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面临的问题
45154500000009

第9章 中国“十五”期间的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本文由周叔莲、王伟光合作,原载《宏观经济研究》2001年第7期。

一、“十五”期间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核心是优化升级

朱镕基总理在《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的报告》中指出,“我国经济已经到了不调整就不能发展的时候”,“今后五年要着力调整产业结构、地区结构和城乡结构,特别要把产业结构调整作为关键”,这是科学的概括。“十五”期间的产业结构调整,与以前的产业结构调整相比具有什么特点?我们认为,主要特点是这次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和重点是产业升级。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不断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主要的有两次:一次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的以“加强轻工业”为重点的调整;一次是80年代末90年代初实施的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的调整。这些产业结构调整主要都是以“补短”,即弥补短线产业、克服供应短缺为目标,主要任务是克服产业“瓶颈”或填补产业“空白”,其实质是一种以“宏观平衡导向”为特征的调整。90年代中期,中国开始进入了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新时期。

战略性调整是“十五”计划时期产业结构调整的最主要的特点。战略涉及的是带有全局性、长期性、根本性的问题,战略性调整不同于以前的适应性调整。适应性调整是碰到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即以“补短”或“平衡”为目标,仅只是在原有的结构框架内修修补补,往往缺少全局的、长期的考虑。战略性调整则是要使产业结构适应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在总体上、全局上发生一些根本性的变化,就是使产业结构在内容上、组织上、技术上、效益上都有一些根本性的转变,目标是要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这种优化升级将表现在很多方面。例如,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要加快发展第三产业,一、二、三产业内部也要优化升级;还要着力改善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等,促进城乡结构、地区结构协调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这次产业结构调整的主体和手段将逐步转向依靠企业和市场,不再采取以往那种计划方式,通过压缩总需求的办法来实现。目前,中国各行各业的产品几乎都“过剩”,很难有长线、短线之分,再用计划方式是行不通的,而必须通过市场竞争,让企业自主选择、自主开发适应市场需求的产品与服务。政府的职能主要是不断完善各种市场规则,规范和维护市场秩序,创造公平、平等的竞争环境。

这次产业结构调整更为复杂和艰巨。实行战略性调整会遇到许多困难问题。例如,如何处理升级和补短的关系。战略性调整虽然不同于过去缺什么补什么,但并非不存在补短的问题。如很多城市交通、供水紧张,有些地方污染严重,就需要补短。因此,必须处理好升级和补短的关系。再如,如何处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发展传统产业的矛盾。中国必须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但是由于人口多、劳动力多,就业问题突出,再加上基础等条件的限制,中国又必须十分重视改造和发展传统产业。因此,必须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同改造和发展传统产业很好地结合起来,把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同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很好地结合起来。

国内外环境的变化,使这次产业结构调整不仅具有必要性,而且具有紧迫性。从国内环境看,这次产业结构调整,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的宏观背景之下,有效需求不足与生产相对过剩并存,而且面临着工业化与信息化的双重任务以及加入WTO的严峻挑战。从国际环境看,新科技革命方兴未艾,经济全球化趋势增强,各国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世界竞争日趋激烈。这些都要求我们对“十五”期间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意义有充分的认识。

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要求

1.当前,中国仍处于高速增长时期,能否实现高速增长,关键是要调整产业结构。为什么说中国经济仍处于高速增长时期?①中国还处于工业化中期,尤其是人均收入还低,高速增长还有极大空间。②中国有广阔的市场,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高速增长的关键。③中国积累率高,投资率高,因而增长速度也可以高。④中国已经有了完整的工业体系,具备进一步工业化的有利条件,加上改革开放,可以加快技术进步,促进经济增长。⑤中国社会政治局面稳定,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正确。

但以上只是经济高速增长的可能性,要使可能性变为现实性,还要做许多工作,包括必须调整产业结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增长,但在经济和社会生活中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其中产业结构问题十分突出。产业结构问题不解决,经济发展中的许多难题,如扩大内需、增加有效供给、扩大就业、增加农民收入、提高经济效益、增强国际竞争力等,显然都难以解决。再考虑到当前国内市场供大于求以及即将加入WTO等情况,“十五”计划时期把结构调整作为主线是完全正确的。只有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才有助于解决上述问题,才能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2.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内容。根据科林·克拉克、西蒙·库兹涅茨等人的研究,伴随着经济增长,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趋势大体是:①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第一、二、三次产业的地位不断变化,顺次呈现出“二、一、三”,“二、三、一”,“三、二、一”的特点,进入所谓的“高服务化”阶段。②各产业内部结构也发生变化。以工业为例,从生产结构上看,一般要经历轻工业化、重化工业化、高加工度化和知识技术集约化等四个阶段;从产业生产要素构成上看,则体现为“劳动密集—资本密集—知识技术密集”的顺次演变过程;从产业产出效果上看,主要体现为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的转变。经过20多年的改革和发展,中国产业结构水平有所改善,已经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但是,与“标准结构”相比,还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偏差。特别是工业结构升级缓慢,这就需要对现有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一方面,加快工业化进程;另一方面,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进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使中国产业结构向高级化方向迈进。要利用信息化加强对传统农业、工业、服务业的改造,促使传统产业实现升级。这样才能符合产业结构演进规律的要求,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3.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合理的产业结构是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前提条件,不合理的产业结构不利于经济发展。从1993年开始,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开始下降,其深层次原因就是经济结构不合理,其中产业结构问题最为突出,如第一产业所占比重过高;第二产业内部集约化、高级化趋势不明显,基础产业有待于进一步发展;第三产业整体水平相对落后等。中国已经到了以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发展的阶段,惟有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才能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而调整产业结构,须抓住信息化这个机遇,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发展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提高工业的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要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升传统产业的知识技术含量,提高其附加值,增强传统产业的竞争力;要积极参加国际分工与合作,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形成一个能吸纳先进知识技术、高经济效益、高竞争力、开放的、现代化的产业结构。只有这样,才能彻底改变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走上一条低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集约型增长之路;才能保证国民经济快速、高质量的发展,提高生产力和综合国力水平;才能扩大就业门路,形成合理的就业结构,提高居民收入,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才能促进城乡、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最终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所以,必须坚决贯彻“十五”计划《纲要》所提出的指导方针,“在发展中调整结构,在结构调整中保持较快发展”。

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也将有利于生产结构适应需求结构,促进科技进步,有利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应对加入WTO的挑战。

三、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1.科技创新影响产业结构调整的途径。影响产业结构的主要因素有:国民产品的需求结构、消费倾向与消费结构、投资结构与消费和投资的比例、劳动力和资本禀赋情况、技术进步及技术结构、国际贸易,以及产业政策和经济制度等,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技术和制度。这里主要从科技创新或技术创新角度来研究技术进步对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在此对制度问题暂不论述。科学技术对产业结构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科技创新对生产力构成要素的作用,以及对产业结构其他制约因素的作用上。这些因素对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是与技术进步交融在一起的。技术进步主要是借助科技创新(技术创新是其主要内容),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影响产业的投入产出状况以及生产要素的配置和转换效率,进而推动产业结构变革。从供给方面看,科技创新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具有直接性,主要是通过提高劳动者素质,改善生产的物质技术基础,扩大劳动对象范围,提高管理水平等途径来实现的;从需求方面看,科技创新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则是通过影响生产需求、消费需求以及出口,即借助于需求结构的变动来实现的,属于间接影响。在现实经济中,这两种影响经常交织在一起,共同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1)科技创新促进了劳动分工,并改变劳动力就业结构。这是科技创新影响产业结构变动的基本途径。

(2)科技创新使不同行业的劳动生产率出现差异。作为科技创新的结果,哪个行业的劳动生产率高,哪个行业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会低于整个社会的平均必要劳动时间(行业内的企业情况也是如此),就会获得更多的利润,从而导致生产要素在不同行业间流动,最终促使产业结构发生变化。

(3)科技创新通过影响需求结构来改变产业结构。科技创新对产业结构的影响是以需求为媒介的,即“新知识和技术革新的这些影响是在增长进程中一层层地添加在先已存在的需求结构上的,它不论是对为了适应于改变了的生活条件还是为了对新产品作出反应,都会造成新的需求压力”。库兹涅茨:《各国的经济增长:总产值和生产结构》,第371页,商务印书馆,1999年。

(4)科技创新催生一批新产业,同时也削减一些旧产业。

(5)科技创新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并使产业出现融合趋势。

2.中国实现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有利条件。中国产业结构转换缓慢,最主要的原因是科技创新能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所以,有必要以科技创新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那么,这种时机是否成熟,条件是否具备呢?我们认为,中国已经具备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的有利时机和条件。①中国已经初步建立起科技创新体制,科技创新能力有所增强,并且能为产业结构升级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如国家经贸委所属的242个科研机构顺利转制;企业逐渐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在全国R&D经费中,企业所占比例已由1995年的32%,上升到1999年的48.3%;1999年的专利授权数量较1995年增长了122.3%;技术市场交易活跃。②许多事例表明,科技创新能够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提高经济效益。中国重点行业如钢铁、纺织、建材等,之所以能够扭亏为盈,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利用科技创新对行业的结构进行战略调整。如钢铁行业的鞍钢,经过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改善工艺流程,将12座平炉全部淘汰,改建成6座现代化转炉,提高了经济效益;纺织行业的经纬纺织集团应用CIMS,使流动资金减少60%,新产品开发周期由10年缩短为2年。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调整也是依靠科技创新。20世纪80年代日本的经济奇迹,90年代美国的“新经济”现象,都证明了这一点。③从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看,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纳米技术等为代表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方兴未艾,正在使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乃至整个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发生急遽地改变。这次科技革命的突出特点就是缩短了新技术从发明到商业化的周期,加快了信息技术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如著名的摩尔定律就很好地描述了这种现象: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每个微处理器上的晶体管平均每18~24个月就会翻一番,而价格却急剧下降。在这种条件下,谁抓住了机遇,谁就获得了未来致胜的法宝。有些技术的跨越也比较容易实现,如生物技术,这无疑为我国缩短与国外的技术差距,实现生产力跨越式发展,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有利时机。④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将日趋完善,这为中国实现以科技创新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创造了和创造着良好的条件和保证。

3.推动科技创新,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在当前中国科技创新总体水平不是很高的条件下,怎样根据产业结构调整的任务和要求来推动科技创新,进而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我们认为,应该主要做好如下工作:

(1)从战略高度认识科技创新对产业结构的重要影响。江泽民同志曾多次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并指出:当今国际竞争的核心,是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高技术产业化。所以,我们必须统一认识,强化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根据“有所为有所不为,量力而行,突出重点,有所赶有所不赶”的原则,坚持自主创新和技术引进相结合,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科技创新之路,为产业结构调整和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持久的强大动力。

(2)正确确定“十五”期间科技创新重点。根据“十五”计划《纲要》精神,各产业要以“有限目标,重点突破”为原则,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步伐,为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提供强大动力。结合中国产业结构现状以及“十五”时期的调整任务,我们整理出主要工业行业的科技创新重点领域(见下表)。

“十五”时期中国主要工业行业(产业)的科技创新重点

行业(产业)重点领域重点产品或技术机械工业关键基础机械数控机床、数控锻压和数控设备,热加工设备,配套功能部件等关键基础零部件液压,气压,密封,低压电器,模具,轴承,仪表元器件等重大技术装备

(电力设备)大型火电、水电成套设备,核电设备及输变电设备,铸锻件等电站配套产品等高新技术产业信息技术、生物

工程、新材料等高速宽带信息网络,关键集成电路,基于Linux的操作平台,软件开发,电子专用设备,仪器和工模具,数字、卫星通信系统,军用技术等石油化工业石油炼制、加工重要加工装置等化工新材料工程塑料生产装置,有机硅,聚碳酸质,碳纤维等精细化工饮料、食品添加剂,各类氨基酸,酶制剂,电子专用化学品等续表

行业(产业)重点领域重点产品或技术轻工业轻工装备业轻工机械,轻工制品模具,衡器等家电业节能压缩机,变频器,电子技术应用等塑料业农用塑料,包装塑料,建筑塑料,工程塑料等纺织业合成纤维,无梭织机,非织造布,“绿色”染整加工工艺等资料来源:作者根据相关材料整理。

(3)深化企业改革,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深化企业改革,是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基础。一方面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按照产权清晰,权责分明,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市场竞争主体;另一方面要创造良好的环境,继续大力发展其他经济成分的企业,使它们具有创新能力。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应该做好如下主要工作:明晰产权,激励创新;构建合理的公司治理模式;倡导“为用户设计产品”的创新理念;警惕新技术应用的风险。

要特别重视企业家的作用。企业家具有创新精神,是推动技术创新的重要力量,他们能够将科学和发明由潜在的生产力变成现实的生产力,使企业进入良性发展周期。现在我国还缺少一大批企业家,为此,需要为企业家的发育和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以推动技术创新发展。

(4)发挥政府职能,制定科学有效的科技创新政策。参照国外经验,政府可以制定如下科技创新政策:直接提供科技投资支持或津贴;税收政策,包括允许将R&D支出在税前抵消,对高新技术企业予以税收优惠,允许加速折旧,对传统产业的投资或设备更新给予税收减免优惠等;专利政策;专利政策的主要功能在于激励创新活动和尽最大可能地使创新的私人收益率与社会收益率接近(因为大部分创新的私人收益率要低于社会收益率),然而专利制度也会给“垄断”以合法地位,可能不利于市场竞争和产生更多的创新,所以,政府必须在创新激励与垄断权力之间做出权衡。但多数人认为专利制度是有效的。有关专利制度影响的详尽分析可以参考产业组织理论的相关解释。实施阶段性政府采购政策;其他有利于科技创新的制度安排。

(5)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形成合理的投融资体系。国家要加大科技投入力度,使R&D经费增长速度高于GDP增幅,使中国R&D经费与GDP之比由1999年的0.83%逐渐提高到1.5%~2%的水平;要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使企业R&D经费支出比例超过政府的R&D投资比例;要积极拓展R&D融资渠道,支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其中的一个办法就是完善风险投资机制。

(6)进行R&D组织形式创新,改变传统的科研院所与生产企业分离的状况。推行R&D—生产—销售一体化模式,实行R&D项目阶段评估,建立虚拟(网络)R&D组织,实施多形式R&D联盟,如企业—企业、企业—科研机构、企业—高等院校、国内企业间及其与国外企业或研发机构之间的合作等。要特别重视产—官—学的战略合作。

(7)促进产业组织合理化,积极利用科技创新全球化的溢出效应。要以市场—技术为基础,培养几家具有一定规模的“重量级”企业集团,以充分发挥其创新和综合竞争能力,带动产业升级,并牵引周围配套中小企业调整产品、生产结构,从而建立起一种较为合理的市场结构。产业组织学等许多经济理论均认为,一个良好的市场结构有利于技术创新。此外,要促进和支持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还应充分利用技术创新全球化的溢出效应。

(8)积极发展教育事业,大力开发人力资源。增加教育投资,坚持教育适度超前发展。采取多种措施开发人才资源,留住人才,用好人才和吸引人才。当前,人才资源开发的重点是在充分利用现有人才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引智”工程。

此外,完善市场中介服务,加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鼓励大学兴建科技园,将技术创新与技术改造、技术引进结合起来,等等,也是促进科技创新发展的必要条件。

四、克服障碍,建立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保障机制

为了实现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任务,必须继续贯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既要积极地促进结构优化升级,实现可能实现的生产力跨越式发展,又要从实际出发,正确妥善地解决各种利害关系问题,扎实工作,重视实效,防止形式主义和弄虚作假,避免重犯过去大跃进那样的错误。过去不断提出的结构调整任务,有些完成了,有些没有完成。例如,一再要求防止或克服重复建设,但不必要的重复建设依然严重存在。为了保证这次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任务顺利完成,应该克服各种障碍,建立结构优化升级的保障机制。

所谓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保障机制,是指保障资金、人才、技术、市场等各种资源有效筹集、合理分配、有效利用的机制。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需要解决资金、人才、技术、市场等等具体问题,而最根本的则是要建立结构调整的保障机制。具备了这种机制,才能够保证克服资源不足的障碍,在各个部门、各个地区、各个领域合理分配资源,并能够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使经济效益提高和人民得到更好的福利。

如何建立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保障机制,是需要认真研究的课题。当前的关键是要建立和健全能够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正如“十五”计划《建议》中所说:要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突破影响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逐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五”计划《建议》还对建立体制保障机制提出了明确的任务,其中特别强调国有大中型企业要进一步深化改革,要积极探索国有资产管理的有效形式,建立规范的监督机制,鼓励国有大中型企业实行规范的股份制,进一步放开搞活国有中小企业。

经济体制是建立在所有制基础上的,建立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保障机制要求建立合理的所有制结构。“十五”计划《建议》中重申: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中国的基本经济制度,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继续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要为各类企业发展创造平等竞争的环境,支持、鼓励和引导私营、个体企业尤其是科技型中小企业健康发展。这是十分必要的。现在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仍受到种种不必要的不应有的限制,其重要根源之一是有些人把私有制和社会主义看作是完全对立和绝对不相容的。而这种认识是片面和缺乏充分根据的。中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实践充分表明,非公有制经济不仅可以和社会主义相容,而且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决不是和社会主义完全对立和不能相容。

概括起来说,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保障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是有合理的经济体制;二是有优秀的企业家群体;三是有科学的发展战略和产业政策;四是有健全有效的法律体系。合理的经济体制又包括以下内容:①合理的所有制结构。②有活力的企业。③合理的企业组织结构。④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和优胜劣汰机制。⑤合理的投融资体制。从中国的现实出发,建立和健全这样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保障机制,是我们面临的既迫切又艰巨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