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博弈人生:中国历史人物的博弈论解读
45011300000033

第33章 耳光要打得响亮

在博弈当中,既有公共知识,也有潜在的信息。既有正确的信息,也有错误的信息。掌握信息对双方来说是非常必要的,掌握信息量的多少往往决定了博弈双方地位的优劣。但博弈又不仅仅是掌握信息,还必须善于分析信息,解剖信息,在其中寻找对自己有用的信息,甚至还要自己制造信息,还要让对方掌握和领会自己制造信息的真实含意,从而制定出对自己或者双方都有利的策略。

信息既有保密性,又有公开性,其运用之妙,完全存乎一心,正是如此,信息博弈才显得奥妙无比,其乐无穷。东汉的开国皇帝刘秀,就是一个善于制造信息的高手,正是由于他对博弈信息的巧妙运用,为自己赢得了一片基业,使汉朝的国运又延续了近两百年。

刘秀是西汉汉高祖九世玄孙,但在西汉末年王莽夺权,刘氏一直受到压制,刘秀家族也经历了不少坎坷。他9岁丧父,由叔父刘良抚养,小时候在田间劳动,勤于稼穑。20岁时,他到长安求学,勤学好问,这一切为他夺取政权,治理天下奠定了基础。

王莽末年,连年蝗灾,天下动荡不安,农民起义接二连三爆发,当时在湖北绿林山爆发的绿林军起义蔓延到刘秀家乡南阳一带。早在新野的时候,刘秀和姐夫邓晨在宛地做生意,刘秀结识了当地大商人也是宛地大姓的李通。

李通的父亲李守,是王莽新朝的官吏,李守懂星历,喜欢谶语。他看到由于王莽的倒行逆施,使民怨沸腾,农民起义此起彼伏,一些豪强地主也兴兵自保,感到新朝统治不可能长久,作为皇族众多的南阳,很可能出现一个重兴汉王室的刘氏,作为宛地大姓的李氏,应当起来辅佐刘氏,做乱世英雄,成复国元勋。因此,他便以“刘氏当兴,李氏为辅”的八字谶文,让儿子李通结交刘氏起事。

公元22年十月,当绿林军的新市、平林军北进南阳后,刘秀在李通的怂恿下,打出“刘氏当兴,李氏为辅”的口号,和其兄一起在宛地兴兵,响应绿林军,自号“舂陵兵”。这一举动,其实就是一种信息博弈,这是给王莽“新”政权的一计响亮的耳光,从西汉后期开始,谶纬就大行其道,社会各个阶层对此也深信不疑。王莽当年也是经过长期笼络人心,借助谶纬,制造天命,篡夺了汉室政权。但王莽当政十几年,老百姓的日子反而一年不如一年,因此,社会普遍怀念刘氏执政时代,刘氏重新夺取天下成为众望所归。

刘秀打出这块“天命”招牌,人为制造的博弈信息,既可以招兵买马建立自己的队伍,也可以减小反对的阻力,更是对王莽“新”朝的天命一种否定,是致命一击。

果然,南阳豪强和普通百姓纷纷响应,刘氏兄弟的舂陵军迅速发展到七八千人,他们和由农民组成的绿林军联合起来。在争夺农民军领导权的过程中,豪强出身的刘?声势很高,但其他义军首领为了限制刘?权力,推举另一位汉朝宗室刘玄为帝,建立了更始政权。

义军北上,势如破竹,相继占领了昆阳、定陵、郾县等地。王莽惊恐万状,从各地调集军队四十二万人,由王邑、王寻率领,围攻昆阳,准备一举歼灭义军主力。

危难之际,刘秀让王凤、王常守城,自己带着十三人突出重围,找到郾城刘?率领的义军,又集结各地军队,回援昆阳。各地义军被王莽军队气势所吓倒,都不敢率先进攻。刘秀当机立断,率领三千敢死队,直捣中军大营,王莽军队措手不及,全军大乱,刘?趁机率领主力掩杀。昆阳城内的守军也向外出击。王莽军队在内外夹击之下全面溃败。

昆阳大捷后,刘?又占据军事重镇宛城,刘氏兄弟的威望迅速提高,这就激发了舂陵军与其他武装力量的矛盾。更始政权的皇帝刘玄为保全自己的地位,杀害了刘?。刘秀闻讯悲痛万分,但他自知羽翼尚未丰满,只好强作笑脸,巧妙周旋。

从当时的形势上看,昆阳大捷后,王莽政权的覆灭已经成为定局,而更始政权的实力正处于上升阶段。尽管刘氏兄弟军力不弱,但在义军队伍中不占优势,而刘?的被杀又使舂陵军失去了领导核心。所以刘秀在兄长被杀后,立刻起兵报仇,无疑走上兄长败亡的老路。

从刘秀个人来看,他为人一向低调,在更始政权中的声望不高,但人缘很好,更始帝刘玄为主的农民军领袖主要是与刘?存在矛盾,对刘秀本身意见不大,刘玄又与刘秀同宗。所以,刘秀意识到,只要自己暂时屈服,没有生命危险,还可以借助农民军壮大自己的实力,以图东山再起。其博弈形势:

在这种心态的驱使下。刘秀卑躬屈膝向更始帝请罪,反而使更始帝找不到杀他的理由。为了证实自己的忠心,刘秀不仅不为自己兄长服丧,还主动断绝与其他舂陵军将领的往来。

刘秀一连串的举动,每一次都是打在自己脸上的耳光,但就是这些举措,使更始政权的将领认为刘秀贪财好色,从而放松了对他的防范,派刘秀往河北地区镇抚州郡。

刘秀摆脱更始政权的束缚,与当地贵族官僚联合,扩展自己的势力,然后脱离更始政权,剪除其他割据势力。公元25年六月,刘秀在众将的拥戴下称帝,又采取“先关东,后陇蜀”的战略,由近及远、各个击破,在公元36年统一全国。

统一全国后,刘秀把偃武兴文,发展生产作为基本国策,这时,在统一战争中崛起的功臣武将成为刘秀推行新国策的阻力。一次,在宴请功臣的宴会上,太子刘?向刘秀请教战争胜负之道。刘秀灵机一动,一脸正色地教训太子:天下已经太平,现在重点是发展生产,再讨论用兵之道,频频征战,是亡国之道。机灵的大臣马上明白皇上的意思,主动交出兵权,请求弃武习文,学习治理国家。刘秀高兴地接受,其余将领见状,纷纷效法。刘秀对功臣,在经济上赋予特权,却限制他们参政,君臣之间相安无事。其博弈形势:

任何朝代稳定后,如何处理打天下的功臣是个大问题。如果效法刘邦的杀戮政策,只能激起功臣的反抗,使稳定的形势受到破坏。刘秀不动声色地教训太子,实际上却是教训功臣,使功臣放弃权力,安享富贵,从而和平解决了开国功臣这一难题。

刘秀的几记耳光打在不同人脸上,释放出不同的信息,其博弈信息策略的娴熟运用,不能不让人拍案叫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