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门部溃疡是难治之疾,在治疗过程中,用药一定要合理合法,否则易导致药物性幽门梗阻。幽门部梗阻产生的主要原因为幽门部溃疡,发病率为5%~10%,须借助外科手术治疗,但费用高,副作用大,患者较难接受。
幽门梗阻属于中医“胃反”的范围,中医认为幽门部梗阻,不但与胃本身的病变关系密切,而且与肠的功能状态,如肠的蠕动、通畅程度有关。程门雪在《金匮篇解》中提出“胃反”的病机是“幽门不通,上冲吸门”。张仲景在《金匮要略·腹满病篇》中有这样的描述:“脉弦者,虚也,胃气无余,朝食暮吐,变为胃反。”即苦寒攻下,损伤胃阳,土虚木乘,胃阳不足,不能腐熟水谷,而成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食不化的“胃反”证。“跌阳脉浮而涩,浮则为虚,涩则伤脾,脾伤则不磨,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名曰胃反。脉紧而涩,其病难治。”则是指胃阳虚浮,胃失和降,脾阳不足,脾失健运。脾胃两虚,不能腐熟水谷,运输精微,反逆于上而出。同时还强调肠道功能减退即“脾约证”亦是形成“胃反”的原因之一。
对于“胃反”的治疗,张仲景有其独到之处。“胃反,吐而泻,欲饮水者,茯苓泽泻汤主之。”认为本病为中阳不足,饮停于胃,渴欲饮水,以助水邪,愈饮愈吐,用五苓散去猪苓加生姜、甘草温胃止呕,化饮利水。“胃反呕吐者,大半夏汤主之。”治以和胃降逆,补虚润燥,药用半夏二升、人参三两、白蜜一斤。上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和蜜扬之二百四十遍,煮取二升半,温服一升,余分再服。人参益胃生津,半夏降逆开痞而止呕吐,白蜜杨之二百四十遍,使甘味散入水中,水与蜜融为一体,以润大肠而通腑气,腑气通则胃气降,胃气降则水谷得以转输,饮食正化,病可望愈。
结合《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篇》:“跌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坚,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麻子仁二升、芍药半斤、枳实一斤、大黄一斤(去皮)、厚朴一斤(去皮)、杏仁一升(去皮尖,熬别作脂)。上六味末之,炼蜜为丸子大,饮服十丸,渐加,以知为度。胃强脾弱,津液偏渗膀胱,形成脾约,用麻子仁丸,增水行舟,泄热润燥,以下为度,治疗幽门梗阻大便干燥如羊粪,努挣乏力,难以排出之症。
从以上可见,引起幽门梗阻的原因很多,但均以润燥通腑利尿为主要治法,反之,就会加重病情,临床应当及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