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百科知识-科普新课堂:著名建筑
45096300000034

第34章 日黎圣母院

(法国)

巴黎圣母院(NotreDamedeParis)亦译“巴黎圣母大堂”。法国天主教大教堂,世界著名的教堂。位于法国巴黎塞纳河中的城岛东端,为欧洲早期哥特式建筑和雕刻艺术的代表。集宗教、文化、建筑艺术于一身的巴黎圣母院,原为纪念罗马主神朱庇特而建造,随着岁月的流逝,逐渐成为早期基督教的教堂。6世纪初,巴黎国王柴尔德贝特下令重建。此后,这座教堂就成了纪念殉教者圣·埃蒂安的地方,并在近旁又为圣母玛利亚修建一座教堂。

圣母院始建于1163年,由教皇亚历山大三世奠基。1320年圣母院竣工。几个世纪内,圣母院屡遭战火破坏。后由建筑大师维奥来·勒·杜克在保持原风格的基础上,加以设计修建。工程历时20年,于1864年重新开放。

整个教堂全长130米,宽47米,中部堂顶高35米。全部建筑用石头砌成,拱顶结构轻快,堂内空间宽敞,给人一种秀丽、轻盈和流畅的感觉。法国著名作家雨果形容巴黎圣母院是“巨大石头的交响乐”。圣母院正面呈方形,上下可分为3层。底层是并列的3个桃弧形门洞,其侧壁刻有浮雕,内容为《圣经》故事和地狱景象。左门称“圣母之门”,中柱雕有圣母圣婴像,拱肩画面表现圣母的经历。右门称“圣安娜之门”,中柱雕有5世纪巴黎主教圣马赛尔像,拱肩画面是圣母和两位天使。中门称“最后的审判之门”,中柱雕像是耶稣在“世界末日”宣判每个人的命运,“灵魂得救”者升入天堂,有罪之人则被逐入地狱。3扇门洞上方是一长条壁龛,又称“国王的画廊”,排列着耶稣的先祖28位帝王的雕像。中间层左、右部是两个门洞,左门洞前是亚当之像,右门洞前是夏娃之像。两门洞之间是一圆形巨大花窗,直径约13米,极为壮丽,称为玫瑰窗。窗下前侧是圣母怀抱圣婴像。顶层是一排雕花石柱,支撑着上方的阳台,阳台两侧是两座高达69米的塔楼。其中一座塔楼内悬挂着雨果的小说《巴黎圣母院》中钟楼怪人加西莫多敲打的那口大钟。圣母院的正立面构图完整,既有鲜明的垂直划分以强调向上的动势,又有显著的水平联系,是法国哥特式教堂的典型,成为以后许多教堂的范本。

圣母院正门入内是长方形大堂,高大的石柱支撑着六分拱顶,具有罗马式传统风格。堂内大厅宽敞,可放千张木制坐椅以供信徒使用。堂前祭坛中央供奉着天使与圣女围绕着受难后的耶稣大理石雕塑。中堂两边有侧堂和侧廊。

侧廊以三层同心圆组成的彩绘玻璃装饰为13世纪放射样式的代表作。大教堂两侧上方由向上飞展的单弧拱壁所环绕。大教堂顶部是一座高达90米的尖塔,塔上部为一楼形尖顶。圣母院内设有小教堂,并有附属建筑圣器室和宝物室,室内藏有大量宗教和艺术珍品。

数百年来,巴黎圣母院一直是法国宗教。政治和民众生活中的重要活动场所,许多重大事件和典礼仪式在此进行和发生。1302年,菲利普四世对抗罗马教皇,在这里召开法国历史上有市民参加的“总议会”,会议支持国王,并禁止法国主教到罗马开会。1455年,民族女英雄贞德的昭雪仪式在此举行,从而洗刷了法兰西的民族耻辱。1654年,路易十四在此举行加冕大典。

1744年,路易十六又在此加冕。1789年,国民议会和市政府在此欢庆攻陷巴士底狱的胜利,标志着一个新的资产阶级统治时期的到来。1804年,拿破仑在这里加冕称帝。1918年,巴黎市民为庆祝第一次世界大战胜利而向圣母感恩。1945年,巴黎市民为战胜德国法西斯在这里举行欢庆活动。1970年和1974年在圣母院为戴高乐将军和蓬皮杜总统举行了追思弥撒。大作家雨果所作《巴黎圣母院》一书更使圣母院名扬世界,只是小说中描述的曲折情节仅为雨果的构思。实际上圣母院并未出现过那场悲剧。

直到今日,圣母院依然履行着宗教职责,同时又是巴黎主要旅游景点之一,继续向世界各国人民传播着宗教艺术和法兰西的文化。每到年终,至诞节前夜举行的大礼拜吸引着许许多多的信教者与观赏者。午夜12点的钟声,使人们仿佛又回到了那遥远的古代,沉浸在一片宗教的气氛之中。也许,只有在这时,人们才彻底忘掉现代社会中的一切烦恼,生活中的一切忧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