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华夏文化传世经典(第二辑)古文观止上
45143700000138

第138章 后十九日复上宰相书

后十九日复上宰相书①

韩愈

二月十六日,前乡贡进士韩愈②,谨再拜言相公阁下③:向上书及所著文后,待命凡十有九日,不得命。恐惧不敢逃遁,不知所为。乃复敢自纳于不测之诛④,以求毕其说⑤,而请命于左右⑥。

愈闻之,蹈水火者之求免于人也,不惟其父兄子弟之慈爱,然后呼而望之也。将有介于其侧者⑦,虽其所憎怨,苟不至乎欲其死者,则将大其声疾呼而望其仁之也⑧。彼介于其侧者,闻其声而见其事,不惟其父兄子弟之慈爱,然后往而全之也。虽有所憎怨,苟不至乎欲其死者,则将狂奔尽气,濡手足⑨,焦毛发,救之而不辞也。

若是者何哉?其势诚急,而其情诚可悲也。愈之强学力行有年矣。愚不惟道之险夷⑩,行且不息,以蹈于穷饿之水火,其既危且亟矣,大其声而疾呼矣,阁下其亦闻而见之矣,其将往而全之欤?抑将安而不救欤?有来言于阁下者曰,有观溺于水而于火者,有可救之道而终莫之救也,阁下且以为仁人乎哉?不然,若愈者,亦君子所宜动心者也。

或谓愈:“子言则然矣,宰相则知子矣,如时不可何?”

愈窃谓之不知言者,诚其材能不足当我贤相之举耳。若所谓时者,固在上位者之为耳,非天之所为也。前五六年时,宰相荐闻,尚有自布衣蒙抽擢者,与今岂异时哉?

且今节度、观察使及防御、营田诸小使等,尚得自举判官,无间于已仕未仕者,况在宰相,吾君所尊敬者,而曰不可乎?古之进人者,或取于盗,或举于管库,今布衣虽贱,犹足以方于此。情隘辞蹙,不知所裁,亦惟少垂怜焉!愈再拜。

【注释】①《后十九日复上宰相书》和下一篇《后廿九日复上宰相书》同一主旨,均是乞求宰相任用自己。前信用一比喻形容自己的处境困厄,说他如同一个“溺于水而爇于火”的失路之人,专以情打动宰相,以期引起他的怜悯。后信先谈周公如何举用贤才、勤于政事,再拿宰相和周公对照,直言其地位与周公近,行事却距离远。末述自己三次上书的理由,再次希望对方援引自己。两封信都写得情词恳切,虽振振有词却难掩悲戚之心。作者求人哀怜实出于不得已,所以他后来说这些信“非我之志也”。②二月十六日:指贞元十一年(公元795年)二月十六日。韩愈于贞元八年中进士,后于礼部应博学宏词科考试,不中。贞元十一年,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官,也未如愿。第一封信写于正月二十七日,这是第二封信,是在写了第一封信后,过了十九天写的,故名《后十九日复上宰相书》。唐时以三省长官(即中书省的中书令、门下省的侍中、尚书省的尚书令、仆射(yè叶))为宰相。当时的宰相是赵憬、贾耽、卢迈。前乡贡进士:指由州县选出来应科举考试已经考中了的进士。③相公:古代称宰相为相公,因为前代拜相必封公,故称宰相为相公。阁下:书信中对人的尊称,言不敢直指其人,只能请在他阁下的侍从者转告。④不测之诛:意想不到的谴责。⑤毕其说:把话说完。⑥请命:请示,这里指请给回信。左右:称对方,不直接称呼收信人,仅称在他左右侍候的人以示尊敬。⑦介:接近。“介于其侧”,挨近他的旁边。⑧疾:急速,猛烈。仁:作动词用,施行仁爱。⑨濡(rú儒):浸,沾湿。⑩愚:自称谦词。惟:思,考虑。险夷:地势不平坦为险,平坦为夷。溺(nì逆)于水:被水淹没。(ruò若)于火:被火烧着。放火焚烧。荐闻:推荐给上级,这里指向皇帝荐举人才。闻,使上级听见,报告上级。节度:即节度使,唐玄宗时在边境地带设九节度使,总揽一区军、民、财、政大权。安史乱后,内地亦多设节度使,辖境从二三州到十余州不等。观察使:官名,自乾元元年(公元758年)起,唐改采访处置使为观察处置使,主管考察州县官吏政绩,后兼理民事。未设节度使处,即以观察使为一道行政长官,设节度使处,即以节度使兼任。防御:官名,即防御史,唐武则天时始设于夏州(今陕西省横山县西),安史乱中,分设于中原军事要地,掌本区军事,以刺史兼任。营田:官名,即营田使,唐各道设营田使,多由节度使兼领,掌屯田事宜。判官:官名,唐中期以后,节度、观察、防御诸使都有判官,由自己选任,作为僚属。间:差别,这里是区分的意思。或取于盗:《礼记·杂记下》记载孔子的话,说到管仲遇见群盗,将其中的两个人推荐给齐桓公,后来那两个人做了齐国的臣子。或举于管库:《礼记·檀弓下》记载:春秋时晋国赵文子“所举于晋国管库之士七十有余家”。方:相比。情隘:情况窘迫。辞蹙(cù促):言辞急切。裁:剪裁,斟酌。少:稍微。垂怜:加以怜惜。垂,施,赐。

【译文】二月十六日,前乡贡进士韩愈,十分恭敬地禀告相公阁下:前不久我给您写信和送上我所写的文章以后,等候您的指示共有十九天,还是没有得到回音,我心中害怕又不敢到山林隐居,不知道怎么办好。于是,我便敢再次领受那料想不到的责备,给您写信,把我的话说完,而且请您给个回信。我听说过,那些受到水淹火烧灾难的人,求人帮助免除灾难,不仅仅因为那人和自己有父兄子弟之间的那种慈爱感情才去呼喊他、指望他。而且如果有人在他旁边,即使是他所憎恨的人,只要对方还不至于要自己死掉,那就要放大声音赶快呼喊而希望他用仁慈的态度来拯救自己。那个站在他旁边的人,听见他的呼声和见到他那种情况,也不会因为和他有父兄子弟之间的那种慈爱感情才去保全他的性命。即使对他有些憎恶怨恨,如果还不至于要把他置于死地的话,就会拼命跑过去用尽力气,浸湿手脚,烧焦毛发把他救出来,不会推脱走开。为什么会这样呢?是因为那人的情况实在紧急,而他的心情确实叫人可怜。我韩愈努力学习、身体力行已经有好些年了。我不考虑道路是平坦还是艰险,不停地往前走,而陷于穷困、饥饿这样的水火中,情况既危险又紧急,我已经放大声音急忙呼喊了,阁下大概也听见了,而且见到了我的情况,您是打算来救我呢?还是安稳地坐着不来救我呢?有人来报告阁下说,有个人看到有人淹没在水中、有人被火烧着了,他有可以救人的办法,却始终没有去救他们,阁下将认为他是一个施行仁爱的人吗?如果不这样认为的话,那象我韩愈这样的人,也应该是君子心中所应该同情的人了。

有人对我说:“你的话是对的,宰相也了解你,只是现在的时势不允许提拔你,那又怎么办呢?”我个人认为这人不会说话,实际上不过是我的才能还不够博得到我们贤明宰相的荐举罢了。至于他讲的时势,本来是居于上层地位的人所造成的,不是上天安排的。前五六年的时候,尚且在平民中有得到提拔的人,那时和现在“时势”难道就不一样吗?况且如今节度使、观察使和防御使、营田使这些地位比较低的特派官员,尚能自己选用判官,选择的对象不分是已经作过官的还是未作官的,更何况宰相,是我们君主所尊敬的人,却能说不行吗?古代进用人才,有的从盗贼中选取,有的从管理仓库的人员中推荐,现在我的平民地位虽然卑贱,还是足够比得上这些人的。

情况窘迫,言词急切,不知怎么斟酌才好,只是希望您稍加怜惜。韩愈再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