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国家安全
45255100000030

第30章 数字化背景下的文化安全(1)

在数字化时代,中国文化安全面临来自文化霸权的全方位侵蚀,文化“软实力”的渗透,利用经济渠道的文化“植入”,国家的文化安全面临严峻挑战。在网络时代,中国的网络生态环境极其复杂,中华文化受到互联网的严重冲击,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刻不容缓。多元文化又使母语文化体系面临挑战,全民“英语热”对中华文化产生深层影响。

文化安全是文化系统正常运行、持续发展以及文化利益不受威胁的状态。当文化安全受到由于技术和市场所推动的全球化威胁时,所造成的可见后果是文化的标准化、同质化、娱乐化和商品化。与之相应的潜在的后果主要是文化多样性遭到破坏。这些都将无法造就完整的文化而只能导致文化的瓦解。由于传播技术对文化的控制与垄断,威胁着文化多样化,造成信息的碎片化和视觉化,对文化造成多种破坏,因而传播技术的发展是威胁文化安全的诱因和内生性的物质根源。文化自信、文化认同、文化吸引力以及文化传承能力是文化安全的内生性根本要素,它们关系着文化的续存和影响力。在全球数字化背景下,对于文化安全最好的保障就是保护文化的多样性和开放性,促进不同文化间有意义的互动和共同发展。

一、来自文化霸权的安全威胁

文化安全是国家稳定发展的精神前提,并与政治安全、军事安全、外交安全、经济安全、科技安全等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国家安全综合体。文化安全是整个国家安全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确保国家政治安全、经济安全、军事安全有着重要意义。冷战结束后,人们意识到一国的安危不仅仅依靠经济、科技、军事等“硬实力”,还离不开文化这一“软实力”。在21世纪,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发展推动了文化全球化,国际互联网络迅速普及,中国加入WTO,美国在全球推行其“文化霸权”战略等,这些环境因素在促进中国与国际社会广泛而深入交流的同时,也使中国国家文化安全面临着巨大的威胁和挑战。

(一)文化霸权的全方位侵蚀

在数字化条件下,世界各国不同文化类型之间相互交流、融合、渗透、冲突。以西方大国集团主导下的全球化,不断地通过大众传媒对其他国家进行文化侵蚀和文化扩张,如通过发达的卫星通信系统和全球计算机网络系统,进行西方意识形态宣传;利用各种途径把承载西方价值观的书籍、电视片、电影等精神文化产品输入发展中国家。

在不同文化的交互作用过程中,西方国家为了达到经济和政治上的目的,不断推行“文化殖民”政策,形成了日益严重的“文化帝国主义”倾向。它们在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传播本国的文化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以损害他国本土文化为手段,图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新的方式延续和强化帝国主义和霸权主义对全世界的控制。西方一些理论家指出,倘若一个国家的文化成为主流文化,其价值观支配了国际政治秩序,它就必然在国际社会中居于领导地位,因此,对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不同意识形态国家进行文化渗透就是最有力的进攻。美国基辛格同仁公司总裁曾经在美国《外交季刊》上撰文直言不讳地宣称:“美国应该确保:如果世界向统一语言方向发展,那么这种语言就应该是英语;如果世界向统一的电信、安全和质量标准发展,那么这些标准就应该是美国的标准;如果世界逐渐被电视、广播和音乐联系在一起,那么节目的编排就应该是美国的;如果世界正形成共同的价值观,那么这些价值观就应该是符合美国人意愿的价值观。”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西方利用一切手段大力宣扬西方资产阶级的一套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近乎强制的方式加强文化渗透和文化输出。

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由于在文化、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国家利益等诸多方面与西方发达国家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分歧,自然而然地成为霸权主义国家进行文化渗透和文化颠覆的主要目标之一。这就决定了中国在新世纪必然面临来自外部严峻的文化安全挑战。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势力推行以“西方中心主义”为基础的各种人文、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宣扬西方的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比如,将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称之为“狭隘的民族主义”;否定社会主义的价值,称之为“极权主义”,用似是而非的“人权”、“自由”、“民主”、“平等”概念,否定中国人民和中国政府现实地实现真正属于人民的人权、自由、民主、平等的努力。这么做的目标只有一个:搞乱我们的思想,破坏我们的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消解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在具体方法上,西方势力除了继续利用政府文告进行意识形态攻击,以及通过广播、电视、电影、报纸、杂志等文化产品的输出,公开或隐蔽地推销其社会政治理论、价值观念、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外,还充分利用其网络优势,通过网络这只“无形的手”,进行全方面渗透,以网络所特有的穿透力突破传统的国家概念和框架,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传统的语言交流规则和动作方式。而中国作为相对被动地接受美国信息的国家,在对抗西方单一文化的渗透,防范信息霸权方面显得力不从心,在一些领域甚至出现了严重的“集体失语”现象。

在全球化时代的国家竞争中,没有什么比文化认同的失去更可怕。在美国的全球安全战略中,已赫然将维护和推动其文化价值观的全球性统治作为国家安全战略的三大支柱之一,文化帝国主义的话语霸权有加强趋势,使中华文化安全面临严峻挑战。美国把在国外促进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作为冷战结束后称霸全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前总统国家安全事务顾问布热津斯基在《大失控与大混乱》一书中说:“增强美国文化作为世界各国‘榜样’的文化和意识形态力量,是美国维持其霸权地位所必须实施的战略。”中国作为苏东剧变后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无疑成为这一战略攻击的重点,中国马克思主义主导的意识形态及其维护的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政权面临着美国这种“软力量”的强大攻势。在这种背景下,美国试图以其文化价值观“重塑”冷战后的世界。在当今世界,每一个国家都感受到了来自美国文化霸权的压力。目前,60多个国家正在讨论签署一项保护文化多样性的联合国公约,旨在阻击“美国制造”的“巨无霸文化”,帮助其他国家保护本民族文化。中国在积极融入全球化的进程中同样面对美国以消费主义为核心的大众流行文化的扩张,民族文化个性的健康发展也面临严峻挑战。

另外特别值得强调的是,美国有一套完整的专门针对中国并力图瓦解中国人意志与价值观的战略图谋。从1951年起,美中央情报局就制定了一个针对中国的《十条诫令》。从《十条诫令》的内容看,美国对华战略、政策和策略可见一斑:①尽量用物质来引诱和败坏他们的青年,鼓励他们藐视、鄙视、进一步公开反对他们原来所受的思想教育,特别是共产主义教条。替他们制造对色情奔放的兴趣和机会,进而鼓励他们进行性的****。②一定要尽一切可能,做好宣传工作,包括电影、书籍、电视、无线电波……和新式的宗教传布。只要他们向往我们的衣、食、住、行、娱乐和教育的方式,就是成功了一半。③一定要把他们青年的注意力,从他们以政府为中心的传统引开来。让他们的头脑集中于:体育表演、色情书籍、享乐、游戏、犯罪性的电影以及宗教迷信。④时常制造一些无风三尺浪的无事之事,让他们的人民公开讨论。这样就在他们的潜意识中种下分裂的种子。⑤要不断制造“新闻”,丑化他们的领导。我们的记者应该找机会采访他们,然后组织他们自己的言辞来攻击他们自己。⑥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传扬“民主”。一有机会,不管是大型小型,有形无形,就要抓紧发动“民主运动”。无论在什么场合,什么情况下,我们都要不断对他们(政府)要求民主和人权。只要我们每一个人都不断地说同样的话,他们的人民就一定会相信我们说的是真理。我们抓住一个人是一个人,我们占住一个地盘是一个地盘,一定要不择手段。⑦要尽量鼓励他们(政府)花费,鼓励他们向我们借贷。这样我们就有十足的把握来摧毁他们的信用,使他们的货币贬值,通货膨胀。只要他们对物价失去了控制,他们在人民心目中就会完全垮台。⑧要以我们的经济和技术优势,有形无形地打击他们的工业。只要他们的工业在不知不觉中瘫痪下去,我们就可以鼓励社会****。不过我们必须表面上非常慈善地去帮助他们,这样他们(政府)就显得疲软。一个疲软的政府,就会带来更大的****。⑨要利用所有的资源,甚至举手投足,一言一笑,都足以破坏他们的传统价值。我们要利用一切来毁灭他们的道德人心。摧毁他们的自尊自信的钥匙:就是尽量打击他们刻苦耐劳的精神。⑩暗地运送各种武器,装备他们一切的敌人,以及可能成为他们敌人的人们。

(二)文化“软实力”的渗透

冷战结束后,美国约瑟夫·奈“软力量”理论的提出,一方面集中反映出美国在文化上的国家战略意图和国家安全战略的调整,另一方面表明世界竞争战略由于国家实力来源已经发生了变化而出现的战略重点转移趋势。当前,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借文化交流之名,行文化霸权之实,大肆推行文化渗透、文化扩张与文化殖民,对中国国家文化安全和中国文化发展形成了严峻挑战。

其实早在约瑟夫·奈明确提出“软实力”概念之前,美国一直是把文化、意识形态、社会制度等发展因素放在与军事和经济等同样重要的地位的。他们也坦言,不是靠原子弹而是靠意识形态、价值观、文化意识摧垮苏联这个社会主义庞然大物的。美国前总统国家安全事务顾问布热津斯基在《大失控与大混乱》一书中说:“增强美国文化作为世界各国‘榜样’的文化和意识形态力量,是美国维持其霸权地位所必须实施的战略。”在这里就衍生出文化霸权这一概念,文化霸权是指文化“软实力”的运用,表现在通过对外援助、利用文化交流和借助大众传媒等方式强行推行其价值观和民主、人权标准,以此来影响广大发展中国家,企图实现一统天下。它是美国传统的霸权心态的当代体现。正如亨廷顿所言“对于人来说归根结底最重要的,不是政治意识形态或者经济利益。人们认同之所在,人们为之而战、而牺牲的,是信仰和家庭,血统和理念”,可见文化的重要作用,它的存在总是以内在的、不知不觉的潜移默化的方式制约和规范每一个体行为,赋予其根据和意义,在当今知识与信息时代发展中谁能领文化之先便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对此,美国也是非常重视的,“在美国的全球安全战略中,已赫然将维护和推动其文化价值观的全球性统治作为国家安全战略的三大支柱之一”。因为“这种无形的力量没有导弹驱逐舰护卫下的货轮那样气势汹汹,但是,它却能够散步在全球性的广阔空间,影响千百万人的思想感情,从而能最终改变导弹和货轮的归属”。正如约瑟夫·奈所指出的:“软实力是我们通过吸引力而不是强制力获得我们所想要的东西的能力。当其他国家也希望产生我们所希望的结果时,我们就可以用比使用强制力少得多的代价得到它。”

美国以“大国威胁论”和“文明冲突论”作为理论依据,通过大众传媒,直接对外输出美国的价值观念、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利用国际文化交流,进行渗透和扩张。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纬度发展的一体化趋势增强,使人类生存和社会运行的合法性不得不受到冲击。“巨大的规模、复杂性和极快的速度是当代全球化区别于过去全球化的重大标志”。当国门洞开、信息交流,人们的交往与联系更加快捷迅速之时,人们也开始在切实的比较中,对外来文化和传统文化进行更多思考,发现我们曾经赖以生存的文化模式受到威胁,曾经自信的文化传统受到质疑,文化自卑和惶恐便不由人们不对以往的认知多一些深层的思索。

在全球的博弈中,最好的选择是“双赢”,最差的结果是“邯郸学步”,文化领域更是如此。当今在文化领域中,没有学得外来精华又失去传统的大有人在,对传统文化的忘却速度让人吃惊,而对文化问题的诸多质疑也是时常在心头盘旋,却没有太多让人信服的答案。当经济全球化席卷全球,当怀着极强的目的性或心理暗示的西方文化如潮水般涌入,很多人在鱼龙混杂之中采取的是无判断的全盘接受。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拜金主义横行,以及充斥色情、暴力等格调低下的图片和文字的传播,扰乱人的思想、意志,控制人的价值观,进而动摇的是民族的政治向心力和凝聚力。当下,言必称西方已经成为很多人的一种惯性,而对我们自身的文化创新却不多见,“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文艺思潮,被称为创新的部分,几乎全是对西方现代主义及后现代主义种种形式、手法的袭用,从意识流、朦胧诗到泛性论表现,叙述主体的介入,无不如此。文艺批评的话题,从存在主义、接受美学、后结构主义、女权主义、后殖民主义,一直到这里说的全球化,全是西方话语,在这方面,中国最好的批评家也只是复述西方的话语而已”。

(三)利用经济渠道的文化“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