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胃肠病辨治心法
45006000000045

第45章 肠道病禁防闭门留寇——祛邪务尽法

急性泄泻及痢疾的治疗,中西医联合用药很快都能控制症状,但对于久泄不愈或病情缠绵的慢性患者,就应究其原因,查明病机。临床实践证明,此病多为祛邪末尽,闭门留寇所致。如秦皇士在《症因脉治》中记载:“古云:大肠受病,则气凝注而成白痢;小肠受病,则血凝注而成赤痢;大小肠均受病,则赤白相杂。即《经》曰:肠下血,肠下白沫,肠下脓血。诸条皆以肠字为主,先生论中,脱却肠字本题,而独重于脾肾。而脾泄、肾泄,脏气不足,内伤之虚,脏证也。夏秋之痢,胃肠受邪,外感之实,腑证也。内伤不足,外感有余,二者天壤,先生言言牵带脾肾,妄存温补固涩,横格胸中,致有初痢胃肠壅滞,热郁于内,反见外寒兼化之象,误认虚寒,妄施温补,证重者为害非轻,证轻者迁延变重。”

人体的消化吸收是一个有序的、动态的生理过程,如果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发病,邪气未尽,均可作用于任何一个局部影响全身的气机升降,导致脾胃升降功能的再次失常而发病。大肠为“传导之官”,小肠为“受盛之官”,前者司“变化”,后者主“化物”,一旦肠腑发生病变,必然“变化”无权,“化物”少能,于是曲肠之处形成积滞。因此,对急慢性泄泻、痢疾,有邪必先祛邪,祛邪宜早,祛邪务尽。对于邪滞日久,留恋于肠壁,用药宜量大力宏,直达病所,中病之后,衰其大半,应重新调整方案,或减轻药量或扶正祛邪并用,这样才可不留后患,禁防余邪未净,或宿积未净,病邪又生。所以,在常规用药的基础上,用升麻、槟榔之品,升清而降浊;用紫苑配桔梗,一升一降,开上而达下;用瓜蒌和五灵脂,活血而祛邪;用晚蚕砂、五灵脂通下邪毒。还可用六一散,祛邪从小便而去,或用败酱草、生薏仁解毒排脓。如此毒邪必去,正气来复,疾病向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