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袁枚《答蕺园论持书》
人能改过自然好,然而必须深刻认识到不对,内心感到不安,然后接受批评如流水般畅快,而不能随便附和。
人非圣人,安能无失。
——清·章学诚《文史通义·古人十弊》
人不是圣人,怎能无过失?
衣不洗则垢不除,刀不磨则锋不锐。
——清·洪仁玕《克敌诱惑论》
衣服不清洗污垢不会去掉,刀不磨锋刃不会锐利。喻指人不改过不会进步。
肆傲者纳侮,讳过者长恶。
——清·金缨《格言联璧·悖凶》
放肆傲慢的人招来侮辱,隐讳过错的人助长恶行。
自家过恶自家省,待祸败时省已迟矣。
——清·金缨《格言联璧·悖凶》
自己有错要自己反省,等祸败来临再反省就已经迟了。
盖世功劳,当不得一个矜字;弥天罪恶,当不得一个悔字。
——清·金缨《格言联璧·持躬》
有盖世的功劳,也不能居功自傲;有滔天大罪,只要悔改就好。
有心之过大,无心之过小。
——清·唐彪《人生必读书》
有意犯的错误情节严重,无意犯的错误从轻处理。
见善必行,闻过必改,可以蓄德。
——清·钱琦《钱公良测语》
见到好事必定施行,听到别人指出过失就改,可以培养品德。
日日知非,日日改过。
——清·魏裔介《琼琚佩语·修己》
每天都知道自己做错的地方,每天都改正。
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
——《弟子规》
看到别人的恶习,自己要反省,有则改之,无则提醒自己。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孝经·开宗明义章》
我们生命的一切是父母的,身体健康,是孝敬父母的开始。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论语·学而》
长期孝敬长辈的做法,可以叫作孝顺了。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论语·学而》
慎重地料理父母的后事,追念远代祖先,有助于人们养成老实忠厚的品德。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论语·里仁》
(应该)知道父母的岁数,一方面为父母增寿而高兴,一方面为父母日渐衰老而担心。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论语·里仁》
父母在世,不远离他们,若远走必须有去向。
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
——《孟子·尽心上》
亲敬父母双亲,这就叫“仁”;尊敬兄长,这就叫“义”,没有什么其他的道理,因为“仁”和“义”是天下人都应该知道的。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孟子·梁惠王上》
敬心敬意地赡养自己的老人,别的老人;细心照料自己的孩子,而且把这样的方法用到别人的孩子身上。人人都做到这样,治理天下就很容易掌握了。
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
——《孟子·离娄上》
每个人都能亲敬父母、尊敬长辈,天下就太平了。
入孝出弟,人之小行也。
——《荀子·子道》
在家孝敬父母,出外尊敬长者,这是做人根本的道理。
老老,而壮者归焉;不穷穷,而通者积焉;行乎冥冥而施乎无报,而贤、不肖一焉。
——《荀子·修身》
尊敬和赡养老人的人,年轻人便愿意归附于他。不轻视侮辱贫穷的人,有才能的人便将聚集在他的周围;暗中做好事并不希望得到什么回报,贤德的人和品德不好的人都能看得起他。
人亲莫不欲其子之孝。
——《庄子·则阳》
人之亲情莫过于儿女孝敬父母了。
事其亲者,不择地而安之,孝之至也。
——《庄子·人间世》
赡养父母的人,无论什么情况都能使父母安静舒适生活,这才是最孝敬的行为。
子之爱亲,命也,不可解于心。
——《庄子·人间世》
孩子孝敬父母,这是出于本性,不可能从内心得到解释。
孝子不谀其亲,忠臣不谄其君,臣、子之盛也。亲之所言而然,所行而善,则世俗谓之不肖子;君之所言而然,所行而善,则世俗谓之不肖臣。
——《庄子·天地》
孝子不讨好自己的父母,忠臣不阿谀奉承他的君主,这是最好的臣属和儿子。只要父母所说的就对,所做的就好,世俗称这样的人是“不肖之子”;只要君主所说的就对,所做的就好,世俗称这样的人是“不肖之臣”。
立爱惟亲,立敬惟长;始于家邦,终于四海。
——《尚书·伊训》
对待亲人要慈爱,对待长辈要尊敬;从家里邻居做起,最终推向全社会。
凡为人子之礼,冬温而夏清,昏定而晨省。
——《礼记·曲礼上》
(凡是)做子女的应知礼节,冬天让父母温暖,夏天使父母凉爽,晚上为父母铺床,清晨向父母问好。
年长以倍,则父事之。
——《礼记·曲礼上》
对于年龄比自己大一倍的人来说,应当用对待父亲的礼节去对待他。
慈父之爱子,非为报也。
——汉·刘安《淮南子·缪称训》
慈详的父亲最爱儿子,不是为了获得儿子报答。
树欲静而风不停,子欲养而亲不待。
——三国·魏·王肃《孔子家语·致思》
树想静止不摆动,但风却不停;子女想要赡养父母,却有时父母等不到这一天的到来。
孝敬仁义,百行之首。
——晋·陈寿《三国志·魏书》
孝顺、尊敬、仁爱、情谊,这是所有行为中首先应当做到的。
慢人亲者,不敬其亲者也。
——晋·陈寿《三国志·魏书》
不尊重他人父母的人,肯定也不会敬重自己的父母。
慈乌失其母,哑哑吐哀音。
——唐·白居易《慈乌夜啼》
乌鸦失去母亲也懂得哑哑哀鸣。喻指没有孝心的人。
亲亲而尊尊,生者厚而死者藏。
——唐·韩愈《送浮屠文畅师序》
热情地对待亲人,尊敬长辈,使生者有人所赡养,让死者入土为安。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唐·孟郊《游子咏》
谁说一寸长小草的嫩心,可以报答三春阳光的温暖?喻指子女对母亲的心意再孝顺,也难以报答母亲对子女的养育之恩。
生儿不用多,了事一个足。
——《全唐诗续补遗》
生儿不用多,如果孝敬一个就够了。
慈孝之心,人皆有之。
——宋·苏辙《古今家诫叙》
慈爱孝敬之心,人人皆有。
祭而丰,不如养之薄也。
——宋·欧阳修《泷冈阡表》
祭品虽丰盛,也抵不上父母活着时所做的微薄奉养。
孝子亲则子孝,钦于人则众钦。
——宋·林逋《省心录》
孝敬父母,子女就会孝敬自己;尊重别人,别人就会尊重自己。
得一食必先以食父母。
——宋·程颢、程颐《二程遗书》
有了好吃的,必须先让父母吃。
矜孤养老,邦家之大政。
——宋·苏舜钦《论五事》
心疼孤儿,赡养老人,这是治国安邦中的大事情。
无药可延卿相寿,有钱难买子孙贤。
——元·佚名《冤家路窄》
没有什么药可以让卿相者长生不老,有钱也难以买到子孙的高尚的人。
有钱难买子孙贤。
——元·佚名《冤家债主》
即使是有钱也难以买到子孙的孝顺。
种田不熟不如荒,养儿不肖不如无。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
种地不长庄稼不如荒芜了,生儿育女不孝敬不如没有。
养儿待老,积谷防饥。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
养儿是为了防老,积储谷物以防饥饿侵袭。
重资财,薄父母,不成人子。
——清·朱柏庐《治家格言》
只看重钱财,尖酸刻薄对待父母,就不配做人的儿子。
和尚无儿孝子多。
——清·曹雪芹《红楼梦》
和尚虽无儿子,但孝敬他的人却很多。
毋毁众人之名,以成己之善;毋役天下之理,以护一己之过。
——清·陈宏谋《五种遗规》
不要以诋毁众人的名声,来成全自己的美名;不要用天下的公理,来辩护自己过错。
为善则流芳百世,为恶则遗臭万年。
——清·程允升《幼学琼林·人事》
行善则流芳百世,作恶则会遗臭万年。
谗口交加,市中可信有虎;众奸鼓衅,聚蚊可以成雷。
——清·程允升《幼学琼林·人事》
谗言互相毁谤,人们就会相信市中有虎;众奸鼓噪寻衅,就像聚飞的蚊声如雷。
使人皆知善之可慕而必为,皆知不善之可羞而必去也。
——清·郑端《朱子学归》
要让人都知道美好的事物是值得羡慕的,因而必须照着办;都知道丑恶的事物是令人耻辱的,因此必定要把它除去。
道人善,即是善;扬人恶,即是恶。
——清·贾木斋《弟子规》
说别人的优点,便是自己的优点;宣扬别人的错误,便是自己的错误。
名高速谤,气盛招尤。
——清·张廷玉等《明史·顾宪成等传赞》
名声大诽谤就会来得快,气势太大就会招致灾难。
君子爱惜人才,小人排挤异类。
——清·赵尔巽等《清史稿·倭仁传》
品德高尚的人很爱惜人才,而品德低下的人则排挤不同意见的人。
行善如春园之草,不见其长,日有所增;行恶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消,日有所损。
——清·金缨《格言联璧·悖凶》
做好事就像春天园里的草一样,虽然感觉不到它在长高,但它却一天天在增长;做坏事就像磨刀石一样,虽然看不见它在减少,但它确实一天天在减少。
伤心之语,毒于阴冰。
——清·金缨《格言联璧·悖凶》
刺伤人心的话,比冷冰还恶毒。
终日说善言,不如做了一件;终身行善事,须防错了一桩。
——清·金缨《格言联璧·惠吉》
整天说的都是好话,还不如做一件好事;虽然一辈子都做好事,还须防备做一件错事。
面谀之词,有识者未必悦心;背后之议,受憾者常若刻骨。
——清·金缨《格言联璧·接物》
当面奉承讨好的话,有头脑的人未必爱听;背后的议论,被议者会有刻骨之痛。
怪小人颠倒是非,不知惯颠倒方为小人;惜君子之受世折磨,不知惟折磨乃见君子。
——清·金缨《格言联璧·持躬》
只怨小人爱是非颠倒,不知一直颠倒是非的正是小人的作为;叹惜君子受尽磨难,不知只有受尽磨难才能考验出君子。
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为害,而使天下释其害。
——清·黄宗羲《原君》
不以个人的利益为追求,而让天下的人都得到好处;不以个人的害处为不幸,而让天下的人都免去灾害。
人不求福便无祸,人不求利斯无害。
——清·钱琦《钱公良测语》
人不求福就无祸,人不求利便无害。
凡以利害心虑事,则虑弥周而去道弥远。
——清·陈确《瞽言》
凡是用利害之心去考虑问题,考虑得越是周全,背离道义也就越远。
无故之利,害之所伏也。
——清·冯班《钝吟杂录·家戒下》
无缘无故得来的好处,祸害必隐藏其中。
好小利必有大不利。
——清·冯班《钝吟杂录·家戒下》
贪小便宜必有大不幸降临。
剖腹藏珠,爱财而不爱命。
——清·程允升《幼学琼林·珍宝》
割开肚子把珍珠藏进去,这是只顾钱财而不要命的行为。
在事者,当置身利害之外;建言者,当设身利害之中。
——清·金缨《格言联璧·处事》
办事的人,要置身于利害之外;提意见的人,要身处利害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