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博弈人生:中国历史人物的博弈论解读
45011300000008

第8章 投机也要看时辰

自古以来,宏图大展的人似乎总是少数,郁郁不得志的迁客骚人好像总是占了大多数。在他们看来,不是自己不行,而是缺少机会,缺少给自己宏图大展的舞台。事实上是这样的吗?

实际情况往往是他们不懂得形势的变化,在博弈中作出了不正确的抉择。韩非子可能就是这样的典型。

韩非子大约出生在公元前280年,死于公元前233年。他是战国末期韩国的公子,思想家荀况的学生,先秦法家的集大成者。

作为韩国的贵族,韩非子可能既是幸运的,又是不幸的。幸运的是,由于贵族出身,他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他和后来鼎鼎大名而又功过难说的李斯都做过荀况的学生,接受过当时最优秀的思想家的启蒙,接触到当时的“显学”――儒家和法家思想。而且,由于贵族出身,他能推陈出新,从儒家的繁文缛节的束缚中退出,建立了自己独树一帜的法家思想。因此,他对时代的发展有着独特的体会,能够表达自己独到的见解。

然而他又是不幸的。他是韩国的贵族,韩国在三家分晋时,就是最弱的一环,国土狭小,地势不利,而且周边都是强国。韩国历代也没有出现什么特别优秀的国君,历代君主能够保住祖先的基业就算是有作为的了,而卑躬屈膝,首鼠两端的君主却是连二接三。这样的情况,在只注重实力的战国时代,优胜劣汰的规律,使韩国注定要成为列国争霸的牺牲品。与秦国接壤,更注定了韩国的悲剧命运。

秦国的胃口随着实力的强大而增大,韩国与秦对阵几次后,国君彻底放弃了军事对抗的企图,试图以割地求和来延缓国破家亡的命运。但韩国国土有限,秦国的欲望无穷。等到韩非子登上历史舞台时,韩国已经快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秦国和韩国已经不是同一等级的对手了。

而可悲的是,鼓吹国家统一的韩非子,鼓吹以实力来当老大的韩非子却错过了实现他自己理想的最佳时机。韩非子的行为和理想截然矛盾,这一直是一个困惑后人的谜团。

从当时的形势来看,秦国是天下的强国,统一的局势已经不可避免,而韩国作为弱国,又与秦国接壤,它的危险指数比当时公认的最弱小的燕国还要大。因为燕国远在北疆,中间隔着三晋,秦暂时鞭长莫及,而韩国却无疑是“卧榻”边的肥肉。

作为当时最杰出的思想家,如果有机会,可能也会成为当时最杰出的政治家,这一点可以从他同学李斯的结果得到证明。韩非子在学业有成之后,没有投奔秦国,而是回到了韩国,这是他走向毁灭的决定性一步,也是他失去大好机会的铁证。

作为韩国的贵族,他试图保存这个国家无可厚非;但作为当时最杰出的思想家,不设法帮助最有实力的强者结束战乱,统一诸国,而是帮助最没有希望的国家苟延残喘,这的确让人迷惑不解。

实际上,韩非子投奔韩国,无论韩国是否采纳他的策略,对他来说都是一场悲剧:

然而,韩非子不仅没有看清局势,作好选择,而且也不是一位合格的说客。他天生口吃,说话结巴,词不达意,使他不能在君王面前侃侃而谈,只能通过写文章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韩非子见韩国国土日蹙,国势日弱,居然想让韩国起死回生,他屡次上书韩王,主张变法图强。

但这时候的韩王已经丧失了变法图强的信心,他内心所想的是如何让自己的小王国苟延残喘,让自己多享乐几天。沮丧的韩非子只能著书立说,把自己的思想通过文笔表达出来,这就是流传至今的《韩非子》一书。

他总结了自春秋时代以来的法家思想,主张“以法为本”,把法、势、术结合起来,权力全部集中在君王手中,建立君主专制的政权。他鼓吹“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这已经是大一统的雏形。

事实上,韩非子的思想是春秋以来李悝、吴起、慎到、申不害、商鞅等法律思想家思想的全面总结。

韩非子的主张由于得不到韩王的支持,当然在韩国不可能受到重视,但与韩国相邻的秦国自商鞅变法开始,一直就是以法律作为立国的指导思想,秦国的强大就是从商鞅变法开始的,法治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因此,韩非子的思想和主张,正好是秦国已经实行或者即将推行的国策,韩非子的主张正好在秦国有着深厚的土壤。

相传,秦王嬴政读到韩非子的《孤愤》、《五蠹》等著作时,拍案而起,赞誉道:“寡人得见此人与之同游,死不恨矣!”在李斯的建议下,秦国以此为理由,发兵攻打韩国,指定要韩非子出使秦国,解决两国争端。

韩非子到了秦国,秦王嬴政相见恨晚,想马上委以重任。

但此时,韩非子的同学李斯,发现把老同学介绍给秦王嬴政是他的一重大失策。李斯是楚国人,与韩非子同门学艺,深知这位老同学的才学,李斯本人也是屡经挫折,才获得今日之地位。

就在李斯的地位和权势蒸蒸日上的时候,这位同学却不识时务地在嬴政面前大谈治国安邦之策,而秦王又是食髓知味,乐此不疲。这就对李斯未来的发展构成了威胁。

又是李斯,这位韩非子的同学,在秦王面前大谈韩国人心的险恶,于是秦王将韩非子关进监狱,但仍然在考虑是否任用他。

好不容易才拥有荣华富贵的李斯看出往日的同学对自己潜在的威胁,打着秦王的旗号,送给了韩非子一杯毒酒,当时最杰出的思想家就命丧黄泉。韩非子和李斯的这场博弈同样可以用树状图二来表示:

从图我们可以看出,这位伟大的思想家在自己同学地位逐步巩固,权势富贵唾手可得的时候来到秦国,而且取得秦王的心仪,这无疑对自己同学形成压力和挑战。对李斯来说,韩非子活着就是一个威胁,因此最佳的方法就是让他永远消失。正因为如此,这位先秦杰出的思想家壮志未酬就命丧黄泉,这不是他自身的才学欠佳,而是不懂得把握博弈的时机。这是韩非子的悲剧,也是历代失意文臣武将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