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宗必读》曰:“脾何以为后天之本?盖婴儿之既生,一日不食则饥,七日不食则胃肠涸绝而死。”经曰:“安谷者昌,绝谷者亡。胃气一绝,百药难施,一有此身,必资谷气。谷气入于胃,洒陈于六腑而气至,和调于五脏而血生,而人资之以为生者也。故曰:后天之本在脾。”
1.合理的饮食习惯是成材的关键
一个孩子是否成材,关键是习惯的培养,而饮食习惯是其他习惯的基础。对于一个有不良饮食习惯的孩子,要想具有一个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是很难的,所以从小培养饮食习惯是很重要的。
2.“半饥饿”状态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关键
古语说: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孔子曰:“君子但求无饱。”“饱食”、“过食”、“贪食”使胃肠中气血增加,大脑内气血相对不足,会降低学习效率,同时,饱食后容易形成胃肠的积滞,形成湿热内盛,可以伤耗人体的元气,形成所谓的“阴火”,使人体抵抗力下降,轻者少气乏力,重者身倦嗜睡,心脾两虚,导致健忘,严重者影响身心健康,应引起注意和重视。
3.儿童胃肠病的防治迫在眉睫
对于儿童来讲,胃肠损伤,应重预防早治疗,因为对一个十岁左右的儿童来说,如果胃肠损伤后不及时治疗,胃病反复发作,到了三十岁,就有二十年的“胃病史”,所以,儿童胃肠病的防治更加重要。尤其在食品安全存在隐患的今天,应尽量让儿童远离各种垃圾食品,防止儿童胃肠道疾病的发生。
4.儿童填鸭式饮食陋习要根除
现代社会在少生优育的大环境下,大多四个老人喂养一个“宝宝”,均采用高营养、高钙片、超食量喂养,给胃肠道不留一点空间,使其一直处在“扩张”状态,没有“休息”的时间,最终导致消化能力的下降。因此,喂养孩子应顺其自然,能吃多少吃多少,养成细粮、粗粮相搭配,荤素相间的饮食模式,避免拔苗助长的陋习。
5.儿童饮食歌
“三分饥饿九分饱,一日多餐精而少,少吃零食饭要好,多色水果记忆劳。”过多的摄取食物会使大脑的思维活动受到影响,如过量饮食则精神不振,昏昏欲睡,特别是若过食不易消化的脂肪,体内的血液会大量集中到胃肠部位帮助消化,减少了大脑的血液供应,使大脑处于低氧、低营养状态。
20世纪30年代,美国康奈尔大学的营养学家毛莱德·麦大发现,在保证营养的前提下,限制热量摄取,使人长期处于半饥饿状态,寿命要比终日饱食者长寿,这就是生命科学研究中最惊人的“麦大效应”。此后的研究进一步证明,人类是因为多食而短寿和早死的!也有科学家研究发现,细胞死亡是包括大脑在内的机体各脏器功能丧失的重要因素,而在“轻微饥饿”的状态下,能够激发体内的生理潜能,使之拯救细胞不死,从而保持了机体的整体活力。印度科学家通过动物实验发现,节食对动物的的作用有三:一是使其体内脂质过氧化降低;二是脑和心脏脂褐色素积聚减少;三是使肝、脑和肠浆中激离溶酶体酶活性百分比下降。这证明节食可使体内产生的自由基减少,过氧化程度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