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东周时代国人的心性智识
45307300000121

第121章 晋国的禁盗良策

《列子·说符》记述说,晋国一度盗贼很多,人们深受其害。有一位名叫郄雍的人在捕盗方面身怀绝技,他能通过观察人眉睫之间的状貌而识辨盗贼。晋君让他捉拿盗贼,竟然百不失一,晋君非常高兴,对赵文子(即赵武)讲:“我得到了郄雍一个人,一国的盗贼会被捉尽,用不着更多的人了。”文子回答说。“您想依靠观言察色而捉尽盗贼,可能盗贼没有捉尽,郄雍就要死去了。”不久许多盗贼串通一起说,“我们所以被逼得这样窘迫,都是因为有了郄雍。”于是合伙残杀了郄雍。晋君闻讯大惊,立即招来赵文子询问禁盗之策,文子回答说,“周朝有句谚语道,‘察见渊鱼者不祥,智料隐匿者有殃。’您想要禁绝盗贼,最好的办法是举荐和任用贤能之人,施行教化,使民有廉耻之心,这样就不会有盗贼。”晋君于是任用士会参政,晋国大治,群盗都逃到了秦国。

现代心理学的一种观点认为,人们的意识一般分为“显意识”和“潜意识”,后者是与社会伦理规范相违背、受到压抑、常常深藏不露的东西,它不能支配人的意识活动,却常常影响着人们那些“不由自主”的情绪和下意识的动作,创造所谓“表情语言”或“身体语言”,这种表情语言不受本人意识的控制,却能曲折地反映该人心底的秘密。晋国捕盗能手郄雍正是掌握了盗贼表情语言的显像规律,通过观察人们眉睫间的细微特征,就能识辨其心中作盗的秘密。这一捕盗技能是郄雍本人对盗贼细微观察和长期捕捉之经验的凝结,今天看来,不仅是可能的,也是有科学根据的。

对于郄雍这样一位百不失一的捕盗能手,赵文子却认为,他非但不成捕尽盗贼,反而会性命难保。当赵文子的预料被事实证实后,他向晋君告知,做出这一预料的根据是一句周谚:“察见渊鱼者不祥,智料隐匿者有殃。”社会生活中确有一种现象,一个人如果常常能够发现某些人违背社会道德规范的行为秘密,那他就把自己置于了和这批人相对立的地位,如果这批人受到逼迫,那发现其阴暗秘密的人就成了他们攻击的目标。郄雍能通过观察眉睫之色识破盗贼的隐秘之心,可谓智技超人,但晋君要以郄雍一人对付一国的盗贼而没有其他措施的配合,这就等于把郄雍放在了受众盗攻击的地位上而不加保护,郄雍的必死是可想而知的。

国内盗贼群起,察色捕盗之策又难以坚持,那究竟应该如何禁盗呢?赵文子向晋君提出了一条举贤任能,施行教化,使作盗者不捕自禁的禁盗方式。事实上,推举高尚贤能的人为民示范,强化教育功能,使民众建立起应有的礼义廉耻意识,就会在相当程度上消弭他们中的奸邪作盗之心。我们难以肯定晋国在采用这一办法后,国内的盗贼是否都跑入了秦国,但却有把握认为,这种疏导的方式比简单的辨认捉获肯定有更好的禁盗效果。

《列国志》的作者根据自己对社会历史相关现象的观察和认识,对典籍所载的晋国禁盗之事作了三处发挥补充,均给人们以极有价值的启示。

第一,郄雍究竟是怎样通过观察人的眉睫之色而辨认盗贼的?当晋国执政荀林父就这一问题向郄雍本人请教时,郄雍回答说:“吾察其眉睫之间,见市中之物有贪色;见市中之人有愧色;闻吾之至,而有惧色,是以知之。”(第五十五回)郄雍的说法是有道理的,盗贼所以作盗,离不开贪物之心的驱使,见市中之物而起贪欲,面露贪色,是他们的一个特征。同时,盗贼知道自己的所为违背礼义道德、为人们所不齿,他们贪物损人,内心有愧,因而见市中之人面露愧色,这是他们的另一特征。另外,捉拿盗贼的高手公开露面、出现在他们面前时,他们对自己命运难卜吉凶,心底会产生巨大的恐慌而面露惧色,这是他们的又一特征。我们一般人无法知道所谓贪色、愧色和惧色到底呈现着怎样的外部表征,因而即使明白了这一道理,也不能识辨盗贼,而郄雍却能准确地把握这些,他能根据观察对象在特定外物刺激下发生的“三色”反应而断定盗贼。这就是他捕盗的奥秘,也是他比常人的优长之处。

第二,大夫羊舌职在郄雍捕盗身亡后,向晋景公陈述说:“夫以智御智,如用石压草,草必罅(缝隙)生。以暴禁暴,如用石击石,石必两碎。故弭盗之方,在乎化其心术,使知廉耻,非以多获为能也。君如择朝中之善人,显荣之于民上,彼不善者将自化,何盗之足患哉?”(第五十六回)为了向晋君说明推举贤者、教化于民的疏导方式的优越,羊舌职举了两个极为生动的例子,指出了治政活动中与民对抗的重大弊端:治政的人物如果与民斗智,无论他们的智慧多么深广,不屈的民情及其对抗行为总会像野草一样,在治政者智慧不及的石缝中生长起来,而不会死灭于压石之下;治政的人物如果与民斗力,以暴力相对抗,那犹如两块坚硬的石头相碰撞,最终会两败倶伤。无论是与民斗智还是与民斗力,都不会收到最理想的治政效果。对待一种普遍出现的民情,哪怕属于奸邪之情,最好的办法中不能没有疏导和教化。

第三,提倡教化禁盗之方的羊舌职向景公推荐士会作为显荣于民、为民示范的人物,他认为士会“其为人,言依于信,行依于义,和而不谄,廉而不矫,直而不亢,威而不猛”(第五十六回)。羊舌职在这里其实等于指出了教化民众的人物应该具备的自身条件。我们并不对这些条件作过多的看重,但却能够发现,这些条件一是强调了其人自身的道德素养,二是强调了其为人和处事上不曾偏颇的中和风格。大概羊舌职确信,一个具有高尚品格的人物,在显贵的地位上,用他固有的中和风格去处事、去治政、去示范和教化于民,肯定能收到理想的治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