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伤寒论》中虽然论述脾胃病的只有阳明病、太阴病两篇,但其他各经的辨治,也时时以固护胃气为其要务,认为胃气直接关系到人体正气的强弱,决定病变的传变,因而在辨证论治的过程中,无不以胃气的盛衰来把握病情,作为确立病机、制定治则、判别预后、推断生死的主要依据。一般而言“能食者”说明胃气强,“不能食者”多为胃气虚寒。在特殊情况下,“能食者”有胃气败绝的除中证,亦有“反不能食者”为胃实热证,应注意分辨。
《伤寒论》称纳呆为“不能食”、“不欲食”、“不能食谷”、“谷不化”:“反不能食”、“饥不能食”等。仲景对“不能食”的治疗,无一方应用醒脾、开胃、消导之品,而是采取祛邪以安正。如治疗胃气虚寒引起的“不能食”,选用理中汤、建中汤、四逆辈温补中阳,以保胃气。即使病机发展到以邪盛为主时,在采取攻邪的同时,亦时时以顾护胃气为第一要义。如阳明胃气实,治以白虎汤清热润燥,或以承气汤承顺胃气以保津。但不论清以白虎,或下以承气,都是为了祛邪以救其欲竭之阴。在应用白虎汤时,常加入补益元气的人参,在应用石膏的同时,佐粳米、甘草以顾护胃气。三承气汤虽以硝黄苦寒攻下,但调胃承气汤辅以甘草和中,大小承气汤则辅以枳实、厚朴以顺气,在具体运用时,则先以小承气汤作试探性的治疗,不致于过伤胃气,又可避免攻伐过度以损胃气。在服药方法中,告诫“得下,余勿服”,“若一服利,则止后服”。病至少阳“嘿嘿不欲食”,其主方小柴胡汤,祛邪扶正以和解,方用人参、甘草、大枣补益中气,可见保护胃气在少阳病的治疗中亦占据重要地位。
因此,对待各种急慢性疾病引起的“不能食”,在治疗过程中,应审察病因准确施治。对于邪盛者,应以祛邪为第一要义,邪去正自安,胃气自可日渐恢复,谷食自会增加,否则邪不去,正气何能自安。若胃气日渐亏耗,治当补虚扶正,否则谷食何以能进。现今多数医家治疗“不能食”,均以“健胃消食”为主要治法,还有值得商榷的地方。如《临证指南医案》曰:“慢性疾患,以汤剂荡涤,速而不达,乃胃气不受药之故。”“积滞宜温下者,以散剂徐攻,免伤胃气。”“丸剂、膏剂缓图,以保胃气。”辨证论治,祛邪扶正,乃中医治疾之良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