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东周时代国人的心性智识
45307300000124

第124章 越石父怒绝晏婴

越石父是春秋时中牟之地的贤人,一度卖身为奴。《晏子春秋·内篇杂上》《吕氏春秋·先识览·观世》《史记·管晏列传》和《新序·节士》载,越石父一次反穿皮衣,背着草在路边休息,被晏婴看到了。晏婴问过他几句话,知是一位君子,遂解下左骖之马将其赎出,同车载归,到了馆舍,没有告别就进去了。越石父很生气,要求与晏婴断绝关系。晏婴派人对越石父说:“我以前并不认识你,你为奴多年,我看见后就把你赎出来,我对你还不可以吗?为什么这么快就要和我绝交呢?”越石父回答说:“我听说,士人在不知己的人面前蒙受委屈,在知己的人面前扬眉吐气,所以君子不因为自己对人有功就轻薄人。我曾做了别人三年奴仆,那些人不是我的知己,现在你赎出了我,我把你当成了知己。开始乘车时,你没有推让我,我以为是你一时疏忽,现在你又不告别而进入馆舍。你不能对我以礼相待,我还不如去做别人的奴仆。”晏婴于是出见说:“当时我只看到了您的外表,现在我看到了您的心志。”遂将越石父待为上客。

晏婴以自己的骖马赎出了为人奴仆的越石父,以为自己对其有恩,于是在不经意间省免去了一些必要的交结礼节。越石父本是去随晏婴做门客,但他从晏婴无意间的怠慢中,感到晏婴并没有给予自己人格上的平等,于是生气地提出了辞绝晏婴的要求,认为当一个不受尊重的门客,还不如再去为奴。

越石父为人奴仆时,受着非人的待遇,也许他并没有对主人产生怒气,因为他明白主仆关系的含义,奴仆的地位使他不能奢望得到主人的礼遇和尊重。萍水相逢的晏婴使他获得了人身自由,他感激晏婴,并且引以为知己。希望得到知己者应有的礼遇和尊重,对任何人都不是过分的要求,但越石父却意外地从晏婴那里没有得到这些。

人们对不同的关系有着不同的感情要求,其中关系越是密切,感情的要求程度就越局。人们在生疏的或者相敌对的关系中,其感情可能会有很大的忍耐性,可以承受相当的委屈、打击和伤害;但在亲近的关系中,在知己者面前,其感情的承受力却极为脆弱,经不起稍多的委屈和伤害。越石父在原来的主人面前能经受住为人奴仆的痛苦而稍无怨恨,却受不了晏婴的一点怠慢,就是因为他感到患难逢知己,对晏婴有着高得多的感情要求。

一个人帮助了别人,并不应居功自矜,因此而轻薄别人,如果他与受助人有着长期的交往关系,就应该彻底放弃助人后的恩德意识,不以恩德伤礼遇,始终给对方以人格的尊重。因为当别人真诚地接受了自己的帮助时,他已觉得双方的相互关系深化了一步,对自己的感情要求程度有了提高。晏婴对待越石父,开始时犯了一个错误,等他知道了越石父的心志后,一改前非,待其为上宾,才真正赢得了越石父的爱戴。众典籍为此感叹议论说:“俗人之有功则德,德则骄。今晏子功免人于厄矣,而反屈下之,其去俗亦远矣,此全功之道也。,’这里把居功自傲的人比作俗人,认为晏婴后来礼遇越石父的方法,才是收到了完整的功效。

越石父原是一位地位低下的人,当他和相国晏婴交往时,最希望得到的是双方人格上的平等,由于和晏婴地位差别上的悬殊,他在这一方面也就愈加敏感。在晏婴乘车和入馆时礼节疏忽的地方,越石父却产生了强烈的感受,这是社会地位的差别给人际交往带来的必然隔阂之一。