哕,又称呃逆,有虚、实之分,实证呃逆多因寒、热、饮、瘀、气滞、食滞所致,其呃声响亮有力,连续发作。虚证呃逆多见于脾肾虚寒、胃阴不足,其呃逆时断时续,呃声低长,气虚无力。实证呃逆与虚证呃逆又可相互转化,实证呃逆如因失治、误治,损伤脾胃可转化为虚证呃逆;虚证呃逆如饮食不当,或复感外邪,或影响水液输布,皆可转化为暂时的实证或虚实夹杂证。因此,本病总由胃气上逆动膈所致,治宜辨证论治,胸闷纳呆者,加谷芽、麦芽以健胃助化;胃气大虚,不思饮食者,加太子参、山药以健脾益气;腰酸足软者,加山茱萸、胡桃肉以滋肾纳气;气从脐下逆奔而上者,改用六味地黄丸。
呃逆病因虽有不同,但正如《景岳全书·呃逆》中所说:“致呃之由,总由气逆。”胃气上逆动膈即见呃逆,故治疗呃逆的基本原则是和胃、降逆、平呃。针对其病位则宜和胃,针对其病势则宜降逆平呃,这一基本原则贯穿于呃逆证治的始终。然而和降之法,各有不同,有的用丁香、吴茱萸、良姜、生姜汁等散寒以降逆,有的用柿蒂、竹茹等辛凉以降逆,有的用旋复花、陈皮、厚朴、沉香等顺气以降逆,有的用代赭石重镇以降逆,凡此种种,皆立意于和胃降逆之中,逆气平则呃逆可止。
《证治汇补·呃逆》谓本症“治当降气化痰和胃为主,随其所感而用药。气逆者,疏导之;食停者,消化吸收之;痰滞者,涌吐之;热郁者,清下之;血瘀者,破导之;若汗吐下后,服凉药过多者,当温补;阴火上冲者,当平补;虚而夹热者,当凉补”。论述比较详细,临床值得参考。
呃逆日久不愈,诸药罔效,此即《医林改错·呃逆》所谓“血府血瘀”,宜用血府逐瘀汤,并谓:“一见呃逆,速用此方,无论轻重,一副即效。”
由上可见,呃逆在临床发病中有重要的意义,是胃肠功能改变的重要指征,应详辨其病因,才能对证有效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