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博弈人生:中国历史人物的博弈论解读
45011300000042

第42章 永远不出头为哪般

信息博弈是博弈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任何一场博弈,对弈双方都会传出无数的信息,宣扬自己,诋毁对手,形形色色,洋洋大观。聪明的博弈者总是搜罗制造对自己有利的信息,从而增强自己的综合实力,为己方谋取最大的利益。当然,信息是一种相对的资源,也是一把双刃剑,一不小心,也容易让自己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

三国时代的曹操就是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物。在当时和后人心目中的曹操,总是与狡诈、奸佞、猜忌联系在一起,其中最重的一顶帽子就是“汉贼”,这一称呼,使他从“英雄”变成了“奸雄”。之所以导致这样的结局,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和对手信息博弈的“后果”。

曹操没有光彩的出身,这一直是他的一块心病,也是备受对手攻击的薄弱环节。他的父亲曹嵩是宦官曹腾的养子,而宦官在东汉时期气焰嚣张,为非作歹,是士大夫的死敌。在这种情况下,无辜的曹操背负着沉重的历史包袱。

历史上的曹操一直在为维护中央政权的权威,维护国家的统一而努力。174年,他以孝廉推举为郎,任洛阳北部尉,入仕途即与祖辈所从属的宦官集团针锋相对。184年,出任骑都尉,参与镇压黄巾起义。在董卓入朝专权时期,曹操拒绝他的拉拢,变卖家财,招募军队,参加讨董联军。直到他意识到,各路军阀都不是真正愿意维护中央,而是想拥兵自重的时候,于是决意独立发展。

无论从个人发展来看,还是从结束群雄混战的局面出发,维护当时天子的正统地位,建立中央政权是极其必要的。正是出于这种目的,196年,曹操把颠沛流离,谁也不愿意接纳的汉献帝迎接到他的根据地许昌。

这与其他割据势力相比,是极其高明的一招,在人才储备上,是曹操与天下士人的一场博弈。这为曹操吸纳天下人才,与其他对手博弈奠定了占绝对优势的人才资本。其博弈策略:

东汉末年的大乱,导致了全国性的人才流动,出身于世家大族的人才要夺回失去的特权,中下阶层的人才则希望展现才华改变地位。

曹操身边有以汉献帝为首的东汉政府,实际上这就是日后曹魏政权两面性的辩证统一,无论士人们主观上是向汉还是向曹,在客观上都不能分开。清朝人赵翼在谈到这一点时说“非操不能削群雄以匡汉室,则不得不归心于操而为之尽力,为操即所以为汉也。”赵的说法一针见血指出了当时很多士人不得不为曹操服务的事实。

曹操有“正统”的名分和地位,无论是想为汉室服务,还是想为曹操服务,都不得不投入曹操帐下,而曹操三次颁布《求贤令》,也为中下层人才出人头地打开了大门。这不但使曹操旗下的人才数量多,而且质量高。无论对掩盖曹操卑贱的出身,还是对建立一个以汉献帝为名义上的“皇帝”、以曹操为核心的势力集团都是十分有利的。

正是由于有了汉献帝这块招牌,曹操在讨伐各个割据势力的时候,都显得得心应手。

公元200年,曹操与当时雄踞北方的军阀袁绍进行决战,在战争中,袁绍打曹操时,用的便是“讨伐”之名,在讨伐檄文中,陈琳骂曹操祖父曹腾是“饕餮放横,伤化虐民”父亲曹嵩“因赃假位,舆金辇璧,输货权门,窃盗鼎司,倾覆重器”;骂曹操是“赘阉遗丑”,把曹操祖宗三代都骂了个够,极富煽动力。

但是,在这场博弈中,由于曹操是打着汉献帝的招牌,袁绍的讨伐,就变成了地方军阀与中央政权的对抗,其博弈形势:

在这场博弈中,袁绍只能对曹操进行人身攻击,谩骂他的祖宗三代,骂他发掘人家的坟墓,盗窃财物。如果曹操也像袁绍一样仅仅是一个割据势力,那么他们就变成一种争夺权势和地盘的军阀混战;但曹操打出汉献帝的招牌,那么袁绍起兵攻击曹操,就是攻击中央政权,攻击汉室,所以这场战争在一般士人眼中就演变成一场地方军阀与中央政权的对抗,曹操的迎战名正言顺,而袁绍则显得底气不足。

最终,曹操还是依靠从袁绍阵营投奔过来的谋臣许攸献策,一举烧毁袁绍的军粮,击败袁绍,奠定统一北方的基础。在战争中,曹操对故旧许攸从敌营前来投奔,非但不猜疑、排斥,反而赤足相迎、以诚相待,表现出对人才的重视,而促使许攸跑到曹操阵营中来,正统观念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在以后的征战中,曹操在任何时候都以汉朝的臣子自居,这就使对手无论从道义还是社会舆论上都处于被动,曹操在普通士大夫的心中成为汉室正统地位的代言人。而事实上,任何形势都有一种马太效应,曹操的实力越强,招牌打得越响,投奔的人也就越多,这样他的发展速度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在讨伐各路军阀中,这块招牌唯一没有奏效的是赤壁之战,在这场博弈中,由于以刘备为首的孙刘集团具有“刘皇叔”这块招牌,而且刘备一直把它叫得很响,所以,当刘备以“刘皇叔”的名义对抗曹操这位“汉贼”时,曹操也无能为力。在这场博弈中,他在舆论上没有占据上风。如果刘备也是一个普通军阀,或者是个不会煽动人心的汉朝皇族后裔,估计也早早被曹操解决了。

曹操打出汉献帝这块招牌,并不是无往而不利的。他这块招牌的确很有杀伤力,懦弱的汉献帝成为自己发号施令的挡箭牌,上演了一幕又一幕精彩的好戏,但他的对手也没有闲着。为了给自己制造舆论优势,刘备一直打着“刘皇叔”的招牌,打出了“复汉”的旗号,直接攻击曹操为“汉贼”,又以“汉皇叔”的身份自居,以吸引部分士人。孙权也指责他“名为汉相,实为汉贼”,大力发展自己的势力。

面对舆论的压力,曹操一筹莫展,因为他如果真正篡位,则证明他以前所做的一切都是虚伪的,那些抱着汉正统想法的文臣武将就很可能跑到敌对阵营中去,这就使曹操不能出头,也不敢出头。所以当他的心腹请求他称帝时,他无奈地说,如果真的是天命所归,我还是做安分忠诚的周文王吧。可见曹操还是准备遵守博弈规则,一辈子安安心心做汉帝国的臣子,希望博得周公一样的美名。

然而,他的儿子曹丕太急了,以“九品中正制”换取士族支持后,就急不可待地上演了“禅让”闹剧,而曹魏政权又是“一蟹不如一蟹”,短暂的国运,使曹操所做的一切都显得那么虚伪,于是,即使他遵守了规则,即使没有出头,他仍然成了“奸雄”和“汉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