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问·太阴阳明论》曰:“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五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独主於时也。脾藏者,常著胃,土之精也。土者,生万物而法天地,故上下至头足,不得主时也。”脾胃属土,从五行的属性上,土爰稼穑,春种曰稼,秋收曰穑,指农作物的播种与收获,土具有载物、生化的特性,故称土载四行,为万物之母。土具生生之义,为自然界万物和人类生存之本,“四象五行皆藉土”。五行以土为贵。凡具有生化承载,受纳性能的事物或现象,皆归属“土”。因此,脾(肠)胃在生理功能方面与其他脏腑有密切的联系,在病理变化中也直接影响其他脏腑,出现各种病理变化。
脾与心在生理方面主要表现为血液的生成与运行的关系,故病理上主要表现为心脾两虚。思虑过度,耗伤心血,影响脾的健运;脾气虚弱,运化失职,血液化源不足,或脾不统血,失血过多,皆可影响于心,而出现心脾两虚,症见心悸失眠多梦,面色无华,神疲倦怠,食少腹胀,便溏等。
肺与脾主要表现在气的生成与水液代谢方面,肺病及脾或脾病及肺,均可导致气的生成不足和水液代谢失常。肺为气之主,脾为气血生化之源,久病咳喘,肺气不足,影响及脾,脾失健运,或脾气虚弱,可导致肺脾气虚,气的生成不足,气短喘息,少气懒言,身体倦怠,食少纳呆,腹胀便溏等症状。水液代谢,其标在肺,其本在脾。“肺为贮痰之器,脾为生痰之源。”肺失宣肃,津液不布,上病及中,或脾失健运,水液内停,上犯于肺,皆可导致水液代谢失调,聚饮成痰,或面目水肿。
脾与肝主要表现在肝主疏泄,调畅气机,促进脾的健运;脾的运化对肝脏发挥正常的疏泄功能也起着重要作用。如肝失疏泄,横逆犯脾则出现肝脾不和与肝胃不和,症见肋胁胀痛,情志抑郁,食少腹胀,便溏,胃脘胀痛,嗳气恶心,呕吐呃逆。肝藏血,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肝脾血虚证可见头晕目眩,视物模糊,食少腹胀,倦怠消瘦,肢体麻木,月经量少或闭经。脾不统血,肝不藏血,可出现各种出血证;肝脾气郁、痰湿中阻,肝脾损伤,气血凝滞,瘀血阻于肝脾脉络之中,可见胁下痞块,腹大坚满,脉络怒张等症状。
脾与肾的相关性为肾阳不足,命门火衰,不能温煦脾阳或脾阳虚弱,后天不足损伤肾阳,导致脾肾阳虚,消化吸收障碍,水液代谢失调,表现为五更泄泻,水肿尿少等证。
总之,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得谷者昌,失谷者亡,临床五脏疾病重视治理脾(肠)胃,不忘提高胃肠功能,可达事半功倍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