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华夏文化传世经典(第二辑)古文观止上
45143700000155

第155章 箕子碑

箕子碑①

柳宗元

凡大人之道有三:一曰正蒙难②,二曰法授圣,三曰化及民。殷有仁人曰箕子③,实具兹道以立于世。故孔子述六经之旨④,尤殷勤焉⑤。

当纣之时⑥,大道悖乱⑦,天威之动不能戒⑧,圣人之言无所用。进死以并命⑨,诚仁矣,无益吾祀⑩,故不为。委身以存祀,诚仁矣,与亡吾国,故不忍。具是二道,有行之者矣。是用保其明哲,与之俯仰,晦是谟范,辱于囚奴。昏而无邪,而不息。故在《易》曰:“箕子之明夷”,正蒙难也。及天命既改,生人以正,乃出大法,用为圣师。周人得以序彝伦,而立大典。故在《书》曰:“以箕子归,作《洪范》。”法授圣也。及封朝鲜,推道训俗,惟德无陋,惟人无远,用广殷祀,俾夷为华,化及民也,率是大道,丛于厥躬,天地变化,我得其正,其大人欤!

於虖!当其周时未至、殷祀未殄,比干已死,微子已去。向使纣恶未稔而自毙,武庚念乱以图存,国无其人,谁与兴理?是固人事之或然者也。然则先生隐忍而为此,其有志于斯乎?唐某年,作庙汲郡,岁时祭祀。嘉先生独列于《易》象,作是颂云。

【注释】①微子、箕子、比干都是殷纣时代的贤人,故孔子说:“殷有三仁焉,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封建时代的士大夫对箕子尤为推重,认为他既忠贞且富有智慧。《箕子碑》也反映出这种观点。作者高度评价了箕子忍辱为奴,期望协助武庚复兴殷朝的忠心,和不甘沦为周的臣民,逃到朝鲜以延“殷祀”的苦衷。②大人之道:伟大人物的处世办法。大人,道德高尚的人。正蒙难:蒙受患难而能正其意志、坚贞不屈。③箕子:名胥余,官太师,为殷纣王的诸父(伯父或叔父),一说为纣王庶兄。封在箕地(今山西省太谷县东北),故称箕子。殷朝末年,纣王无道,微子(纣王庶兄)数谏不听,于是便逃亡了。箕子认为“为人臣谏不听而去,是彰君之恶,而自说于民。”不忍离去,便披发佯狂以为奴,隐而鼓琴以自悲。周武王灭殷,释放箕子,箕子向武王陈述《洪范》(《尚书》篇名,文中提出帝王统治天下的各种政治经济原则)大法。后来逃到朝鲜,武王便以朝鲜封他。与箕子同时的还有少师比干,他直言谏诤,结果纣王杀了他,还“刳视其心”。④六经:指《诗》、《书》、《易》、《礼》、《乐》、《春秋》六部儒家经典著作,旧说六经全由孔子编纂。其中《易》、《书》、《诗》都有关于箕子的记载。⑤殷勤:情意恳切深厚。⑥纣:纣王,名辛,商朝最后一个君主,历史上有名的暴君。⑦大道:常理,正理。悖乱,颠倒混乱。⑧天威:天的威灵。“天威之动”泛指天文、气象方面的异常现象。戒:警戒,戒备。⑨进死以并(bing兵)命:指比干以死谏君的事。进死,冒死进谏。并,通“屏”,除去,舍弃。⑩祀:年。殷尚鬼,重祭祀,故称年为祀。“无益吾祀”言对国家的祭祀和国运的延续没有什么益处。委身:指微子托身于新兴王朝。《史记·宋微子传》记载说:“周武王伐纣,克殷,微子乃持其祭器,造于军门。肉袒面缚,左牵羊、右把茅,膝行而前以告。于是武王乃释微子,复其位如故。”与(欲预)亡吾国:参与灭亡自己国家的活动。是用:因此。明哲:明智,洞明事理。《诗经·大雅·民》:“既明且哲,以保其身。”俯仰:随机应变,周旋。晦:隐藏。谟:谋略。范:法。隤(tuí颓):跌倒。明夷:《周易》中六十四卦之一。卦辞:“明夷,利艰贞。”孔颖达疏:“夷,伤也。此卦,日入地中,明夷之象。施之于人事,主在上,明臣在下,不敢显其明智,亦明夷之义也。时虽至,不可随时倾邪,故宜艰难坚固,守其贞正之德。故明夷之世,利在艰贞。”彖辞:“明入地中,明夷,内文明而外柔顺,以蒙大难,文王以之;利艰贞,晦其明也,内难而能正其志,箕子以之。”爻辞“六五,箕子之明夷,利贞。”象辞:“箕子之贞,明不可息也。”文中“‘箕子之明夷’,正蒙难也”,言箕子处臣明智而主昏暗的环境中,蒙受大的患难,而能贞正其意志,不邪不屈。生人以正,言人民生活已经走上正轨。生人:生民,人。序:按次序排列,这里有制定的意思。彝伦:即伦常,指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彝,常;伦,理。《书》:指《尚书》。中国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历史事迹,著作的汇编。文中引文出自《尚书·周书·洪范》,原文为:“武王胜殷,杀受,立武庚,以箕子归,作《洪范》。”法授圣:指箕子将《洪范》大法讲授给周武王听。《周易·明夷》象辞“箕子之贞,明不可息也。”孔疏:“息,灭也。象称‘明不可灭者’,明箕子能保其贞,卒以全身,为武王师也。”《尚书·周书》、《史记·宋微子世家》有关于箕子向武王讲授《洪范》的记载。及封朝鲜:《书传》记载:武王将箕子从囚禁中释放出来,箕子不愿臣服周便逃到朝鲜,武王听说后,就以朝鲜封他。惟德无陋:意谓道德高尚就不怕生活在边远地区。下句“惟人无远”言不管住得多么偏僻遥远的人都要教育他们。《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刘宝楠《正义》言九夷即指朝鲜,君子指箕子。柳宗元“惟德无陋”本于此。用:以。广:扩大,这里有延续的意思。“用广殷祀”意谓用以延续殷王室的宗祀。自箕子后传四十余世至朝鲜侯准,皆自称王。俾(bǐ比)夷为华:意谓使东方少数民族接受华夏政教文化的传播。《汉书·地理志下》:“殷道衰,箕子去之朝鲜,教其民以礼义田蚕织作。乐浪朝鲜民,犯禁八条。相杀以当时偿杀;相伤以谷偿;相盗者,男没入为其家奴,女子为婢,欲自偿者,人五十万,虽免为民,俗犹羞之;嫁取无所雠,是以其民终不相盗,无门户之闭。妇人贞信不淫,辟其田,民饮食以籩豆为可贵。……仁贤之化也。”率:大致。大道:指处世办法。丛:聚集。厥(jué决):其,他的。躬:身体。於摩:同“呜呼”。殷祀末殄(舔舔):指殷商国运尚未断绝。稔(rěn忍):成熟。“恶未稔”指尚未恶贯满盈。自毙:自己身死。武庚:字禄父,纣王之子。商亡后封为殷君。武王死,成王年幼,他联合东方夷族反对周朝,周公平乱,武庚被杀。兴理:振兴治理。理,同“治”。言使殷商由衰乱转为兴盛。隐忍:勉力含忍,不露真情。汲郡:原名卫州,治所在朝歌(今河南省淇县,商纣王时的京城),唐玄宗天宝年间改为汲郡。《易》象:指《周易》中的象辞,是对经文的解释。作是颂云:原文有颂词。颂词云:“蒙难以正,授圣以谟,宗祀用繁,夷民其苏。宪宪大人,显晦不渝,圣人之仁,道合隆污。明哲在躬,不陋为奴,冲让居礼,不盈称孤,高而无危,卑不可蹄,非死非去,有怀故都。时诎而伸,卒为世模,易象是列,文王为徒。大明宣昭,崇祀式孚,古阙颂辞,继在后儒。”

【译文】大概品德高尚的人,他们的处世办法有三种:一是蒙受患难而能正其志,坚贞不屈;二是将法典传授给圣君;三是用王道教化人民。殷代有个仁人名叫箕子,他当时确实是具备了这些处世之道而生活在世上的。所以孔子叙述六经的主要意义时,特别殷勤地提到他。

在纣王当政的时候,真理颠倒,常规也搞乱了。上天震怒不能引起他的戒备,圣人的话也不起作用。冒死舍命去谏诤,的确是够仁爱了,但是对延续殷商的国运没有什么益处,所以箕子不那样做。托身于新的王朝从而保存殷商的宗祀,也的确是够仁爱了,但是这样做等于参与了灭亡自己国家的行动,所以箕子不忍心那样做。上面说的两种办法,有人照着实行了。于是箕子保持了他洞明事理的特点,和纣王周旋;隐藏他的谋略,甘愿忍受被囚禁、做奴隶的耻辱;在黑暗的处境中不走邪路,跌倒了而不停止前进。所以《周易》上面说:“箕子处于主在上,明臣在下,不敢显其明智的环境中。”却能在蒙受患难时正其意志,坚贞不屈。

等到天运改变以后,人们生活走上了正轨,他便拿出了《洪范》大法,成为圣君的老师。使得周人能够制定出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建立国家的典章制度。因此《尚书》中记载说:“武王把箕子带回来后,箕子作了《洪范》这部著作。”这便是把法典传授给圣君。

当他在朝鲜受封以后,他便推行王道教育人民,品德高尚的人不怕生活在边远地区,只要有人,无论住得多么偏僻,他都要进行教育。用来延续殷商王室的宗祀,使东方少数民族接受华夏政教、文化的传播,教育感化人民。大致这些处世原则,都集中体现在他的身上,天地变化,朝代更替,但自己却能始终正其意志,他真是一位伟大的人啊!

唉!当周朝兴起的时机还未到来,殷商的国运还未断绝,比干已经死了,微子已经离开了国都。假使纣王尚未恶贯满盈而自己死去,武庚注意到当时的混乱局面而想法保住殷商的江山,国内没有才能突出、品德高尚那样的人,谁能帮助他使国家由衰落转为兴盛呢?这本来是人间事情中可能出现的情况。那么先生在行动上尽力含忍不露,大概是企图在这方面有所作为吧?唐朝某年,在汲郡建了一座箕子庙,逢年过节人们按时祭祀。

我赞美先生的行为独能列入《周易》的象辞中,便写了这篇颂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