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中西医结合内科常见病诊疗
45188000000023

第23章 肝胆系常见病证(3)

糖皮质激素地塞米松、泼尼松和泼尼松龙是目前治疗黄疸的常用药,尤其是胆汁淤积性黄疸。其消退黄疸的主要机制是:减轻门脉区和毛细胆管的非特异性炎症,利于胆汁的排泌;改善全身毒性反应,阻止抗原抗体复合物产生,减少肝细胞免疫损伤;稳定溶酶体膜,减少组织损害;减少血红蛋白分解,减少胆红素生成。疗程不宜过长。

高血糖素作用于肝细胞膜腺苷酸环化酶,增加肝细胞环腺苷酸(cAMP)的浓度,促进DNA及蛋白质合成,有利于肝细胞的再生。

肝硬化、胆石症、胆囊炎、某些消化系统肿瘤所致之黄疸为阻塞性黄疸,应积极治疗原发病(具体见上一节),去除阻塞因素。消化系统肿瘤可予以手术治疗。

(第三节)鼓胀

鼓胀系指肝病日久,肝脾肾功能失调,气滞、血淤、水停于腹中所导致的以腹胀大如鼓,皮色苍黄,脉络暴露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鼓胀为临床上的常见病。把它列为“风、痨、鼓、膈”四大顽证之一,说明本病为临床重证,治疗上较为困难。

根据临床表现,鼓胀多属西医学所指的肝硬化腹水,其中包括肝炎后性、血吸虫性、胆汁性、营养性、中毒性等肝硬化之腹水期。其他如腹腔内肿瘤、结核性腹膜炎等疾病,若出现鼓胀征候,亦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情志所伤,酒食不节,感染血吸虫,黄疸、积证失治,脾肾亏虚,均致气机不利,血行不畅,虫阻脉络,肝之脉络为淤血所阻滞。以致气滞、血淤交阻,水停腹中,形成鼓胀。在鼓胀的病变过程中,肝脾肾三脏常相互影响。同时气、血、水也常相因为病。本虚标实,虚实并见为本病的主要病机特点。基本病机是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气滞、血淤、水停于腹中。病机特点为本虚标实。

【临床表现】

初起脘腹作胀,腹渐胀大,按之柔软,食后尤甚,叩之呈鼓音及移动性浊音。继则腹部胀满膨隆,高于胸部,仰卧位时腹部胀满以两侧为甚,按之如囊裹水,病甚者腹部膨隆坚满,脐突皮光,四肢消瘦,或肢体浮肿。皮色苍黄,腹部青筋暴露,颈胸部可见赤丝血缕,手部可现肝掌。危重阶段尚可见吐血、便血,神昏,痉厥等象。常伴胁腹疼痛,食少,神疲乏力,尿少,出血倾向。起病多缓慢,病程较长,常有黄疸、胁痛、积证的病史,还有酒食不节、虫毒感染等病因。

【诊断】

1)具鼓胀的征候特征:初起脘腹作胀,腹渐胀大,按之柔软,食后尤甚,叩之呈鼓音及移动性浊音。继则腹部胀满膨隆,高于胸部,仰卧时则腹部胀满两侧尤甚,按之如囊裹水,病甚者腹部膨隆坚满,脐突皮光。腹部青筋暴露,颈胸部出现赤丝血缕,手部出现肝掌。四肢消瘦,面色青黄。

2)常伴胁腹疼痛,食少,神疲乏力,尿少,出血倾向。

3)起病多缓慢,病程较长,常有黄疸、胁痛、积证的病史,还有酒食不节、虫毒感染等病因。

4)腹部B超、X线食道钡餐造影、CT检查、腹水检查以及血清蛋白、凝血酶原时间等检查,有助于诊断。

【辨证论治】

1.辨证要点

1)辨缓急:鼓胀虽然病程较长,但在缓慢病变过程中又有缓急之分。若鼓胀在半月至1月之间进展为缓中之急,多为阳证、实证;若鼓胀迁延数月,则为缓中之缓,多属阴证、虚证。

2)辨虚实的主次:鼓胀虽属虚中夹实,虚实并见,但虚实在不同阶段各有侧重。一般说来,鼓胀初起,新感外邪,腹满胀痛,腹水壅盛,腹皮青筋暴露显着时,多以实证为主;鼓胀久延,外邪已除,腹水已消,病势趋缓,见肝脾肾亏虚者,多以虚证为主。

3)辨气滞、血淤、水停的主次:以腹部胀满,按压腹部,按之即陷,随手而起,如按气囊,鼓之如鼓等症为主者,多以气滞为主;腹胀大,内有积块疼痛,外有腹壁青筋暴露,面、颈、胸部出现红丝赤缕者,多以血淤为主;腹部胀大,状如蛙腹,按之如囊裹水,或见腹部坚满,腹皮绷急,叩之呈浊音者。多以水停为主。以气滞为主者,称为“气鼓”;以血淤为主者,称为“血鼓”;以水停为主者,称为“水鼓”。

2.治疗原则

本病的病机特点为本虚标实,虚实并见,故其治疗宜谨据病机,以攻补兼施为原则,实证为主则着重祛邪治标,根据具体病情,合理选用行气、化淤、健脾利水之剂,若腹水严重,也可酌情暂行攻逐,同时辅以补虚;虚证为主则侧重扶正补虚,视征候之异,分别施以健脾温肾,滋养肝肾等法,同时兼以祛邪。

3.分证论治

[气滞湿阻]

症状:腹部胀大,按之不坚,胁下胀满或疼痛,饮食减少,食后腹胀,嗳气后稍减,尿量减少,舌白腻,脉弦细。

治法:疏肝理气,健脾利水。

方药:柴胡疏肝散合胃苓汤。

方中柴胡、枳壳、芍药、川芎、香附疏肝理气解郁;白术、茯苓、猪苓、泽泻健脾利水;桂枝辛温通阳,助膀胱之气化而增强利水乏力;苍术、厚朴、陈皮健脾理气除湿。若苔腻微黄,口干口苦,脉弦数,为气郁化火,可酌加丹皮、栀子;若胁下刺痛不移,面青舌紫,脉弦涩,为气滞血淤者,可加延胡索、丹参、莪术;若见头晕失眠,舌质红,脉弦细数者,可加制首乌、枸杞子、女贞子等。

[寒湿困脾]

症状:腹大胀满,按之如囊裹水,胸脘胀闷,得热则舒,周身困重,畏寒肢肿,面浮或下肢微肿,大便溏薄,小便短少,舌苔白腻水滑,脉弦迟。

治法:温中健脾,行气利水。

方药:实脾饮。

方中附子、干姜、白术温中健脾;木瓜、槟榔、茯苓行气利水;厚朴、木香、草果理气健脾燥湿;甘草、生姜、大枣调和胃气。水肿重者,可加桂枝、猪苓、泽泻;脘胁胀痛者,可加青皮、香附、延胡索、丹参;脘腹胀满者,可加郁金、枳壳、砂仁;气虚少气者,加黄芪、党参。

用麝香0.1g,白胡椒粉0.1g,拌匀,水调呈糊状,敷脐上,用纱布覆盖,胶布固定,2日更换1次。有温中散寒、理气消胀之功。适用于寒湿困脾证。

[湿热蕴结]

症状:腹大坚满,脘腹绷急,外坚内胀,拒按,烦热口苦,渴不欲饮,小便赤涩,大便秘结或溏垢,或有面目肌肤发黄,舌边尖红,苔黄腻或灰黑而润,脉弦数。

治法:清热利湿,攻下逐水。

方药:中满分消丸合茵陈蒿汤、舟车丸。

中满分消丸用黄芩、黄连、知母清热除湿;茯苓、猪苓、泽泻淡渗利尿;厚朴、枳壳、半夏、陈皮、砂仁理气燥湿;姜黄活血化淤;干姜与黄芩、黄连、半夏同用,辛开苦降,除中满,祛湿热;少佐人参、白术、甘草健脾益气,补虚护脾,使水去热清而不伤正,深得治鼓胀之旨。湿热壅盛者,去人参、干姜、甘草,加栀子、虎杖。茵陈蒿汤中,茵陈清热利湿,栀子清利三焦湿热,大黄泄降肠中淤热。攻下逐水用舟车丸,方中甘遂、大戟、芫花攻逐腹水;大黄、黑丑荡涤泻下,使水从二便分消;青皮、陈皮、槟榔、木香理气利湿;方中轻粉一味走而不守,逐水通便。舟车丸每用3g~6g,应视病情与服药反应调整服用剂量。

[肝脾血淤]

症状:腹大坚满,按之不陷而硬,青筋怒张,胁腹刺痛拒按,面色晦暗,头颈胸臂等处可见红点赤缕,唇色紫褐,大便色黑,肌肤甲错,口干饮水不欲下咽,舌质紫暗或边有淤斑,脉细涩。

治法:活血化淤,行气利水。

方药:调营饮。

方中川芎、赤芍、大黄、莪术、延胡索、当归活血化淤利气;瞿麦、槟榔、葶苈子、赤茯苓、桑白皮、大腹皮、陈皮行气利尿;官桂、细辛温经通阳;甘草调和诸药。大便色黑可加参三七、侧柏叶;积块甚者加穿山甲、水蛭;淤痰互结者,加白芥子、半夏等;水停过多,胀满过甚者,可用十枣汤以攻逐水饮。

[脾肾阳虚]

症状:腹大胀满,形如蛙腹,撑胀不甚,朝宽暮急,面色苍黄,胸脘满闷,食少便溏,畏寒肢冷,尿少腿肿,舌淡胖边有齿痕,苔厚腻水滑,脉沉弱。

治法:温补脾肾,化气行水。

方药:附子理中丸合五苓散、济生肾气丸。

偏于脾阳虚者可用附子理中丸合五苓散;偏于肾阳虚者用济生肾气丸,或与附子理中丸交替使用。附子理中丸方用附子、干姜温中散寒;党参、白术、甘草补气健脾除湿。五苓散中猪苓、茯苓、泽泻淡渗利尿;白术苦温健脾燥湿;桂枝辛温通阳化气。济生肾气丸中附子、肉桂温补肾阳,化气行水;熟地、山茱萸、山药、牛膝滋肾填精;茯苓、泽泻、车前子利尿消肿;丹皮活血化淤。

食少腹胀,食后尤甚,可加黄芪、山药、薏苡仁、白扁豆;畏寒神疲,面色青灰,脉弱无力者,酌加仙灵脾、巴戟天、仙茅;腹筋暴露者,稍加赤芍、泽兰、三棱、莪术等。

[肝肾阴虚]

症状:腹大坚满,甚则腹部青筋暴露,形体反见消瘦,面色晦暗,口燥咽干,心烦失眠,齿鼻时或衄血,小便短少,舌红绛少津,脉弦细数。

治法:滋养肝肾,凉血化淤。

方药:六味地黄丸或一贯煎合膈下逐淤汤。

六味地黄丸中熟地黄、山茱萸、山药滋养肝肾,茯苓、泽泻、丹皮淡渗利湿。一贯煎中生地、沙参、麦冬、枸杞滋养肝肾,当归、川楝子养血活血疏肝。膈下逐淤汤中五灵脂、赤芍、桃仁、红花、丹皮活血化淤,川芎、乌药、延胡索、香附、枳壳行气活血,甘草调和诸药。偏肾阴虚以六味地黄丸为主,合用膈下逐淤汤;偏肝阴虚以一贯煎为主,合用膈下逐淤汤。

若津伤口干,加石斛、花粉、芦根、知母;午后发热,酌加银柴胡、鳖甲、地骨皮、白薇、青蒿;齿鼻出血加栀子、芦根、藕节炭;肌肤发黄加茵陈、黄柏;若兼面赤颧红者,可加龟板、鳖甲、牡蛎等。

[鼓胀出血]

症状:轻者齿鼻出血,重者病势突变,大量吐血或便血,脘腹胀满,胃脘不适,吐血鲜红或大便油黑,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清胃泻火,化淤止血。

方药:泻心汤合十灰散。

泻心汤中大黄、黄连、黄芩大苦大寒,清胃泻火;十灰散凉血化淤止血。酌加参三七化淤止血;若出血过多,气随血脱,汗出肢冷,可急用独参汤以扶正救脱。还应中西医结合抢救治疗。

[鼓胀神昏]

症状:神志不清,高热烦躁,怒目狂叫,或手足抽搐,口臭便秘,尿短赤,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清心开窍。

方药:安宫牛黄丸、紫雪丹、至宝丹或用醒脑静注射液。

上方皆为清心开窍之剂,皆适用于上述高热,神昏,抽风诸症,然也各有侧重,热势尤盛,内陷心包者,选用安宫牛黄丸;痰热内闭,昏迷较深者,选用至宝丹;抽搐痉厥较甚者,选用紫雪丹。可用醒脑静注射液40ml~60ml加入5%~10%葡萄糖溶液中静脉滴注,每日1~2次,连续1~2周。若症见神情淡漠呆滞,口中秽气,舌淡苔浊腻,脉弦细者,当治以化浊开窍,选用苏合香丸、玉枢丹等。若病情进一步恶化,症见昏睡不醒,汗出肢冷,双手撮空,不时抖动,脉微欲绝,此乃气阴耗竭,元气将绝的脱证,可依据病情急用生脉注射液静滴及参附牡蛎汤急煎,敛阴固脱。并须中西医结合积极抢救治疗。

阿魏、硼砂各30g,共为细末,用白酒适量调匀,敷于脐上,外用布带束住,数日一换,有软坚散结之效。

【转归预后】

本病病机以本虚标实为特点,病变极为复杂,概要论之,一般初起多以气滞为主,表现为气滞湿阻证,随着患者体质的变化及失治误治,水湿可从寒化或热化,湿从寒化,则转变为寒湿困脾证;湿从热化,则转变为湿热蕴结证,表现为以实为主;水势壅盛之时,水湿阻气阻血,气滞血淤益甚,呈现肝脾血淤证。若经治腹水大减或消失,而病迁延不愈,久则寒水伤阳,或过用寒凉,又可由实为主转变为以虚为主,而成脾肾阳虚之候;热水伤阴,也可由以实为主转变为以虚为主,而成肝肾阴虚之候。如复感外邪或过用滋补壅塞之剂,虚胀也可表现出实胀的症状。

本病初期,虽腹胀大,正气渐虚,但经合理治疗,尚可带病延年;若病至晚期,腹大如瓮,青筋暴露,脐心突起,大便如鸭溏,四肢消瘦,则预后不良;若见吐血、便血、神昏、痉厥,则为危象,预后不良。

【西医治疗】

1.肝硬化之腹水

治疗腹水不但可减轻症状,且可防止在腹水基础上发展的一系列并发症如SBP、肝肾综合征等。

(1)限制钠和水的摄入:钠摄入量限制在60~90mmol/d(相当于食盐1.5~2g/d)。有稀释性低钠血症(125mmol/L)者,应同时限制水摄入,摄入水量在500~1000ml/d。

(2)利尿剂:对上述基础治疗无效或腹水较大量者应使用利尿剂。先用螺内酯40~80mg/d,4~5天后视利尿效果加用呋塞米20~40mg/d,以后再视利尿效果分别逐步加大两药剂量(最大剂量螺内酯400mg/d,呋塞米160mg/d)。理想的利尿效果为每天体重减轻0.3kg~0.5kg(无水肿者)或0.8kg~1kg(有下肢水肿者)。

(3)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对低蛋白血症患者,每周定期输注白蛋白或血浆,可通过提高胶体渗透压促进腹水消退。

(4)难治性腹水的治疗:难治性腹水即使用最大剂量利尿剂(螺内酯400mg/d加上呋塞米160mg/d)而腹水仍无减退。或腹水无减退且反复诱发肝性脑病、低钠血症、高钾血症或高氮质血症者,亦被视为难治性腹水。难治性腹水的治疗可选择下列方法:

1)大量排放腹水加输注白蛋白:在1~2小时内放腹水4L~6L,同时输注白蛋白8~10g/L腹水,继续使用适量利尿剂。对部分难治性腹水患者有效。但不宜用于有严重凝血障碍、肝性脑病、上消化道出血等情况的患者。

2)自身腹水浓缩回输:将抽出腹水经浓缩处理(超滤或透析)后再经静脉回输,起到清除腹水,保留蛋白,增加有效血容量的作用。使用该法前必须对腹水进行常规、细菌培养和内毒素检查,感染性或癌性腹水不能回输。

3)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是以血管介入方法在肝内的门静脉分支与肝静脉分支间建立分流通道。可用于治疗门静脉压增高明显的难治性腹水,但易诱发肝性脑病。

4)肝移植:顽固性腹水是肝移植优先考虑的适应证。

2.腹腔恶性肿瘤

包括腹膜转移癌、恶性淋巴瘤、腹膜间皮瘤等。治疗以手术切除加区域淋巴结清扫是目前治疗的手段。化疗单一药物化疗只适合于早期需要化疗的患者或不能承受联合化疗者。常用药物有5氟尿嘧啶(5FU)、替加氟(FT207)、丝裂霉素(MMC)、阿霉素(ADM)、顺铂(DDP)麦卡铂、亚硝脲类(CCNU,MeCCNU)、足叶乙甙(VP16)等。联合化疗指采用两种以上化学药物的方案,一般只采用2~3种联合,以免增加药物毒副作用。

3.结核性腹膜炎

腹腔内有浆液纤维蛋白渗出物积聚,腹水少量至中等量,呈草黄色,有时可为淡血性,偶见乳糜性腹水。腹水以少量至中量多见,少量腹水在临床检查中不易察出,因此必须认真检查。患者常有腹胀感,可由结核毒血症或腹膜炎伴有肠功能紊乱引起,不一定有腹水。

抗结核化学药物治疗,抗结核化学药物的选择、用法、疗程详见腹痛节。在结核性腹膜炎的应用中应注意:对一般渗出型病例,由于腹水及症状消失常不需太长时间,患者可能会自行停药,而导致复发,故必须强调全程规则治疗;对粘连型或干酪型病例,由于大量纤维增生,药物不易进入病灶达到应有浓度,病变不易控制,必要时宜考虑加强抗结核化疗的联合应用及适当延长抗结核的疗程。

如有大量腹水,可适当放腹水以减轻症状。

(第四节)头痛

头痛病是指由于外感与内伤,致使脉络拘急或失养,清窍不利所引起的以头部疼痛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疾病。头痛既是一种常见病证,也是一个常见症状,可以发生于多种急慢性疾病过程中,有时亦是某些相关疾病加重或恶化的先兆。相当数量的病人尤其久治不愈者,往往求治于中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