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故事文库三、名言警句卷——勇于实践
45136200000002

第2章

积万金于箧匮,虽俭乏而不用,则未知其有异于贫窭;怀逸藻于胸心,不寄意于翰素,则未知其有别于庸猥。

——《抱朴子·外篇卷三十八·博喻》

如果在箱柜中积存了万两黄金,即使贫困也不使用,那么就不知道这和贫穷有什么不同;如果胸中怀有华丽的辞藻,不把心意寄托在著述上,那么就不知道他和普通鄙陋的人有什么区别。

治其器必求其用。

——《二程外书·卷一》

治办这器具必定要求它发挥作用。

学贵大成,不贵小用。大成者,参于天地之谓也;小用者,谋利计功之谓也。

——《胡子知言·卷三·纷华第九》

治学可贵之处在于有大的成就,不是可贵之处在于有小的效用。大的成就,指的是对天地加以研究;小的效用,指的是谋求利益、功劳。

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论语·学而第一》

对妻子、看重品德,轻视色相;事奉父母,能竭尽自己的力量;事奉君主,能献出自己的生命;和朋友交往,说话讲诚信。(这样的人)即使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学习过了。

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论语·子张第十九》

坚持德行却不弘扬,信仰道义却不够忠实,(这样的人)怎么能算是有用?怎么能算是无(可有可无)用?

入山见木,长短无所不知;入野见草,大小无所不识。然而不能伐木以作室屋,采草以和方药者,此知草木所不能用也。

——《论衡·超奇第三十九》

进入山里,见到树木,不论高的矮的都知道的;进入田野,见到花草,不论大的小的都认识的。然而不能够伐树木用来建造房屋,采摘花木用来调和药方,这是只认识草木却不能使用的人。

即徒诵读,读诗讽术,虽千篇以上,鹦鹉能言之类也。

——《论衡·超奇第三十九》

倘若只是诵读,读诗诵经,即使能诵读无数篇,也不过是鹦鹉学舌之类的。

实言无多,而华文无寡。为世用者,百篇无害;不为用者,一章无补。如皆为用,则多者为上,少者为下。

——《论衡·自纪第八十五》

内容充实的文章不忌讳多,华而不实的文章不忌讳少。对社会有用的文章,一百篇也无妨;对社会无用的文章,一篇也没有补益。如果都是对社会有用的,那么就是多数的是上等,少数的是下等。

对圣贤言语,必要我平时照样行去,才算读书。

——《围炉夜话》第二条

对于前代圣贤的话语,自己必须在平常照着样子去做,才能算是读书。

士既多读书,必求读书而有用。

——《围炉夜话》第一四九条

读书人既然读了许多书,必须要读了书而有用处。

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孟子·告子上》

下棋是一门小玩艺,如果不专心致志,就不能掌握它。比喻做任何事都要专心致志。

类不可两也,故知者择一而壹焉。

——《荀子·解蔽》

一心不能两用,因此聪明人总是选择一件事专心致志去做。

心枝则无知,倾则不精,贰则疑惑。壹于道以赞稽之,万物可兼知也。

——《荀子·解蔽》

思想分散,就不可能对事物有准确认识;思想动摇,认识就不可能精深;三心二意就会疑惑不解。专心于一点来考察万物,万物才有可能被认识了解。

君子壹教,弟子壹学,亟成。

——《荀子·大略》

君子专心致志地教,弟子专心致志地学,这样,就能很快获得成就。

其嗜欲深者,其天机浅。

——《庄子·大宗师》

如果一个人的嗜好特别广泛,那么他的才能就会大大地丧失。比喻做事应专一。

做事应该用志不分,乃凝于神。

——《庄子·达生》

做事应该,用心专注,与神相似。

左手画圆,右手画方,则两不成。

——《韩非子·功名》

用左手画圆,同时用右手画方,这样,两个图形都不可能会画好。比喻一心不可二用。

人莫能左画方,而右画圆也。

——《韩非子·外储说左下》

没有人能够同时用左手画方形,用右手画圆形。比喻一心不可二用。

有德行之人之于物无所苟而已。

——《谷梁传·僖公十六年》

有德行之人对于该办的事情都会一心一意地去做。

意不并锐,事不两隆。

——汉·刘向《说苑·谈丛》

一心不能二用,不能同时兼顾两件事。

思心爱一至,不闻雷霆。

——三国·魏·刘劭《人物志·材理》

思考专心致志,即使有雷声竟也听不见。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广陵思王荆传》一心一意地去努力,即使坚硬的金属和顽石也会被钻开。

心不两用,则手不并运也。

——北齐·刘昼《刘子》

一心不能两用,一手也不能同时做两件事。

心驻于目,必忘其耳,则听不闻;心驻于耳,必遗其目,则视不见也。

——北齐·刘昼《刘子·专学》

注意力专注在所看的东西上,必然会忘记耳朵的作用,从而听不见声音;注意力专注在听觉方面,就会丧失眼睛的作用,从而视而不见。

爱博而情不专。

——唐·韩愈《与陈给事书》

爱好广泛感情就不会专一。

多好竟无成,不精安用黟。

——宋·苏轼《和子由论书》

爱好广泛,终究会一事无成;事事不精,再多也没有用处。

万事以心为本,未有心至而力不能者。

——宋·欧阳修《苏子美论书》

做任何事情都要专心致志,没有思想专一却力量达不到的事。

泰山在前而不见,疾雷破柱而不惊。

——宋·欧阳修《六一居士传》

泰山在面前却看不见,疾雷轰破石柱心也不受惊。比喻心神专注。

用心专者,不闻雷霆之震惊,寒暑之切肤。

——宋·林逋《省心录》

思想专一的人,听不见震耳的雷声,感觉不到严寒和酷暑。

未有外貌不庄,心能一者。

——明·胡居仁《居业录》

外貌轻浮的人心志不能专一。

人能一其心,何不如之有哉?

——明·刘基《郁离子·一志》

人能专心致志,一定会获得成功。

明生于一。

——明·刘基《郁离子·省敌》

对事物能认知是因为思想的专注。

怀之专一,鬼神可通。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葛巾》

人若专心一意,鬼神也可以帮助你。

聋者目善视,瞽者耳善闻;缺一得专一,用志斯不分。

——清·刘岩《病中杂诗》

聋子的眼睛非常敏锐,盲人的耳朵特别灵敏。由于他们生理上有了缺陷,因此在另一方面能特别专心。

履霜,坚冰至。

——《易经·坤》

踩在霜地上,就明白结冰的季节要来了。比喻见微知著。

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

——《易经·系辞下》

君子见到事情的微小端倪,就立刻去防止它,不会拖延到终结的那一天。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

——《易经·系辞上》

仁者见了就用仁的见解去评论它,智者见了就用智的见解去评论它。比喻每个人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也就不同。

如彼雨雪,先集维霰。

——《寺经·小雅·弁》

如同下雪一样,必先落冰霰。比喻事情的发生事先都会有苗头。

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

——《论语·子张》

贤能的人就能认识事情的大的方面,没有才识的人只能认识事情的小的方面。

闻一以知十。

——《论语·公冶长》

了解一方面的情况就可以推知其他方面的情况。

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孟子·尽心上》

登上东山后就会看到鲁国很小,登上泰山后就会看到天下太小。

观水有术必观其澜。

——《孟子·尽心上》

擅长观察水的人总是要看它壮阔的波浪。比喻看事物要看其主要方面。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孟子·梁惠王上》

眼睛明亮是可以看到秋毫的末端,却看不到整车的柴草。比喻只看到小处,看不到大处。

善择者制人,不善择者人制之。

——《荀子·王制》

善于选择的人能够控制别人,不善于选择的人被别人控制。

所谓庸人者,口不能道善言,心不知邑邑。

——《荀子·哀公》

庸人就是嘴里说不出有价值的话,心里也不懂得谦虚。

以近知远,以一知万,以微知明。

——《荀子·非相》

由知近可以推知远,由知一可以推知万,由知隐微可以推知明显。

欲观千岁,则数今日;欲知亿万,则审一二。

——《荀子·非相》

要想知千年的事,就审察今日;要想知亿和万,就研究一和二。

凡以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

——《荀子·解蔽》

对事物的认识了解,这是人的本性,可以被认识,这是事物本身的道理。

以所以知人之性,求可以知物之理,而无所疑止之,则没世穷年不能遍也。

——《荀子·解蔽》

用对事物能有所认识的本性,去研究事物可以被认识的道理,如果没有什么限制,那么终身也不能穷尽对外界事物的认识。

凡人之患,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

——《荀子·解蔽》

人们一般都有的缺点,是被片面的认识所蒙蔽,而不明白大局的大道理。

凡万物异则莫不相为蔽,此心术之公患也。

——《荀子·解蔽》

万物都有差异,没有不相互受蒙蔽的,这是人们思想方法上的通病。

虚壹而静,谓之大清明。

——《荀子·解蔽》

虚心而宁静,就是认识达到了极端明晰的境界。

精于物者以物物,精于道者兼物物。

——《荀子·解蔽》

精通某一事物的人,只能了解某一事物;精通于道的人,却能掌握了解一切事物。

万物为道一偏,一物为万物一偏,愚者为一物一偏,而自以为知道,无知也。

——《荀子·天论》

各种事物只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一种事物又是各种事物的一部分。愚蠢的人只认识一种事物的一部分,却自认为认识了自然界的规律,这是无知的体现。

知之在人者谓之知。知有所合谓之智。智所以能之在人者谓之能。能有所合谓之才。

——《荀子·正名》

认识客观世界的能力称之为知。认识能力与客观世界相一致称之为智。人本来就有的掌握事物的本能叫做能。这种功能和客观世界接触后所形成的能力叫才能。

心有征知。征知,则缘耳而知声也,缘目而知形可也。然而征知必将待天官之当薄其类然后可也。

——《荀子·正名》

心可以对事物感知。这些感知,要借助耳朵才可知道声音,借助眼睛才可知道形象。但是感知一定要等感官接触到外界事物后才能发挥作用。

独视者谓明,独听者谓聪。

——《韩非子·外储说右上》

能自己看清事物称之为眼光明亮,能自己听到各种情况称之为耳朵灵敏。

圣人见微以知明,见端以知末。

——《韩非子·说林上》

有智慧的人见到微小的征兆就能知道明显的情形,见到一点儿端倪就能知道未来的结局。

不能兆其端者菑及之。

——《管子·侈靡》

不能及时发现事物发展变化的征兆的人,灾难必然来临。

专于意,一于心,耳目端,知远之证。

——《管子·心术》

专心一意,思虑集中,耳目端正,这是远见卓识的保障。

惟有道者,能备患于未形也。

——《管子·牧民》

只有了解了事物发展规律的人,才能在祸患发生之前就有所提防。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

——《老子》

不出家门,就可知道天下事情;不看窗外,就可发现自然规律。比喻不可能的认识。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老子》

知道满足就不会受到耻辱,知道适当程度就停下来就不会有危险。

知常曰明,益生曰祥。

——《老子》

明白事物运行的规律叫做明智,过分贪求生活享受便成祸患。

知常日明。不知常,妄作凶。

——《老子》

知道了事物运动的规律叫做明智。不知道事物运动的规律,轻举妄动就会遭殃。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庄子·逍遥游》

知识少的人不如知识多的人有远见,年岁小的人不如年龄长的人阅历丰富。

自细视大者不尽,自大视细者不明。

——《庄子·秋水》

从小的出发点去看大的事物会看不全面,从大的出发点去看小的事物会看不分明。比喻认识事物容易失于片面。

夫地非不广且大也,人之所用容足耳。然则厕足而垫之致黄泉,人尚有用乎?

——《庄子·外物》

土地不能说不广大,人所利用的仅仅是脚踩着的那一点。假若把脚踩以外的土地都挖去,并且一直挖到土地深处的黄泉,这仅有的小块儿土地还存在且有用吗?比喻遇事应该眼界开阔,目光远大。

谋而不得,则以往知来,以见知隐。

——《墨子·非攻中》

谋划却没有成功,就应该借助过去的来认识未来的,借助明显的来认识不明显的。

穷巷多怪,曲学多辩。

——《商君书·更法》

贫穷偏僻巷子里的人少见多怪,认识片面的人喜欢争辩。

有高人之行者,固见非于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骜于民。

——《商君书·更法》

具有高于一般人品行的人,当然会被当代人所排斥具有真知灼见的人,必然要被人们当作是个桀骜不驯的人。

一言以贯万物,谓之知道。

——《管子·戒》

听到一句准确的话就能对万物融会贯通,这就是认识了事物的规律。

先知稼穑之艰难,乃逸。

——《尚书·无逸》

只有先知道生产粮食艰辛困难的人,才会有安乐和享受。

视远惟明,听德惟聪。

——《尚书·太甲中》

只有眼光明亮的人才能看得远,也只有听力敏锐的人才能听进有关道德的言论。

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战国·楚·屈原《渔父》

有智慧的人对事物的认识不固执己见,而能随着时世的改变而改变。

目在足下,不可以视近,虽明何益。

——战国·鲁·尸佼《尸子》

眼睛长在脚底下,连很近处都看不见,即使再明亮又有何用呢!比喻目光短浅就不能看清事物。

井中视星,所见不过数星。

——战国·鲁·尸佼《尸子》

从井底向上观看天上的星星,所见到的不过是几颗星星。

见骥一毛,不知其状;见画一色,不知其美。

——战国·鲁·尸佼《尸子》

只看见好马的一根毛,是不会知道好马形状的;只看见一种颜色,是没有办法知道图画的精美的。比喻见识狭窄。

谋必素见成事焉,而后履之。

——《国语·吴语》

谋划一件事一定要预见到必然能成功,然后才去实行。

望远者,察其貌而不察其形。

——《谷梁传·桓公十四年》

站在远处望,只能看见概貌而不能了解它的容色。

过者之患,不知而自以为知。

——战国·吕不韦等《吕氏春秋·别类》

有过失人的毛病,就在于不了解而自以为是。

东面望者不见西墙,南乡视者不睹北方。

——战国·吕不韦等《吕氏春秋·去尤》

面向东看的人看不见西边的墙,面朝南看的人看不到北方。

审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阴阳之变;见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鱼鳖之藏;尝一脔肉,而知一镬之味,一鼎之调。

——战国·吕不韦等《吕氏春秋·察今》

审看堂下的阴影,可以知道日月的运转规律,自然界的变化;看见瓶子里的水结了冰,可以知道气候的寒冷变化,鱼鳖深藏水中;尝一块煮好的肉吃后,可以知道一锅汤菜的味道。比喻举一反三。

有道之士,贵以近知远,以今知古。

——战国·吕不韦等《吕氏春秋·察今》

通晓事物发展规律的人,贵在能从身边的事物看清远处的事物特征,能从今天了解过去情况。

败莫大于不自知。

——战国·吕不韦等《吕氏春秋·自知》

没有比缺乏自知之明而遭受的失败更大了。

察见渊鱼者不祥,智料隐匿者有殃。

——《列子·说符》

能看清深潭中的鱼的人肯定会有不祥之事,能够预料到人家隐私的人必定会遭到祸殃。

见出以知人,观往以知来。

——《列子·说符》

见到出去的就能推知要进来的,回顾过去就能推算未来。

微之为著者强。

——《战国策·赵策》

能够见微而知著的人,就会成为强者。

谛毫末者,不见天地之大;审小音者,不闻雷霆之声。

——《关尹子》

专注于细小事情的人,就不可能看到天地的广阔;专心于微小声音的人,就听不到打雷的声音。比喻见识狭小。

处明者不见暗中一物,处暗者能见明中区事。

——《关尹子》

站在明亮处的人看不见黑暗处的每一种东西,而处在黑暗处的人能看得清明亮处每一细小事物。

无一物不可见,则无一物非吾之见;无一物不可闻,则无一物非吾之闻。

——《关尹子》

没有一种有形的物质不能看见,但也没有一种东西是绝对被认识看清楚了;没有一种有声的东西不能听见,但也没有一种东西算是绝对听到了。比喻客观世界是可以认识的,但又不能说绝对认识了。

见博则不迷,听聪则不惑。

——《牟子》

见识广泛就不会被迷惑,听觉聪敏就不会受蒙骗。

足所践者少,其不践者多;心所知者寡,其不知者众。以不用而能成其用,不知而能全其知也。

——《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