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故事文库三、名言警句卷——勇于实践
45136200000003

第3章

人的脚走过的地方少,没走过的地方多;人的心知道的少,不知道的多。把没用的能变为有用的,从不知到能全知。

见象牙乃知其大于牛,见虎尾乃知其大于狸。

——汉·刘安《淮南子·说林训》

看见象牙就明白象比牛大,看见虎尾就明白虎比狸大。比喻推理认知。

见一落叶,而知岁之将暮;睹瓶中之冰,而知天下之寒。

——汉·刘安《淮南子·说山训》

看见一片落叶,可以知道秋季的到来;看瓶中水结冰,可知道天下的寒冬。比喻从小可以知道大。

以近推知远,以小推知大。

——汉·刘安《淮南子·泛论训》

由近可以论远,从小可以知大。

太山之高,背而弗见;秋毫之末,视之可察。

——汉·刘安《淮南子·说林训》

泰山虽然高大,但是背向着它就看不见;毫毛再细小,仔细观察就能看得到。

见虎一文,不知其武;见骥一毛,不知善走。

——汉·刘安《淮南子·说林训》

只看见虎身上一条花纹,还不了解虎威;只看见骏身上一根毛,还不了解它善于驰骋。比喻认识片面。

察一曲者不可与言化,审一时者不可与言大。

——汉·刘安《淮南子·缪称训》

观察了部分情况还不能谈论全部的变化,审察了一段时间还不能谈论事情的全部过程。

得隋侯之珠,不若得事之所由。

——汉·刘安《淮南子·说山训》

即使得到隋侯珠,还不如弄清事情原由而获得事理。

释大道而任小数,无以异于使蟹捕鼠,蟾蜍捕蚤。

——汉·刘安《淮南子·原道训》

用不高明的办法去解释大道理,就如同用螃蟹捕捉老鼠,用癞蛤蟆捕捉跳蚤一样的不通。

目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眦。

——汉,刘安《淮南子·说林训》

眼睛能够清楚地看到百步之外的东西,却不能看到自己的眼眶。

清水明镜,不可以形遁。

——汉·刘向《新序·善谋》

在清澈的水里和明亮的镜子里,任何形象都不可能隐形。比喻目光敏锐的人能洞察一切。

知得之己者,亦知得之人。

——汉·刘向《说苑·政理》

知道依靠自己能获得什么,也就知道依靠他人能获得什么。

以所见可以占未发,睹小节固足以知大体。

——汉·刘向《说苑·尊贤》

用所看见的可以推知没有发现的,看见小事就足以知道事情的整体。

人道弥深,所见弥大。

——汉·王充《论衡·别通》

对客观事物的规律研究得越深入,所见的事理就愈大。

问事弥多而见弥博,官弥剧而识弥泥。

——汉·王充《论衡·书解》

问事越多其见识越广泛,职务越繁忙越容易顽固坚持自己的意见。

知古不知今,谓之陆沉;知今不知古,谓之盲瞽。

——汉·王充《论衡·谢短》

知道古代而不知道今,称之为愚昧;知道今而不知道古代,称之为瞎子。比喻只有博古通今,才能耳聪目明。

天且雨,蝼蚁徙,蚯蚓出,琴弦缓,痼疾发。

——汉·王充《论衡·变动》

天将要下雨时,蝼蚁就开始搬家,蚯蚓也爬到地面上,琴弦也会松弛,人的旧病也会发作。比喻灾害都会有征兆,要及早防范。

不览古今,论事不实。

——汉·王充《论衡·别通》

不博览历史和现实,议论事情就不能切中要害。

视日月,而知众星之蔑也。

——汉·扬雄《法言·学行》

观察日月,便知道众星的微小。

天寒而后索衣裘,不亦晚乎?

——汉·扬雄《法言·寡见》

天气寒冷了才去寻找衣服皮袄,不是太晚了吗?比喻聪明者应该有对任何事情的预见能力。

宇栋之内,燕雀不知天地之高也。

——汉·桓宽《盐铁论·复古》

屋檐之下,燕子、麻雀不了解天高地厚。

以所不睹不信人,若蝉之不知雪。

——汉·桓宽《盐论铁·相刺》

自己没有见过就不相信别人,这就如同蝉不知道冬天有雪一样。

知微知章,闻一觉十。

——汉·祢衡《颜子碑》

从隐密的事可以推知显明的事,听到一就可以推知十。

精炼藏于矿璞,庸人视之忽焉。

——汉·王褒《四子讲德论》

金子藏在矿石里,平庸的人看到矿石也不会注意。

美玉蕴于碔砆,凡人视之,怢焉。

——汉·王褒《四子讲德论》

美玉蕴藏在如同玉的石头里,一般人见了,都疏忽不重视。

雷电之起也,破竹折木,震惊天,而不能使聋者卒有闻;日月之明,遍天下,而不能使盲者卒有见。

——汉·韩婴《韩诗外传》

雷电发生时,能够劈开竹子,折断树木,震惊天下人,但最终不能使耳聋的人听到;大阳和月亮的光明,普照天下,但最终不能使失明的人看见。比喻见解高明者,无知的人是无法理解的。

聪者听于无声,明者见于无形。

——汉·班固《汉书·伍被传》

听觉聪敏的人在人家说话声没有发出之前就听到了,眼光明亮的人在事情没有形成之前就见到了。比喻智者具有远见卓识。

盲不见咫尺,而难烛千里之隅。

——汉·班固《汉书·扬雄传》

盲人看不到眼前的事物,更难用烛光看到千里之外的角落。比喻见识短浅。

以管窥天,以蠡测海。

——汉·班固《汉书·东方朔传》

从竹管的小孔里观察天,用瓢来测量海水。比喻见识狭小。

知其一未睹其二,见其外不识其内。

——汉·班固《汉书·扬雄传下》

知道其中一点却没有看到其中第二点,看到了外表不知道内部。

凡人之智能见已然,不能察将然。

——汉·班固《汉书·贾谊传》

一般人的智慧只能看到已经发生的事情,而不能预测到即将发生的事情。

惟有道者能以往知来。

——汉·班固《汉书·京房传》

只有通晓事物发展规律的人,才能根据过去的历史推知未来。

聪以知远,明以察微。

——汉·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

耳朵聪敏能听得很远,眼睛明亮能看到微小的事物。

有能才,见铎颖之秋毫。

——汉·挚峻《报司马子长书》

视力强的人,能够看见鸟兽在秋天刚长出来的细毛的尖端。比喻见识敏锐。

多闻以为富。

——三国·魏·王肃《孔子家语·儒行》

人,见多识广才是富有。

忌祟生于不知。

——三国·魏·嵇康《宅无吉凶论》

相信禁忌和鬼神,是因为无知的缘故。

浩乎若沧海,斗斛不能校。

——晋·葛洪《抱朴子·广譬》

浩荡无边的大海,是没有办法用斗斛来计量的。

识珍者必拾浊水之明珠。

——晋·葛洪《抱朴子·名实》

辨得宝贝的人能从浊水里拾得明珠。比喻独具慧眼的人能透过事物表面现象看清本质。

识远者贵本,见近者务末。

——晋·葛洪《抱朴子·博喻》

目光远大的人重视事物的根源,见识浅陋的人却只专注在一些细微末节。

过此以往,恶睹见其可;安危之理,断可识矣。

——晋·陆机《豪士赋序一首》

了解历史,研究成败得失,安危的道理就必然能够认识到。

苟达变而识次,犹开流以纳泉。

——晋·陆机《文赋》

如果懂得变化的规律知道发展的次序,就如同开通渠道引进清泉一样。

识时务者,在乎俊杰。

——晋·陈寿《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只有通晓时务的人,才能修炼成杰出的英雄人物。

苛碎无大体。

——晋·陈寿《三国志·魏书·梁习传》

特别苛刻的人不会顾大局识大体。

天下智谋之士,所见略同。

——晋·陈寿《三国志·蜀志·庞统传》

天下有卓识谋略的人,对同一问题的观点基本上是相同的。

升高能赋者,颂其所见也。

——晋·左思《蜀都赋》

登高能写诗赋的人,是由于眼有所见。

博见为馈贫之粮。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神思》

广泛的见闻是赠给知识贫乏的人的宝贵的食粮。

见异唯知音耳。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知音》

能够发现异常不同的地方,只有知己才能做到。

目瞭形无不分,心敏则理无不达。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知音》

目光明亮形貌都能分辨的,心思敏慧情理都能通达的。

识在瓶管,何能矩矱。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序志》

见识浅陋,如何能讲出创作的标准呢?

亲履艰难者知下情,备经险患者达物伪。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张衡传》

亲自经历了艰难困苦的人知道百姓的苦乐,饱经艰险忧患的人通晓事物的真伪。

圣人不以独见为明。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申屠刚传》

有智慧的人不会认为一个人的见解是很高明的。

管中窥豹,时见一斑。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

从竹管小孔观察豹,只能看到豹身上的一个斑纹。比喻见识短浅。

人井望天,不过圆盖。

——北齐·刘昼《刘子》

坐井观天,所见到的不过是一个圆盖。比喻眼界狭小。

世人多蔽,贵耳贱目,重远轻近。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慕贤》

天下的人们常常被蒙蔽,由于他们只重视传闻而轻视亲眼所见,只看重远处的人而轻视身边的人。

山中人不信有鱼大如木。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归心》

居住在山里的人不相信有树木那样大的鱼。比喻人的认识受客观环境的局限。

上方重阁晚,百里见秋毫。

——唐·杜甫《山寺》

登高远望,能见到百里之外微小的秋毫。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唐·杜甫《望岳》

登上最高峰四处观望,眼下的群山都会变得低矮渺小。

前古之兴亡,未尝不经于心也;当世之得失,未尝不留于意也。

——唐·韩愈《与风翔邢尚书书》

对前代兴亡经验教训,应该关心研究;对当代成败得失,应该留意总结。

坐井而观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

——唐·韩愈《原道》

坐井观天,说天很小,其实并不是天小。

人不通古今,马牛而襟裾,行身陷不义,况望多名誉。

——唐·韩愈《符读书城南》

人如果不懂得古今变化,那么就会跟牲畜一样,行为陷入不义,更不用希望有好的名誉。

天下之理,不可穷也;天下之性,不可尽也。

——唐·王勃《八卦大演论》

天下的法则,是不可穷尽的;天下万物的性质,也不可能使之达到极限。比喻人的认识是无止境的。

据沧海而观众水,则江河之会归可见也;登泰山而览群岳,则冈峦之本末可知也。

——唐·王勃《八卦大演论》

到海上去观看众多的河流,众多河流会合之地可看得清清楚楚;登上泰山去观看众多的山脉,群山的来龙去脉也就知道了。

形近而易见,心远而难明。

——唐·刘禹锡《原力》

物体离得近就容易看清,心中想得远就难以表达明白。

以目而视,得形之粗者也;以智而视,得形之微者也。

——唐·刘禹锡《天论》

用眼睛观察,只能看到形体的表面;用智慧审察,就会认识到形体的内部。

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

——唐·刘禹锡《酬乐天咏老见示》

经过的事情多了,了解的事理也多;了解的人多了,阅历就更加广泛。

游畎浍者讵测溟海之深,升培缕者宁知泰山之峻。

——唐·欧阳询《用笔论》

在田间小沟嬉游的人没有办法估量大海有多深,爬小土丘的人难以了解泰山有多高。比喻见识浅陋。

试登山岳高,方见草木微。

——唐·孟郊《上河阳李大夫》

登上高山峻岭,才看见草木是如此微小。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唐·元稹《离思》

已经看过波澜壮阔的大海别的水就不愿意看了,除了巫山的云别的云都不是美丽的。

磨剑莫磨锥,磨锥成小利。

——唐·元稹《出门行》

应当磨剑而不要磨锥,锥磨得再锋利作用毕竟不如剑的作用大。比喻人应有远大的见识。

理直防毁,鉴微在悟。

——唐·陈子昂《素盘盂铭并序》

理直必须防止别人的诽谤,认识萌芽的东西在于有所了解。

未知事实,不可虚行。

——唐·张九龄《敕安西节度王斛斯书》

不知道事情的真相,就不能凭想象去做事。

睹一事于句中,反三隅于字外。

——唐·刘知几《史通·叙事》

从词句中看到一件事,要善于举一反三推知字面以外的许多事情。

登衡霍者,嗟培之微;泛涨海者,鄙横汙之陋。

——唐·孙翃《应文辞雅丽科对策》

登上高大的衡山霍山,就会感叹小土丘之细微;在涨了水的大海里畅游,就会鄙视死水潭的狭小和浅陋。

人多患远见百步而不知眉颊,知眉颊者,复不能察百步也。

——唐·马总《意林》

人们一般都有的缺点是,能看见远在百步之外的事物,却不了解自己眼前的事物;能知道自己眼前的事物,却又不能看见百步之外的。

居高声自远,非是借秋风。

——唐·虞世南《咏蝉》

站得高声音就自然传播得远,并不是借助秋风的力量。

白云芳草与心违。

——唐·司空曙《谢李端见赠》

白云芳草不会理解人的心思。比喻不应对不可能的事作种种幻想。

莫言万木死,不因一叶秋。

——唐·邵谒《论政》

不要由于一片叶子凋落秋季来临,就说万木会死。

木落知寒近,山长见日迟。

——唐·孙逖《淮阳夜宿》

树木叶落就知道寒秋来临,山势高远就看见太阳晚落。

见其手而迷其足,睹其前而昧其后。

——唐·沈亚之《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策》

看见自己的手却看不见自己的脚,看见自己的前面却看不见自己的后面。比喻看问题顾此失彼。

山僧不能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

——唐·陈元靓《岁时广记诗》

山中的僧人不会计算日期,看见一片叶落就会知道天下已是秋天了。比喻见微知著。

理虽万变,可以一观;来事虽悬,易以往卜。

——唐·李延寿《北史·太武五王传》

事理虽然万变,但可用一个基本事理去推测;未来的事虽然遥远,但容易根据以往的经验去推测。

明于大而暗于小。

——宋·苏洵《高祖》

对大事看得很清楚,对小事就会看得不清楚了。

见微而知著。

——宋·苏洵《辨奸论》

从细微变化中可以推知后果。

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宋·苏洵《辨奸论》

月亮周围出现了晕圈就预示要刮风了,地基石头湿润了就表明要下雨了。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宋·苏轼《题西林壁》

横着观看是山岭,侧着观看是山峰,站在远处、近处、高处、低处观看,山的形状各不相同。比喻从不同角度看问题,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隙中之观斗,又乌知胜负之所在。

——宋·苏轼《超然台记》

在缝隙中观察搏斗,如何知道谁胜谁败呢?比喻见识狭小,难以判断大事。

处晦而观明,处静而观动。

——宋·苏轼《朝辞赴完州论事状》

位于暗处观察明处就能看得格外分明,位于宁静状态观察活动情况就能看得特别细致。

求天下奇闻壮观,可以知道天地之广大。

——宋·苏轼《上枢密韩大尉书》

探求天下奇观,以知天地的广大。

知其一而不知其二,知其末而不知其本,详于此而略于彼。

——宋·苏轼《录进单锷吴中水利书》

知道一部分而不知道另一部分,知道细枝末节而不知道根源,对这部分了解详细而对那部分了解就很粗略。

能前知其当然,事至不惧,而徐为之图。

——宋·苏轼《晁错论》

能预测事情的发展必然会如此,在事情到来的时候就不会惧怕失措,而能从容不迫地去应付。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宋·苏轼《题西林壁》

不认识庐山的真正面目,只是因为自己身在这座山之中。比喻置身于其中,就难以清楚、客观和全面地看问题。

山居者知山,林居者知林,耕者知原,渔者知泽。

——宋·苏辙《翅然台赋序》

居住在山中的人知道山,居住在树林中的人知道树林,耕种土地的人知道原野,打鱼的人知道湖泽。

小中见大,大中见小,一为千万,千万为一。

——宋·苏辙《洞山文长老语录叙》

从小处可以了解大,从大处可以了解小,以一可以了解千万,以千万可以归为一。

深雪里,一枝开,春事梅花先觉。

——宋·辛弃疾《蓦山溪》

在厚厚的积雪里,一枝梅花开了,春季的到来梅花首先觉察到了。比喻预先感知。

能近见而后能远察,能利狭而后能泽广。

——宋·王安石《荀卿》

能够了解近处而后就能观察到远处,能给小范围带来利益而后就能给大范围带来恩惠。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宋·王安石《登北高峰塔》

不怕浮云会遮住望远的视线,只由于身子站在山的最高点。比喻站得高看得远。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收获。

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唯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所不尽也。

——宋·朱熹《四书集注·大学》

人的头脑很灵敏,没有不通晓的事;天下的事物,没有不包含着道理。只是道理是没有穷尽的,因此人的认识也就没有尽头的。

天涯也有江南信,梅破知春近。

——宋·黄庭坚《虞美人》

天涯也有春季到来的信息,梅花绽放知道春天就要来临。比喻见微知著。

精于理者,其言易而明。粗于事者,其言费而昏。

——宋·杨万里《庸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