建党一百年和新中国成立一百年的发展目标,我们要在21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这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关键阶段。经过这个阶段的建设,再继续奋斗几十年,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十六大报告制订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

(1)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城镇人口的比重较大幅度提高,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2)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基层民主更加健全,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

(3)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文盲。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