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博弈人生:中国历史人物的博弈论解读
45011300000031

第31章 木偶能否说话

博弈中“公共知识”是一项重要的要素。而关于博弈的某种信息是不是所谓“公共知识”,对于博弈如何发展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例如,博弈论讨论常常要求“参与人都是理性的”,这项信息是所有博弈参与人的“公共知识”,这不但要求每个参与人都是理性的,而且要求所有参与人都知道每个参与人都是理性的。

在历代皇帝和臣子的博弈中,如果高高在上的皇帝让臣子感到不是理性的人,那么作为臣子的就会“如芒在背”。同样,一旦君主觉得臣子应该是理性的,而事实却与此相反的时候,君臣之间也会成为一种变态博弈。由于君主掌握信息的失误,作出了错误的判断,让自己失去了权力,那么其后的苦果只能是君王自己咽下去。

中国历史上鼎盛的唐朝,虽然最后覆亡在军阀手中,但真正使大唐帝王有名无实,大唐帝国走向衰败的却是宦官,其始作俑者则是从肃宗时代的李辅国开始的。

李辅国,原名静忠。他长相丑陋,粗通文墨,出生于皇帝养马人之家。他为取悦上司,唯谨唯慎,办事一丝不苟。最初在高力士手下做仆役,对之言听计从,可谓任劳任怨。因养马有功,被荐去太子李亨宫中服役,成为太子的随从。

安史之乱爆发后,由于朝廷的错误决策,使安禄山的叛军迅速越过潼关天险,逼近长安。唐玄宗带领少数亲随和御林军仓皇逃亡四川。最初太子李亨也企图追随唐玄宗逃亡,但安土重迁的百姓们希望太子留下抗击叛军。李静忠以国家大义劝说太子留下抗敌,太子遂与玄宗兵分两路,北上灵武。李静忠又劝太子迅速称帝,以安民心。

公元755年七月,太子李亨在灵武即位,史称唐肃宗。李静忠追随太子,又劝驾有功,终于走向了飞黄腾达之路。如果按照博弈信息论来看,他作了一次相当大胆的信息博弈,李静忠是一个下层宦官,在动荡之际,所有的社会秩序都受到震动,这就存在重建的可能。对他来说,在大老板唐玄宗手下任劳任怨干了那么长的时间,唐玄宗只是信任高力士,有高力士在,他永远没有出头之日。而二老板是名正言顺的太子,在兵荒马乱之际,玄宗西逃,中原无主,作为太子更具有号召力。

追随太子,如果成功,必然贵不可言;如果失败,覆巢之下,焉有完卵,跟追随玄宗也结果一样。所以,李辅国先劝太子留下,后劝太子即位,两项决策是相当理智,也是相当正确的。

事实证实了他的判断,肃宗即位后,四方归顺的人络绎不绝,而李辅国在危难之际,毅然追随太子左右,就成为肃宗的第一大红人。

李辅国被任命为太子家令,判元帅府行军司马。为表忠心,将名静忠改为护国,后再改为辅国。

等两年后,唐军收复长安,唐肃宗鉴于安禄山、史思明的前车之鉴,再也不相信武将,开了唐朝让宦官掌握中央禁军,并让宦官监督地方武将的先河。李辅国掌握禁军,就从奴才上升为主子了。在这里唐肃宗作了个不理性的判断,仅仅因为安史之乱就猜忌所有控制军政大权的臣子,而把身边的宦官当做忠诚的家奴。

李辅国和唐肃宗为了防止唐玄宗的复辟,避免自己得到的权势得而复失,在肃宗默许下,李辅国首先彻底消除了唐玄宗复辟的可能性。他动用禁军,迫使玄宗居于偏僻的甘露殿,李辅国以自己的手下代替玄宗的亲信,名为服侍,实为监视。从此,玄宗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无人敢去看望,连肃宗也害怕李辅国而不敢探视父亲,玄宗成为一位不能说话的木偶人,肃宗也必须看李辅国脸色行事。

此后,李辅国的官职一路升到兵部尚书、开府仪同三司,他日益骄纵。肃宗的张皇后也是一个极富野心的人,最初,她一直与李辅国互为表里,内外专权,到了后来却也产生嫌隙,张皇后也觉得李辅国太过专权,便有意除掉他。

762年,玄宗病逝,肃宗李亨也处于弥留状态,张皇后一直等待机会,她在长生殿后面埋伏下两百名宦官,然后传召太子,准备把他抓住废掉,然后立听从自己指挥的越王为帝。宦官程元振告密,李辅国先下手为强,当夜在宫内戒严,发兵搜捕张皇后及其党羽亲信。当时李亨病重,正在长生殿,李辅国派来的使者当着李亨的面逼迫张皇后下殿,然后杀掉张皇后,李亨本已是要死之人,又亲眼见妻子被家奴押去受死,自己贵为九五之尊,却无能无力,在惊吓和羞辱中死去。于是李辅国引太子入宫即位,便是代宗皇帝。

在这两次博弈中,由于李辅国控制了禁军,无疑把皇帝的性命控制在自己手中。无论是贵为太上皇的玄宗,还是肃宗、皇后和太子,一旦失去先机,只能一败涂地,成为强权手下的木偶,任人摆布。这时候的李辅国不仅“专掌禁兵”,无所顾忌,而且“口为制敕”,写在纸上后直接当诏旨施行,这已不是权倾人主,而是代行人主之权了。削夺李辅国的兵权,皇族才可能夺回往日的权势,这成为新君的潜意识。其博弈形势:

太子李豫即位后,史称唐代宗,仍是李辅国手中的木偶,李辅国自恃有功,居然对代宗说:“皇上但居禁中,外事听老奴处分。”这是公然让皇帝当一个不会说话的木偶。代宗内心极为愤怒,但找不到盟友前,表面上对他仍很敬重,尊称他“尚父”,暗中却在找盟友。

李辅国的专横,引起朝臣不满,他的党羽程元振也嫉妒异常。他密向代宗建议,应削夺李辅国的部分权力,这正中代宗下怀。

在程元振的帮助下,代宗先迅速解除了李辅国兵权,以程元振为行军司马。接着,又明升实降,剥夺他的其他职务,顺势把李辅国赶出朝廷。最后,代宗将李辅国的党羽全部流放并在路上赐死,失势的李辅国最终被代宗派人刺杀。

代宗铲除李辅国的手段雷厉风行而又有条不紊,但他还是借助一个宦官群体铲除另一群体,这只是把自己和皇族的身家性命从一组宦官转移到另一组宦官手中,皇帝始终是宦官手中的木偶。

唐代宦官执掌军权,虽然所控制的只是宫廷内外和京师的禁军,对京师外各地的军队并无控制权,然而掌控京师和内外禁廷就足以控制皇帝和百官,再假借皇帝诏旨控制地方。

唐肃宗和后来的唐朝皇帝作了一个极其错误的信息判断,仅仅是由于安史之乱,就让他们觉得,让武将和地方节度使掌握了兵权,都不好控制,只有把中央维护自己安全和震慑地方的禁军控制在自己的家奴手中,才能保障自己的安全。这种博弈策略:

从唐肃宗开始,其后的唐朝皇帝总觉得自己身边的家奴才是可靠的,因此赋予宦官军政大权。殊不知,臣子也好,宦官也好,如果都能够忠于皇帝,固然可以达成纳什均衡,形成合作性的双赢博弈;但是,如果臣子和宦官都不忠于皇帝,那么宦官对皇帝的危害更加大。

臣子有家小,造反还会患得患失,考虑良久,一拨臣子造反,还可以依靠另一拨去平定;而宦官本身就是一个变态的群体,他们没有后人,也就没有那么多的考虑,他们比臣子更接近皇帝,掌握更多的信息,所以他们一旦谋叛,造成的危害更大。

而唐朝的皇帝却没有意识到在与宦官的信息博弈中,自己处于劣势,而在他们看来,身边的近臣总比远方的大臣可靠些。这种判断的失误,导致唐肃宗开始,唐朝的皇帝受制于宦官,宦官不仅废立皇帝如同儿戏,甚至弑杀皇帝也毫不手软,顺宗、宪宗、敬宗、文宗都死在宦官手中,唐朝皇帝彻头彻尾成为宦官的木偶,说不出自己的声音,其根源是从肃宗任用李辅国开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