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面临的问题
45154500000008

第8章 “十五”计划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

本文写于2001年2月,是作者提交全国政协九届四次会议的书面发言。曾刊载于《港口经济》2001年第4期、《经济导报》2001年第11期。

中共中央在“十五”计划建议中指出:制定“十五”计划,要把发展作为主题,把结构调整作为主线,把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作为动力,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这是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正确估量国际国内形势作出的科学决策,是正确和可行的。现就结构调整问题提出三点意见。

一、“十五”计划时期一定要把结构调整作为主线

朱基总理在“十五”计划建议的说明中说:“我国已经到了以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发展的阶段,不调整就不能前进,不调整就不能健康发展。”这段话深刻地说明了结构调整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经济结构是在经济增长,尤其是劳动生产率和其他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基础上变动的;经济结构的变动又影响经济增长,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条件。当前,中国经济仍处于高速增长时期,能否继续实现高速增长,关键是要调整经济结构。

之所以说中国经济仍具备高速增长的前景,①中国还处于工业化中期,尤其是人均收入还低,这是高速增长的基础。②中国有广阔的市场,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高速增长的关键。③中国积累率高,投资率高,因而增长速度也可以高。④中国已有了完整的工业体系,具备进一步工业化的有利条件,加上改革开放可以加快技术进步,促进经济增长。⑤中国社会政治局面稳定,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正确。

但以上只是经济高速增长的可能性,要使可行性变成现实性,还要做许多工作,包括必须调整经济结构。目前,经济结构存在的问题很多,“十五”计划建议中说:“经济结构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产业结构不合理,地区发展不协调,城镇化水平低,这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突出矛盾。”这是科学的概括。这些矛盾不解决,经济发展中的许多难题,如扩大内需、增加有效供给、增加就业、增加农民收入、提高经济效益、提高国际竞争力等,显然都难以得到解决。再考虑到现在国内市场供过于求以及即将加入世贸组织等情况,“十五”计划时期把结构调整作为主线是完全正确的。

二、深刻认识这次结构调整的特点及其复杂性、艰巨性

“十五”计划建议中说,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必须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战略性调整是“十五”计划时期结构调整最主要的特点。战略涉及的是带有全局性、长期性、根本性的问题,因此战略性调整不同于通常的适应性调整。适应性调整往往是碰到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缺少全局的长期的考虑;战略性调整则是要使经济结构适应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在总体上全局上发生一些根本性的变化。换句话说,就是要实现结构的优化升级,而过去则主要是“补短”,即缺什么补什么,在原有的结构框架内修修补补。现在则是要使经济结构在技术上、内容上、组织上、效益上都有一些根本性的转变。这种优化升级将表现在很多方面。例如,在产业结构上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在城乡结构上要加快城镇化步伐;转移农村人口,提高城镇化水平;在地区结构上要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促进地区协调发展;还要求加快发展第三产业,一、二、三产业内部也要优化升级;还要着力改善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

实行战略性调整会遇到许多困难问题,我们要对其复杂性、艰难性有足够的认识。例如,会遇到如何处理升级和补短的关系。战略性调整不同于过去缺什么补什么,但现在并非不存在补短问题了。如很多城市交通紧张、供水紧张、污染严重,就需要补短。因此,必须处理好升级和补短的关系。再如,会遇到如何处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发展传统产业的矛盾。中国必须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但是由于人口多、劳动力多,就业问题严重,加上技术基础等条件的限制,中国又必须十分重视发展和改造传统产业。因此,必须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同改造和发展传统产业很好地结合起来,把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同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很好地结合起来。现在居民收入差距拉大,这也是结构调整要解决的一个难题。

为了实现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任务,必须继续贯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既要积极地促进结构优化升级,实现可能实现的生产力跨越或发展,又要从实际出发,正确妥善地解决各种利害关系问题,扎实工作,重视实效,防止形式主义和弄虚作假,避免重犯过去“大跃进”那样的错误。

三、克服各种障碍,建立结构优化升级的保障机制

过去不断提出过结构调整的任务,有些任务完成了,有些任务则没有完成。例如,一再要求防止和克服重复建设,但不必要的重复建设依然严重存在。为了保证这次结构优化升级任务顺利完成,应该克服各种障碍,建立结构优化升级的保障机制。

所谓结构优化升级的保障机制,是指保障资金、人才、技术等各种资源有效筹集、合理分配、高效利用的机制。实现结构优化升级需要解决资金、人才、技术、市场等等具体问题,而最根本的则是要建立起结构调整的保障机制。具备了这种机制,才能够保证克服资源不足,在各个部门、各个地区、各个领域合理分配资源,并能够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使经济效益提高和人民得到最好的福利。

如何建立结构优化升级机制,是需要认真研究的课题。当前的关键是要建立和健全能够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正如“十五”计划建议中所说:要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突破影响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逐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五”计划建议还对建立体制保障机制提出了明确的任务,其中特别强调国有大中型企业要进一步深化改革,要积极探索国有资产管理的有效形式,建立规范的监督机制,鼓励国有大中型企业实行规范的股份制,进一步放开搞活国有中小企业。

经济体制是建立在所有制基础上的,建立结构优化升级的保障机制要求建立合理的所有制结构。“十五”计划建议中重申: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中国的基本经济制度,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继续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要为各类企业发展创造平等竞争的环境,支持、鼓励和引导私营个体企业尤其是科技型中小企业健康发展,这是十分必要的。现在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仍受到种种不必要和不应有的限制,重要根源之一便是有些人把私有制和社会主义看作是完全对立的和绝对不相容的。而这种认识是片面和缺乏充分根据的。中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验充分表明,非公有制经济不仅可以和社会主义相容,而且是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决不是和社会主义完全对立和不能相容。

概括起来说,结构优化升级的保障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是有合理的经济体制;二是有优秀的企业家群体;三是有科学的发展战略和产业政策;四是有健全有效的法律体系。合理的经济体制又包括以下内容:①合理的所有制结构。②有活力的企业。③合理的企业组织结构。④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和优胜劣汰机制。⑤合理的投融资体制。建立和健全这样的结构优化升级机制,是我们面临的既重要又艰巨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