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博弈人生:中国历史人物的博弈论解读
45011300000043

第43章 菜刀和案板的搭配艺术

在什么山头唱什么歌,这是人们对自己所处的环境和所从事的事业的通俗说法。在博弈中,如果双方是非合作性博弈,当然是不择手段地打击对方,增加己方的博弈胜算;但如果是合作性博弈,对双方来说,合则两利,分则两害,处于这种条件下,参与博弈的双方或者各方遵从自己所在的地位,精诚团结,才能取得最后的成功。

这就好比菜刀和案板一样,如果搭配得好,就能做出一道道精美的大餐,反之,如果案板提供的平台有限,而菜刀却满天飞舞,则很容易砍到别处,不是伤人,就是害己。

隋朝末年的李密,在隋末农民起义中显赫一时,成为抗击隋政权的中流砥柱,但最后不但将大好形势毁于一旦,而且使自己死无葬身之地,就是这把锋利的钢刀屡次随心所欲,把一次次合作性博弈演变成零和博弈,最后切到了自己的脖子上,从而使自己的凌云壮志成为南柯一梦。

李密是北周宇文氏大臣李弼的曾孙,从小就有远大志向,然而由于杨坚以隋代周,打击宇文氏的旧臣,到李密这一代,家道中落。他少年时曾被选为隋炀帝杨广的侍卫,但当差时左顾右盼,让杨广越看越不顺眼,把他一脚踢出了侍卫队伍,只能回家闭门读书。

一个偶然的机会让他碰见隋朝的重臣杨素,据说杨素见到他时,他正骑在一头黄牛上,边走边看书,杨素与他交谈,大为欣赏,认为他未来必然大有成就,于是让儿子杨玄感与他交往,成为好友。

杨素扶植隋炀帝杨广上台,权势很重,引起杨广的防范,扬言要灭他全族,这就引起了杨玄感的反叛之心,一直在等待时机。随着杨广的暴虐统治加剧,民变四起,包括李密在内没落的贵族都唯恐天下不乱,希冀恢复往日的权势。

大业九年四月,杨广亲自带兵远征,派杨玄感在河北黎阳负责大军的粮食运输,杨玄感认为时机成熟,在六月突然起兵造反。

李密及时赶到,献上三策,上策是趁杨广大军远在辽东,军粮不继,控制幽燕之地,切断杨广的归途,从而不战而胜;中策是全军直扑都城长安,攻克这一政治经济中心,然后以关中为根据地徐图发展;下策是进攻东都洛阳,但洛阳是四通八达之地,万一短期不能攻克洛阳,形势会很危险,因此最好不用下策。

从这次起义来看,李密和杨玄感最初是合作性博弈,当时李密的分析基本是有道理的,上中策切实可行,成功的机会是比较大的,如果杨玄感采纳,估计当时的形势必然急转直下,杨玄感和李密能够成就大业,成为一场完美的合作性博弈;但是李密坚决反对的下策却受到杨玄感的青睐,他认为洛阳是天下中心,如果占领洛阳将天下震动,于是不听李密劝阻,率军围攻洛阳。结果虽然率领十万之众,但屯兵于坚城之下,进退不能,受到挫折,回兵关中的时候,又不听从李密长驱直入建议,贪图小利,结果被隋兵尾随追击,杨玄感兵败自杀,李密被俘。在大好形势下,由于杨玄感不听从李密的建议,导致他们的合作性博弈有名无实,成为一种双输的结局。

李密争天下第一次失败,付出的代价是巨大的,他被俘后,用金钱贿赂监守人员得以逃脱,过了一年多东躲西藏的日子,在大业十一年再次被捕,在押送途中,杀死看守又得以逃脱。在外流浪的几年,他想当个善良百姓,在乡间靠教人读书谋生,还娶了妻子,但由于来历不明,迅速被人察觉,杀了他妻子全家。老百姓当不成,他想做一番事业,先投靠河北起义军郝孝德,可惜不被重视,又去投靠山东知世郎王薄,结果一样被等闲看待。由于没有伯乐,李密只好四处流浪,最惨的时候要靠吃树皮充饥,直到大业十二年,济阴郡起义军王伯当把李密推荐给了翟让。

几年的磨砺,让李密对当时的形势有了更深的了解,已经不是那个纸上谈兵的毛头小伙子了,失意的经历,使他对权势更加渴望。在投奔翟让以后,他的才干和野心逐步显露出来。李密在荥阳大海寺设下埋伏,杀死隋朝第一勇将张须陀,顺势夺取洛阳附近的大粮仓兴洛仓,获得大批粮食,使瓦岗军声威大震,自己的威望也急剧上升。

在提高自己的声望的同时,李密又让人制造谶纬,到处派人歌唱“桃李子,皇后绕扬州,宛转花园里,勿浪语,谁道许”,“桃李子”是指逃亡的李氏之子;皇后什么的是说杨广将困死于扬州,隋灭亡无日;“勿浪语”两句是扣李密的密字,这样,整首歌词的意思是说隋朝将亡,将要取代隋朝的就是李密。翟让自认才干不如李密,于是心悦诚服地把瓦岗军首领的宝座拱手相让。这时候瓦岗军这两位首领的博弈形势:

从后来形势发展来说,翟让一是佩服李密的才干,二是相信李密的确具有“天命”,真心让李密领导瓦岗军夺取天下,自始至终都没有背叛之心,这是翟让为李密提供了一块大案板,让李密这把快刀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干。在翟让让出首领之位之初,的确有一段黄金岁月。瓦岗军夺取粮仓,招兵买马,屡次大败隋军,洛阳成为一座孤城,瓦岗军成为起义军中实力最大的一支,隋政权灭亡指日可待。

随着大批不得志的旧贵族官僚投奔瓦岗军,李密与这些贵族的关系日益亲密,疏远从农民起义中涌现的将领,甚至开始排斥翟让的旧部,起义军内部出现裂痕。这时有人建议李密夺取关中,建立稳固的根据地。李密表面上以部下大部分是山东人,洛阳没有攻下,无心西进为借口,拒绝了最初他自己提出的良策,实际上却是不放心翟让这拨人。最终李密杀害了翟让,使这场合作性博弈以李密的背叛而告终。这就把自己和瓦岗军都推向了末路。

李密的背叛,使瓦岗军实力受损,也失去了夺取天下的最佳时机,李渊父子借关中空虚之际,夺取了关中,而在江都的隋炀帝被禁军将领宇文化及兵变杀死。宇文化及率领十多万精悍的禁军返回关中老家,需要经过李密控制的地盘,这样李密腹背受敌。李密却不明智地接受洛阳越王杨侗的招安,与宇文化及率领的禁军大战,虽然战胜对手,但瓦岗军的主力损失殆尽。洛阳的王世充趁势攻击瓦岗军,李密大败,自己的队伍打光了,翟让的旧部又不敢相信。只好率领两万余人投奔占据关中的李渊。

李密自以为威望很高,又有为唐朝绊住东都的功劳,加上山东连城数百又可作为他的资本,唐朝必然对他重视,少不得位居三公、职列宰相。但是,唐高祖对他外示尊礼,实则鄙夷,授以上柱国、刑国公尊位,将舅女独孤氏嫁给他,但实际却任为典管席筵的光禄卿;唐朝臣僚对他十分轻视。这时候,李密与李渊父子的势力集团也成为一种博弈局面,这时候的李密由于杀死翟让,已经失去了人心;李渊父子占据关中,气候已成。李密失去了威信和号召力,自己却浑然不觉。如果他安安心心当个臣僚,虽然不受重用,但在李氏父子提供的这块小案板上发挥一定作用还有可能,双方可形成合作性博弈。然而,李密没有得到他所期望的权势,大失所望,郁郁不平,又想起了“背叛”这一老路。但是,李渊集团精明,李密的旧部又不再相信他,终于使李密死于沟壑之间,彻底失去了自己的舞台。

李密这位“胸怀大志”的野心家,面对大好形势,选择了“背叛”路径,使几次关键的合作性博弈都变成了零和博弈,最终使自己输得精光,成为历史的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