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博弈人生:中国历史人物的博弈论解读
45011300000030

第30章 如何揣摩猛兽的脾气

俗话说“伴君如伴虎”,在专制制度下,君主操纵了国家的一切权力,任何人都是皇帝的奴仆,皇帝都有生杀予夺的大权,所以皇帝可以凭借自己的喜怒哀乐来决定人的生死、主宰人的命运,所以,在很多人看来,“老虎的屁股摸不得”,屁股是老虎最隐蔽的地方,居然敢触及老虎的隐私,这不是自寻死路?如此一来,历代臣子对君主都是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人们之所以把君主看做是老虎,敬而远之,关键就在于臣子和君主处于一种信息不对称的博弈状态。对君主来说,他可以自己认定臣子忠奸贤愚,而臣子却难以在有限的空间内把握君主的真实意思,所以往往作出错误的决策,从而使自己走向悲剧性的命运。

但是在君主周围的宦官群体,由于他们能够时常接近君主,能够全面了解君主的信息,进而用自己的信息左右君主的决策,从而为自己获得最大的利益,正是因为如此,真正敢摸君主这些“老虎”的屁股而且让“老虎”感到异常舒服的总是宦官。

但老虎终究是老虎,一旦换了只老虎,宦官没有全面把握老虎的信息,而老虎掌握了宦官的信息的时候,宦官同样可能落进老虎的血盆大口。历史上的魏忠贤,一个皇帝被他玩弄于股掌之间,另一个皇帝却要了他的命,关键就在于他进行了两场信息不对称的博弈。

魏忠贤,本来姓魏,后来从继父姓李,初名进忠,号完吾。河北肃宁人。年少时的李进忠无赖成性,吃喝嫖赌无所不为。曾娶妻冯氏,生一女。因赌博输光了钱,负债又多,躲入酒店藏匿,被赌徒索债揪住槌打辱骂,羞忿至极,恚而自宫,于万历十七年(1589年)被选入宫,复称本名魏进忠。

魏进忠发迹的起源是他与当时的皇太孙朱由校即后来天启皇帝奶妈的交往。万历皇帝死后,继位的光宗朱常洛只当了一个月皇帝就病死了,皇太孙朱由校继位,即明熹宗,年号天启。

明光宗生前宠爱选侍李氏,要她照料皇长子朱由校。李选侍恃宠骄妒,不许朱由校与他人交谈,逐渐控制了他,这就引起大臣不满。御史左光斗、给事中杨涟及阁臣刘一憬等倡言移宫,几经争执,李氏被迫移居仁寿殿。

熹宗皇帝自小由李选侍抚养,对她有依恋之情。这种关系被官僚们强迫中止,就使他对有关官员产生反感,而把感情移向他的乳母客氏和宦官魏进忠等人。这也就是说,皇帝从一开始内心就对大臣有着厌恶的情感,这就为日后朝臣与宦官博弈的失败种下了失败的根源。

在奶妈客氏的斡旋下,大字不识的魏进忠升为司礼秉笔大监,直接掌握了皇帝诏书的起草、臣僚文本的批复大权。得势后的魏进忠被明熹宗赐名为魏忠贤,大量培植自己的势力,甚至在皇宫内训练自己的武装,这就引起了朝廷部分正直大臣的忧虑。

万历年间,标榜清流的在朝或者在野的士大夫结成团体,世称东林党。经历一二十年政治舞台上的风云,他们不但具有左右舆论的力量,而且占据了一些重要的位置。开始,魏忠贤与这派官僚的关系还不太紧张,甚至想和东林党人搞好关系。但到天启三年(1623)魏忠贤受命提督东厂,日益独断专行,于是不为清流所容,而不为清流所容的官僚也需要投靠魏忠贤,他们很自然形成一个政治派别,史称阉党。

天启四年(1624)四月,给事中傅?等上疏,称左光斗、魏大中等与内阁中书汪文言交通。六月,杨涟疏劾魏忠贤,列数他迫害朝臣、迫害太监、迫害妃嫔、蓄养内兵、罗织狱案等罪状,共二十四条,其他大臣也纷纷弹劾。魏忠贤与外朝大臣的斗争,或者说,阉党与东林党的斗争,进入公开的阶段。其博弈形势:

从当时的形势看,反对魏忠贤和阉党的力量还很强大,无论哪一方都没有必胜的把握。魏忠贤最初并没有与东林党人拚个你死我活的打算,他找到阁臣韩炉,希望他从中调解。这是一种妥协的姿态。

韩炉不肯合作,其他大臣也不肯息战。这就是说,阉党与东林党通过互相妥协达成纳什均衡的基础已经不存在,双方就形成了一种非合作性的零和博弈。

在这场博弈中,魏忠贤充分利用了他的信息优势。据说魏忠贤和客氏趁明熹宗心情好时,双双跪在熹宗面前,诬陷东林党杨涟等人辱骂皇上,离间君臣关系。魏忠贤一把鼻涕一把泪,于是明熹宗传令让魏忠贤处理这个事情,下旨严厉斥责杨涟。

在这场博弈中,魏忠贤利用接近皇帝的机会,给皇帝传递错误的信息,使皇帝站在了自己一边。东林党人与阉党的博弈,就无疑是与以皇帝为首的整个国家政权的博弈,其结果就不言而喻了。天启五年(1625),杨涟、魏大中、左光斗、顾大章等人相继死于狱中。

此后,魏忠贤利用熹宗的弱点,彻底把握了明朝的朝政。熹宗年少好游戏,魏忠贤等引导他于陆地走马行猎,于池中造船嬉戏为乐,朱由校还是历史上皇帝群体中一个热情似火的木匠,整天在皇宫赤膊短裤挥汗如雨地营造各式各样的木器。

魏忠贤利用这个信息优势,总是乘朱由校兴趣盎然做木工活时请他批阅奏章。朱由校的反应是极为不耐烦,说:“你不会代我批吗?我要你干什么!”魏忠贤要的正是皇帝这句话,这样他就可以名正言顺地对满朝文武发号施令了。他成了名副其实的太上皇帝。

魏忠贤大权在手,势力集团急剧膨胀,他的党徒有五虎五彪十狗十孩儿四十孙等。“五虎”为文职,“五彪”为武职,十孩儿四十孙更是人品繁杂,他们将朝廷重要职位占据一空。

魏忠贤集团还利用厂卫特务机构实行恐怖统治。在正直官僚集团被打垮后,整个社会风气在这种高压统治下变得趋炎附势。魏忠贤被称为“九千岁”,全国各地为他建立“祠堂”。魏忠贤的族人中,荫封锦衣卫指挥使的有十七人,他的族孙和姻亲中有多人官至左、右都督及都督同知、佥事等,甚至还是襁褓中稚子就被封为侯爵。

最轰动的一次,是魏忠贤去涿州进香,“铁骑之拥簇如云,蟒玉之追随耀日,登跸传呼,清尘垫道,人人以为驾幸涿州,及其归也,以舆夫为迟,改驾四马,羽幢青盖,夹护双遮,则已俨然乘舆矣”。魏忠贤权势的发展,已经威胁到皇权。

在魏忠贤等人引诱下,明熹宗沉溺于享乐之中,最后荒淫无度,落水惊恐而死。天启七年(1627)八月,熹宗死去,他的弟弟、信王朱由检即位,就是崇祯皇帝。魏忠贤的好日子就走到了尽头。

对于明熹宗,魏忠贤掌握了他的全部信息,所以在博弈占据绝对优势。而对于崇祯皇帝,魏忠贤却捉摸不透,他既不知道崇祯的爱好,也不知道他内心对自己的态度,在信息上他无疑占据了劣势。

最初,魏忠贤想用对付明熹宗的办法控制崇祯皇帝。据说,他曾进献国色四人,带有香丸一粒,名“迷魂香”。他要把崇祯皇帝变成痴皇帝,但没有得逞。崇祯皇帝初即位,小心谨慎,无所举动。九月,他采取了第一个措施,把客氏赶出皇宫。十月,弹劾魏忠贤和魏党的奏疏突然出现。十一月,魏忠贤被免去司礼监和东厂的职务,谪发凤阳守祖陵。

这是一个试探性的决定,没有引起大的骚乱。于是,崇祯皇帝命锦衣卫擒拿魏忠贤治罪。魏忠贤行至途中,一天夜里,他听到外边有人唱道:“随行的是寒月影,呛喝的是马声嘶。似这般荒凉也,真个不如死。”想到昔日的荣华富贵,魏忠贤也感到真个不如死,他上吊了。崇祯与魏忠贤的博弈,无疑也是一场不对称的信息博弈,而崇祯则占据了信息优势,在这场博弈中,魏忠贤对崇祯皇帝的具体信息毫不知情,他只能用对待皇帝的一贯手法去诱惑对手,希望拉到自己的阵营。他却不知道,崇祯在做信王的时候,韬光养晦,对魏忠贤的一举一动全部心中有数,内心已经认定他是大明的奸佞,危及皇权,必除之而后快,为自己的上台树立威信。所以在这场博弈中,魏忠贤居于信息劣势,没有主动采取行动,只能坐以待毙,摸惯老虎屁股的人,当摸不清老虎的习性的时候,也只有被老虎吃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