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百科知识-科普新课堂:著名建筑
45096300000035

第35章 科隆大教堂

(德国)

科隆大教堂(CologneCathedral)为德国最大的天主教堂,世界著名的教堂之一,位于德国科隆市中心。科隆市坐落在美丽的莱茵河畔,公元前38年建立了古罗马要塞,11世纪归属日尔曼帝国。马克思和恩格斯曾在此创办《新莱茵报》。其位居欧洲东西和南北交通要冲,是巨大的水陆交通枢纽。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科隆市作为盟军反攻的重要目标在大轰炸中受到严重破坏,但科隆大教堂却幸存于世。在现代化的大都市中,高楼鳞次,宏塔栉比,多么宏伟的建筑也难引人驻足,但在硝烟依稀的一片瓦砾场上,猛然望见一座高大的完整无损的教堂,人们只会惊诧于自己的感官,对自己的眼睛表示怀疑,是不是横飞的弹片和隆隆的轰鸣使神经受到了损伤,是海市蜃楼还是心灵幻影,但一切都是事实,战神似乎是对人间圣物也有所偏爱,或许是要昭示世人。

科隆大教堂是中世纪欧洲哥特式建筑艺术的代表作。1248年在卡罗林王朝希尔德博尔德大堂的遗址上开始兴建,1560年堂内大厅基本竣工。德国宗教改革后停建。1842年在德国建筑师弗里德里希·茨维尔纳主持下继续修建,直到1880年最后建成。当时设计科隆大教堂的图纸至今还保存着,成为研究12世纪宗教建筑的珍贵资料。大教堂占地达8000平方米,其中有效面积约6100平方米。教堂中殿长135米,宽86米(包括耳堂),高62米。内分5个礼拜堂,穹顶43米,堂内设有整齐的席位,供神职人员所用的座位就有100多个。教堂内四壁上方安装了10000多平方米的窗子,全部用彩色玻璃镶嵌出《圣经》故事图案。在阳光照射下,图案绚丽多彩,故事引人入胜。

教堂内有以圣母玛利亚和耶稣的故事为题材的石刻浮雕,使厅堂分外肃穆。

唱诗班回廊的宗教画,是15世纪早期科隆画派杰出画家斯蒂芬·洛赫纳的作品。在科隆大教堂中,11世纪德国(日尔曼)奥托王朝时期产生的木雕《十字架上的基督》做为哥特艺术的先导对后世的雕刻产生了重大影响,木雕真实而感人,表现的不是一个庄严的神王,而是一个真正的受难者的形象:耶稣消瘦的面容表现出经过挣扎之后,他的生命濒于衰竭;胸肌和腹部下垂的沉重之感,更强调了悬钉在十字架上的难于忍受的痛苦。这一杰作也由于科隆大教堂的幸存而传世。

大教堂的双尖塔直插云天。因为高而灵魂容易上通于天。在月光里,淡蓝的天光洁如镜,只有两条细长的影子映在上面,如同人间与天堂之间仅有的通路,又似人类在祈祷的一双手臂。宽大的教堂里矗立着一行行的大石柱,高的148英尺,低的也60英尺,可双臂合抱,走在其中,有如在石化的大森林里,与凡尘世界相隔绝,顿生渺茫之感。塔下回廊曲折,从廊中向下看教堂之中,来回走动的人有如蚁虫,小得可怜,反觉自身高得可怪,种种暇思连翩。教堂四周林立着无数座的小尖塔,与双尖高塔相呼应。教堂的钟楼上,安装着5座响钟,其中24吨的圣彼得钟最大。响钟齐鸣时,洪亮深沉。大教堂前现建有“教堂平台”,成为举行礼拜仪式和各种聚会的场所。每到夜晚,安装在四周各建筑物的聚光灯向教堂射出一束束光柱,使得科隆大教堂显得既雄伟壮观,又神奇莫测。大教堂现已成为科隆市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